蜀味•舌尖上的乡愁
文章出自: 文/ 唐梓, 刘羚、彭世宏 图/ 朱建国,张光金
标签: 蜀味 腊八粥
“民以食为天”,四川人将此发挥到了极致。四川乃“天府之国”,沃野千里,江河纵横,物产丰饶。鸡鸭兔牛羊猪,可谓六畜兴旺;笋韭芹茄瓜藕,堪称四季常青;江河池塘所育之鲫、鲢、鳝、鲤,是为鱼类之佳品;丘陵地区盛产之木耳、竹荪,实乃营养之珍馐。春节,家家户户的团年宴更是川菜的集大成者,家里的民间大厨们,纷纷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做出吉祥的菜、如意的味,让家人时时回味那美食中的幸福。团年宴是归家的待遇,身处他乡的人们,唯有“每逢佳节倍思亲”,思念的不仅有亲人,更有家乡的味道。

腊月里来腊味香

  
  在四川,过去家家户户都要自制香肠、腊肉,因为这可是年夜饭的必备菜品。所以,冬至前后的四川,无论是城市乡村、大街小巷,总能看见那泛着油光的香肠、色红似火的腊肉晾晒的场景,好不壮观。 
  香肠腊肉可以说是我国农耕饮食文化的经典菜肴。过去,人们会在年底杀猪过年,为了保存不能及时吃掉的猪肉,一是利用猪小肠,采用腌制的办法灌制香肠;二是将肉用盐渍制成腊肉。香肠制作在我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腊肉更是先秦时代即用于腊祭中,香肠腊肉的香味这样一年又一年飘在四川人的腊月里,飘在团年宴席里……

今朝佛粥交相馈  更觉江村节物新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农历腊月初八是我国传统的“腊八节”,民俗专家表示,腊八源自上古时代祭祀神灵、祈求丰收的习俗,由于其主旨与春节相通,时间又与春节临近,故而有“过了腊八就是年”的说法。随着佛教传入,人们逐渐将腊八附会为佛祖释迦牟尼的“悟道成佛之日”,“腊八粥”在一些地方也被称为“佛粥”,其中的粳米、红豆、大枣、紫米、核桃仁等食材,则象征十八罗汉。
  文殊院的腊八粥因其食材地道加之精心熬制,香味扑鼻,口感润滑。为了熬制香甜可口的腊八粥,文殊院的熬粥师傅们两个月前就开始着手准备:“腊八粥主辅原料都是用的上等料。”熬粥师傅介绍,这粥里,有大米、糯米、小红豆、核桃仁、大枣、百合、花生米、黑米、冬瓜糖、桔饼、枸杞、红糖、薏仁、莲子、白萝卜、红萝卜、桂圆肉等,食材多达17 种。
 
             
              

剑门大肉 以飨神祇 

 
 与剑门豆腐并行不衰的是流行在剑门山区的大肉会。剑阁民间普遍认为文昌菩萨具有“教化四方、收瘟摄毒、保境安民”等法力,牛王菩萨专司人间“六畜饲养、田亩耕作”事宜,都与农家生活息息相关。为了祈求文昌、牛王的庇护,据称从唐代就兴起春季文昌会、秋季牛王会以“大肉飨神祇”的礼仪,到明正德年间蔚然成风,代代延续至今。 
  大肉会所需的猪必须是饲养10 个月以上,“头齐尾齐、四马攒蹄,背脊下闪,肚不拖泥,浑身没有一根杂毛”,体重300 斤以上的大肥猪宰杀后只用“腰方宝肋”,划分成四斤八两一块块的大肉坯,使用二十余种天然秘制香料,经过盐渍、浸泡、紧皮、上色、冷却、清洗、烫、煮、煨、㸆,等十八道工序、四十多个小时方才告成。整个过程既要保证大肉内外熟透,又要保持大肉造型完整,通过文火慢煮以达由“量的积累”向“质的转化”之目的,体现了深邃的哲学思维和类似“温水煮青蛙”的生活智慧。最终做出造型庄重、膏腴软糯、肥而不腻、入口化渣的大肉来与神灵共同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