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把映红大凉山
文章出自: 撰文/何万敏
盛夏的到来,也就意味着大凉山的火把节近了。
在凉山当记者二十多年,过了许多次的火把节,但每一次似乎都不一样。头顶高原阳光,感受凉山的淳朴民风,每一次心情都被拥挤的人群和炙热的火把完全融化了。

火把节之夜也是狂欢之夜

  
  温暖的火塘,不熄的火种
  彝族有一句谚语“觉里都阿厄阿达,史里都阿厄阿达”,即人生在世时离不开火,去世时仍然离不开火。
  彝语称火把节为“都则”,“都”是“火”,“都则”是祭火的意思。传说远古的时候,天神恩体古兹派差使帝伟拉毅到人间掠夺彝民的劳动果实,结果被人间大力士火体拉巴摔死。恼羞成怒的天神放出天宫的蝗虫报复人间,聪明的火体拉巴率领人们用干蒿枝扎成火把烧灭蝗虫,赢得胜利,火把节由此诞生。
  火,是彝家永不熄灭的希望所在。
  坐在屋子里的彝族人会用“哦——木都古啦!”打招呼,意思是快来烤火。无论传统的民居,还是近年来建设的彝家新寨,彝族人都喜欢做一个火塘。一家人围坐在火塘边,吃饭聊天,其乐融融。 
 

火把节上彝族姑娘跳起欢快的“朵乐荷”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年年有此火把节
  每年,到了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盛大的彝族火把节开始了。
  晚餐前,家中男主人将火塘里烧得通红的石块夹来放在锅庄石上,覆盖青蒿或索玛枝,以洁水淬火,再把饭肉汤逐一端到腾起的水雾上转一圈袪秽洁净后,再端到神龛下供祭祖灵,祈祷全家安康。

彝族美食与精美的彝族漆器餐具,相得益彰

 
  夜晚,人们纷纷高举燃烧的蒿枝火把,在房前屋后和庄稼地边的道路上边走边喊,汇聚成一列列长队,向历年焚烧害虫的地方行进,宛若一条条滚动的火龙。在堆着篝火的场坝,只见火焰升腾,映红山野,人们欢呼雀跃,生命的生机与活力强烈地迸发出来。
  即使在城里,熟悉或陌生的人们也会友好地牵着手,围成圈子,踏着高音喇叭传出的“达体舞”节拍,边走边唱,甚至在舞曲间隙疯跑。
  当然,乡坝上的歌唱更加动听。布拖县和普格县的火把场上,彝族姑娘们的“朵乐荷”让人迷醉。她们右手撑着黄油布伞,左手拿着一根方巾牵连起舞圈,悠悠地旋转,悠悠地歌唱,歌声犹如天籁。
 

斗羊是火把节的传统节目

  
  节日三天,文娱活动高潮迭起
  在凉山,火把节古老民俗保持得最完整、最具特色的地方,要数布拖和普格两县,这里被誉为“火把之乡”,特别是在布拖县的拖觉镇、普格县的螺髻山镇。
  节日持续三天:
  第一天,祭火。宰猪杀羊,香甜米酒,先敬神祇,再品美食。夜幕里,村寨火把竞相点燃,绕山间、游田野以示除灾害,祀丰收。
  第二天,传火。姑娘们穿礼服,戴银饰,撑起黄油布伞,跳起“朵乐荷”;男子汉则进行力的较量——摔跤、赛马、斗牛、斗羊、斗鸡。夜晚,是彻夜狂欢的篝火晚会。
  第三天, 送火。 把前两天没有点完的火把堆放一起, 压上小石块, 和祭祀的鸡翅毛、 骨头等一并焚烧,表示邪恶的妖魔随之焚灭。
在西昌城,燃起篝火的宽敞大道,从下午即开始实施交通管制禁行所有车辆,拥挤的人有数十万之多。
 

西昌邛海湿地,是国内最大的城市湿地,也是凉山旅游的一张名片

  
  火把节,超越节日的意义
  中国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于1994年举办了第一届,并每四年举办一届,至2015年已成功举办了第七届。
  如今,伴随大凉山对外开放与合作的不断推进,彝族火把节享有了“东方狂欢节”等美誉。2004年,彝族火把节被国务院确定为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5年又荣获“中国十大民族节”,彝族民间文艺“朵洛荷”也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此外,火把节的举办,明显改善了凉山与旅游相关的基础设施。雅西高速通车,西昌到各大旅游景区如螺髻山、会理古城、泸沽湖的道路改善。以“退塘还湖、退田还湖、退房还湖”为原则的邛海湿地工程,新建成2万亩湿地,是全国最大的城市湿地公园。从2014年起,西昌邛海湿地国际马拉松连续举办,向外界展示这条最美赛道。
  火把节逐渐成为凉山州的一张名片,而随着凉山旅游硬件软件的提升,凉山这个火把的天堂,将吸引四面八方更多的游客,加速凉山州从旅游资源大州向旅游经济强州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