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画报社以创新为笔,书写文旅融合“新答卷”
2025-11-01
 

当“书展”

不再局限于纸张的墨香

当“文旅”

跳出景区的物理边界

一场由四川画报社主导、对接的

“书香+文旅”融合创新

在2025天府书展书写了新答案

 

作为本次书展文旅板块的主要参与者,四川画报社以“破界・共生・赋能”为逻辑主线,串联起北川羌绣非遗与低空经济、阿坝藏羌文化体验、三地联动名家采风、熊猫符号经济等多元场景,将书展从“阅读场”升级为“文旅体验综合体”,既呼应了党的二十大“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与省委“文化强省、旅游强省”的战略部署,聚力打造“锦绣天府·安逸四川”品牌,更探索出一条“以文化为魂、以产业为基、以年轻化为径”的“文旅+百业”“百业+文旅”文旅融合新路径。

 

CJX08094_副本.jpg 

●空间破界

——从“单一展陈”到“场景共生”,让书展成为文旅“活样本”

 

在本次书展中,四川画报社对接的多个展区通过“文化+产业”“非遗+体验”的跨界组合,让每一处空间都成为可感知、可参与、可消费的文旅“微缩样本”。

 

在北川展区,120平方米的空间被重构为“羌绣非遗区+文创产品区+低空经济区”三位一体的体验场——省级羌绣非遗传承人指尖翻飞的丝线,与低空无人机定时盘旋的科技身影形成奇妙对话,30余小时的工艺演示、16场次的飞行展示,吸引超2000人次观众驻足互动。这种“古老非遗+现代产业”的搭配,不仅跳出了“非遗只谈传承”的传统叙事,更将北川“羌年文化”与“低空经济”的区域发展特色具象化,让观众在书展中就能触摸到一座城市的“文化根脉”与“产业活力”。

 

 

 

而在阿坝展区,“天下九寨沟・大美阿坝州”的主题则通过“非遗+阅读+体验+消费”的模式落地:13个县市的藏羌织绣、唐卡绘画、藏香制作等非遗产品铺满集市,传承人现场教学藏族织绣、藏香技艺,25名小学生在省级传承人指导下完成“指尖非遗”作品;同步陈列的200种阿坝主题出版物,与非遗美食、农特产品形成“文字+实物”的互补,更有阿坝州非遗协会与10所成都学校签约共建传承基地,让书展的“文化体验”延伸为“长效合作”。

 

JYP_1471_副本.jpg

 

JYP_2576_副本.jpg

 

就连书展配套的美食服务区,也被赋予“文化融合”的深意。四川画报社团队前期走访30余家商户、对接多部门资质报备,最终引入的20余家非遗小吃、老字号商家,不仅实现近20万元周边消费额,更通过“保洁动态响应机制”“100%合规率”的管理,让“书香配美食”从概念变为“安全、整洁、有温度”的体验,成为书展“以人为本”的文旅服务缩影。

 

DSC05805_副本.jpg 

传播创新

——从“单向输出”到“年轻共情”,用微剧与IP解锁文旅新表达

 

“文旅传播不能只靠纸质手册,要让年轻人‘主动转发’才算破圈。”四川画报社在本次书展中,以“内容创新+技术赋能”为核心,打造了一套面向Z世代的文旅传播体系,其中“文化名家采风行”及微短剧征集与“熊猫符号经济”的IP运营最具代表性。

 

微信图片_20251031212150_2936_153.jpg

 

在“文化名家采风行——走进成都、眉山、雅安”活动中,四川画报社跳出“采风=写文章”的传统模式,将核心落在“微短剧创作”上——以双流空港花田的四季流转、眉山柳江古镇的烟雨朦胧、雅安蒙顶山的茶香氤氲为创作素材,鼓励创作者通过数字创新技术辅助,打造3-10分钟的“文旅微短剧”。活动不仅邀请到茅盾文学奖得主乔叶、影视界资深导演等组成权威评审团,更构建了“征集—展播—IP孵化”的全链条:优质作品将纳入双流文旅宣传库,通过短视频平台全域传播,甚至有机会转化为“文旅引流产品”。这种“用年轻人的语言讲文旅故事”的做法,正是对当下“短视频黄金风口”的精准把握,让三地文旅资源从“书展现场”走向“全国流量池”。

 

DSC07559_副本.jpg

 

而在“画卷天府・熊猫文化推介会”上,四川画报社联合推出的《四川画报》熊猫符号经济专刊,以及“花花”系列文创的亮相,则展现了IP运营的“破圈力”。成都国之瑰宝文旅公司以熊猫IP开发的1200余件周边产品中,“基地和花”系列不仅拿下全国旅游商品大赛金奖,更实现2.1亿元年销售额、2082万元IP授权收入;新都、宝兴、宜宾、北川等“熊猫相关区域”的代表集体登台,串联起“熊猫老家—熊猫基地—熊猫旅居地”的文旅矩阵,让“熊猫符号”从单一吉祥物,升级为带动区域协同的“经济纽带”。

 

DSC07652_副本.jpg

 

价值赋能

——从“文化展示”到“产业共荣”,让书展成为文旅“连接器”

 

四川画报社的文旅创新,不止于“好看、好玩”,更致力于构建“文化—产业—区域”的价值闭环,让书展成为赋能地方发展的“连接器”。这种赋能,既体现在对“小个体”的扶持,也涵盖对“大区域”的协同。

 

CJX08119_副本.jpg

 

对非遗传承人、地方商户等“小个体”,四川画报社通过“合规指导+资源对接”提供支撑:在美食服务区,团队协助商户完成会展办、市场监管局的资质报备,确保20余家商户100%合规经营;在阿坝展区、北川展区,传承人不仅获得展示平台,更通过“体验教学”“产品销售”实现“传承+增收”的双赢,比如北川羌绣衍生品现场达成多笔订单,让“非遗技艺”直接转化为“经济收益”。

 

微信图片_20251031212257_2937_153.jpg

 

对区域发展而言,四川画报社的策划则打破了行政区划的限制,推动“资源整合”与“品牌共建”。“文化名家采风行”联动成都双流、眉山、雅安三地,以“航空文化+柳江烟雨+蒙顶茶香”构建立体传播矩阵,让三地资源从“各自为战”变为“抱团发声”;熊猫文化推介会则串联起新都、宝兴、宜宾、北川等区域,共同放大“四川熊猫”的品牌效应,这种“区域联动”模式,正是对国家“深耕文化内核,促进文旅协同”要求的具象实践。

 

微信图片_20251031212332_2938_153.jpg

 

更深远的是,这些活动并非“一次性热闹”:阿坝展区的校地合作、微短剧的IP孵化、熊猫文创的跨界授权,都为书展后的“长效合作”埋下伏笔。正如韬奋基金会副理事长黄书元所言:“这不仅是对风口机遇的把握,更彰显了长远的文化布局眼光——让书展的‘瞬时热度’转化为文旅产业的‘持久动能’。”

 

CJX08079_副本.jpg

 

四川画报社的实践证明:文旅融合不是“文化+旅游”的简单叠加,而是要以“破界思维”重构场景,以“年轻思维”创新传播,以“共生思维”赋能产业。从北川的“羌绣+无人机”到阿坝的“非遗+教育”,从微短剧的“数字叙事”到熊猫IP的“经济赋能”,每一项创新都紧扣“文化为魂、用户为中心”的核心,既让传统文化“活”起来,也让文旅产业“强”起来,更让“锦绣天府・安逸四川”的品牌形象,以更鲜活、更温暖的方式,走向全国乃至全球。

 

未来,随着数字技术的深化、区域协同的加强,四川画报社将继续探索“书香+文旅”的更多可能。

 

 

 

文/何建

编辑/陈学军

审核/李春林

终审/陈佳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