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英雄花开 5 0 年
50 年前,这里只有“7 户人家1 棵树”,
50 年后,这里已发展成为一座拥有123 万人口的阳光花城;
50 年前,这是一片蛮荒偏远的不毛之地,
50 年后,这里已是一座现代化大型钢铁钒钛基地……
五十年斗转星移,半世纪沧桑巨变,
这座在共和国西部金沙江大峡谷中奇迹般崛起的城市,
走过了50 年光辉历程……
 

在三线建设中拔地而起的新城攀枝花,已走过50 年光辉历程

 
  攀枝花,是一种花,枝干遒劲挺拔,花开如火似炬,又名英雄花。
  攀枝花,是一座城,是坐落于共和国西部金沙江大峡谷中的一座现代化钢城。在50 年前的共和国版图上,并没有攀枝花这座城市;而今天,她已是一座拥有123 万人的新兴工业城市。
  攀枝花人喜欢这样骄傲地说起自己的城市,“花是一座城,城是一朵花”。因为攀枝花是全国唯一一个以花命名的城市。
  2015年3月的攀枝花,春潮涌动,红花怒放,激情飞扬。这朵火热绽放的英雄花、这座在一片不毛之地上拔地而起的城市至今刚刚走过50 年光辉历程。火热与刚强,激情与豪迈,是英雄花的特质,也是这座英雄的城市的特质。50 年前,20 世纪60 年代,为应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三线建设”的战略构想。攀枝花以突出的资源优势和险要的地理优势,被确认为国防三线最理想的钢铁工业基地。
  1965 年3 月4 日,毛泽东同志作出同意成立攀枝花特区的“三·四”重要批示,由此开启了攀枝花开发建设的宏伟历程。
 

天蓝水绿、空气清新、花满枝、果飘香的阳光花城攀枝花依托独特的气候资源和富饶的物产优势, 全力打造中国阳光康养试验区

 
 
 三线建设博物馆:铭刻峥嵘岁月
  2015 年,四川攀枝花市三线建设走过了50周年的光辉历程。攀枝花的诞生与成长壮大,与三线建设有着天然的血肉关系,是三线建设催生了攀枝花,成就了攀枝花。3 月3 日,为纪念攀枝花三线建设50 周年,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在攀枝花市隆重开馆。
 

2015 年3 月3 日,纪念攀枝花三线建设50 周年暨三线建设博物馆开馆仪式在攀枝花市隆重举行

  
  博物馆位于攀枝花市花城新区干坝塘,建筑总面积2.4 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3.2 亿元,是目前我国最大的三线建设博物馆。
  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展厅总面积6500 平方米,分为全国三线建设的历史背景和中央决策发动、十三省区三线建设的展开情况、“重中之重”攀枝花的开发建设、三线建设的调整改造和成就、三线建设的精神传承等板块,全面展示和反映了中国三线建设的历史全貌。
 

攀枝花三线建设博物馆是目前我国最大的三线建设博物馆

 
 
中国苴却砚博物馆:阳光花城新地标
  2015 年3 月1 日,中国苴却砚博物馆在攀枝花市仁和区开馆。
  中国苴却砚博物馆位于仁和区仁和镇,项目总投资3200 万元,规划占地面积为4794.9 平方米,建筑面积4482.77 平方米。博物馆分为上、中、下三层,包括多功能厅、综合展厅、精品陈列厅、名家展示厅、艺品鉴赏厅、苴却砚石展厅6 个展厅,收藏了1600 多件苴却石作品。
  中国苴却砚博物馆外观造型设计为一方巨大的中国苴却砚砚台形状,别具特色,十分醒目。中国苴却砚,是取自产于攀西大裂谷金沙江沿岸(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镇、大龙潭乡境内)悬崖峭壁之中的苴却砚石材制成的。“苴却”原是一个历史地理概念,指明嘉靖至清雍正年间一行政区域及其相关地域——东至会理、南至元谋、西北至永胜、西南至祥云这一片广阔的区域。“苴却”是用汉字表注彝音,“苴”当地读zuǒ,在彝语中含有勇猛、壮大、显赫等意。1965年四川省渡口市(1987 年更名为攀枝花市)成立,该区域苴却砚石产区划归攀枝花市仁和区管辖。
 

新建成的中国苴却砚博物馆成为了攀枝花市苴却砚特色文化产业的地标,并成为一个新的旅游景点

 
   2006 年,苴却砚在中国文房四宝博览会上被认定为“国之宝——中国十大名砚”。2009 年,“中国苴却砚雕刻技艺”被四川省政府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 年,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文房四宝协会授予攀枝花市仁和区“中国苴却砚之乡”称号。2011 年7 月,中国国家质检总局正式批准攀枝花市仁和区“苴却砚”成为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经过30 多年的发展,苴却砚是蕴含攀西地区丰富文化性内涵的特色文化艺术品,也是阳光花城攀枝花市又一张饮誉海内外的城市文化名片。
 

这块黄膘巨石未雕刻前近三吨重,雕刻了各种青铜器、各种古钱币及残片500 余件,其中编钟、鼎、爵、尊、剑、铜镜、觚、匜等较大的青铜器20 余件,其设计雕刻的工程量之繁难浩大可想而知,故称之为“青铜砚王”。

 
 
阅读完整内容,请订阅《四川画报》2015年2、3期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