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传承非遗 赓续历史文脉——当代五体书法与笔墨纸砚技艺展开幕
2024-06-24
 
 

        中国书法是以笔、墨、纸、砚为主要工具材料,通过汉字书写,在完成信息交流实用功能的同时,以特有的造型符号和笔墨韵律,融入人们对自然、社会、生命的思考,从而表现出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人格精神与性情志趣的一种艺术实践。2009年,中国书法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

 

       汉字书体在演变过程中,基本围绕着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不断衍化发展。在当前文化复兴的历史机遇下,五种书体也不断发展,呈现出各具特色的艺术风貌,涌现了一大批书体风格各具特色的书法艺术家。同时,也有力带动了与书法紧密相关的笔墨纸砚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

 

       6月21日,保护传承非遗·赓续历史文脉——当代五体书法与笔墨纸砚技艺展在四川省非遗馆开展。

 

 

       本次展览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四川省书法家协会支持,荟萃了国内五十多位代表性书法家的经典作品,展示了当代五体书法的整体风貌、艺术水准与传承现状。同时,四川夹江竹纸制作技艺、绵阳炳林毛笔制作技艺、富顺手工微刻技艺等十余项笔、墨、纸、砚等非遗代表性项目的现场展示,让市民游客近距离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进一步推动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实现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之前我没有用过毛笔,也不了解毛笔,今天看了这些关于毛笔的知识,才知道一支纯手工制作的毛笔,从齐毛到成型要经历选毛、去油脂、去羊绒、齐锋等80多道工序,耗时20多天。没想到一支小小的毛笔,制作过程如此繁琐枯燥,让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在绵阳炳林毛笔制作技艺展陈前,市民何先生由衷地发出感慨。作为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炳林毛笔制作技艺已传承200多年。自古以来,人们对毛笔的要求就很高,制定了尖、齐、圆、健四项标准,称之为“笔有四德”。炳林毛笔对用料、制作工艺严格把关,使每支毛笔都能达到“四德 ”金标准——尖,即笔尖如锥;齐,即万毫齐力;圆,即笔肚浑圆;健,即笔弹有力。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四川省夹江县是竹纸的重要产地之一,素来有 “蜀纸之乡”的美称。2009年,夹江县成功申报为“中国书画纸之乡”。夹江手工造纸始于唐,兴于宋,盛于明清,延续千年、历史悠久,以质量佳、品种多、规模大、技术精著称,与安徽宣纸同被誉为“国之二宝”,夹江手工竹纸制作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得以传承保护。此次展示的夹江竹纸,既是四川一张响亮的非遗名片,也是促进非遗转化利用的优秀示范。“夹江竹纸以嫩竹为原料,用手工舀纸术制作,从选料到成纸共有15个环节、72道工序。一张洁白的手工竹纸需要造纸工人历时3个多月,经历槌打、浆灰、蒸煮、浸泡、发酵、捣料、加漂、下槽、抄纸、榨纸、刷纸、整理切割等繁复工序才能造出来。制作好的夹江竹纸具有洁白柔软、浸润保墨、纤维细腻、绵韧平整等特点。”来自夹江县的王小姐自小就喜欢夹江竹纸,她向在夹江竹纸展陈前驻足欣赏的游客介绍起自己家乡的非遗产品如数家珍,言语中抑制不住内心的自豪。

 

 

 

 

 

       书艺传千古,一展显芳华。这次五体书法大展,邀请汇集了各地创作水平高、实力强且极具影响力的名家作品,笔老墨秀、大气磅礴,是当代五体书法从“高原”走向“高峰”的见证。中国书法是中华文明的核心载体,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表现形式,与之相关的笔墨纸砚也都是我们需要精心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传承非遗·赓续历史文脉——当代五体书法与笔墨纸砚技艺展”,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宣传展示我国获准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年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不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展览将书法之“道”与非遗之“技”联动交流,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正创新、永续发展的有益尝试,在深度发掘相关非遗项目多重价值的同时,对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览主题

保护传承非遗·赓续历史文脉

——当代五体书法与笔墨纸砚技艺展

 

 

展览时间

6月21日—6月28日

 

 

展览地点

成都市青羊区光华大道二段601号附5栋(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

 

来源/四川省非遗中心

编辑/黄方力

二审/陈学军

审核/李春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