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宽窄巷子的青砖灰瓦间,持续31天的“世运·天府”文化艺术展于昨日闭展。这场吸引了近30万全球游客的艺术盛宴,用世运精神和巴蜀文化在来蓉游客心头留下了成都印记,印证了文化软实力对城市国际化发展的长效赋能。
非遗手艺里的故乡密码
加纳留学生在熊猫扎染前驻足良久:“它让我想起母亲编织的家乡彩毯。”展厅内,类似的场景反复上演——浙江老人摩挲邛竹杖忆起父辈旧物,德国游客高举双臂模仿运动员的拼搏姿态。非遗展品成为跨越重洋的文化符号,引发共鸣。
击掌之间,青春与体育相拥
运动剧场的“赛博古画”前,年轻观众排队体验击掌装置。被装置种草了艺术体操等体育项目的新晋“粉丝”纷纷惊叹:“原来空翻可以像古画飞仙般飘逸!”“武术格斗放在古风的动态渲染里更有感染力!”
审美意趣和科技装置叠加,让体育知识以流行文化的方式进入青年群体的认知。
从“文化触点”到“城市记忆”
展厅内外,巴蜀美学不断创造城市记忆。来自意大利的游客对世运吉祥物锦仔情有独钟,在双宝共生展区仔细欣赏每一幅摄影作品。他兴奋地表示“之前说到中国只知道大熊猫,通过这场展览又认识了一种同样可爱的中国生灵!希望今后有机会再来四川,能够亲眼看看这种迷人的小猴子。”
对瓷器有着偏爱的英国游客,则对非遗流芳展区的彭州白瓷念念不忘。“头一次看见颜色这么朴素,但是质感如此高级的瓷器”,她表示在旅程的下一站将前往彭州,亲眼看看白瓷制作的过程。
展览虽已闭幕,艺术却散作星火,点亮城市日常肌理,也为远道而来的游客留下了属于成都的美好记忆。
“世运空间”营造全城世运氛围
“世运·天府”文化艺术展是2025年第12届世界运动会“世运空间”打造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世运空间”打造由成都世运会执委会城市工作服务部联合市委社会工作部、四川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市委老干部局、团市委、市残联等部门牵头,成都文旅集团具体实施。
开赛前,“世运空间”打造通过30个城市微场景和12场世运课程活动,向成都市民传递成都世运会资讯、推广世运会项目,营造全域迎接世运、参与世运、共享世运、传播世运的氛围。开赛后,文化艺术展将世运历程、“双宝”展品和非遗作品汇聚一堂,让体育精神和城市人文交相辉映,共同谱写“运动无限,气象万千”的成都篇章。
七旬老者轻抚展墙的剪影——他曾携孙辈在火炬“竹梦”前交叠手掌,孩子稚语“要带爷爷看2029世运会”的承诺,成为体育精神代际传递的鲜活切片。而这场展览,也为成都的国际化发展进程,留下了三笔浓墨重彩的痕迹。
情感记忆——体育精神与巴蜀美学的无国界共鸣。
产业前景——熊猫扎染、竹编会徽等与世运精神融合的非遗展品引起热议,游客纷纷询问哪里可以入手“同款”,进一步推动非遗工艺的文创产业探索。
城市空间——百年院落的“古典建筑+现代展陈”模式,为历史街区文旅融合提供了优秀的范本。
当宽巷子23号院重归市井烟火,巴蜀美学早已借世运东风飞向海内外——这不是告别,而是成都向世界发出的深情邀约:“天府长卷永不完结,待您共续下一篇章。”
编辑/陈学军
审核/李春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