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届西博会·活动|共探绿色低碳发展新路径
2025-05-26
2025中国碳中和技术大会在蓉召开,聚焦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5月26日,第二十届中国西博会专项活动——2025中国碳中和技术大会在成都隆重召开。大会由中国节能协会、中国科学技术院所联谊会、天府永兴实验室、四川国际博览集团主办,中国节能协会碳中和专业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院所联谊会绿色低碳创新发展专业委员会、福华通达化学股份公司、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四川省节能低碳协会等单位承办。
 
 
本次大会汇聚了政府领导、“双碳”领域的专家学者、科研院所、重点企业及行业代表300余位嘉宾共襄盛举,围绕碳中和领域的前沿技术、政策导向与实践经验展开深入交流,旨在搭建高水平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平台,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大会紧扣“双碳”主题,既有宏观政策解读,又有微观技术实践,涵盖能源、工业、金融、国际合作等多维度议题。会议期间,还通过成果展示、互动交流等环节,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智力支持与技术支撑。
 
 上午场·致辞 

 
四川特色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上午场会议由中国节能协会常务副秘书长辛升主持。
 
中国节能协会监事长、中国节能协会碳中和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房庆在致辞中提到:
 
“面向‘十五五’新征程,我们将进入碳达峰的攻坚阶段,从产业政策到技术需求等各方面,对碳达峰碳中和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人工智能日益深入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要紧紧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难得机遇,聚焦重点工作开展,一是加快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与应用;二是推动标准体系的完善与优化;三是推动示范试点项目打造;四是强化国际合作与交流。全力推动我国节能低碳产业迈上新的台阶。”
 
天府永兴实验室联席执行主任、四川大学原副校长梁斌在致辞中表示:
 
“永兴实验室聚焦清洁低碳能源、碳捕集与利用、资源循环利用、减污降碳协同等核心技术攻关,提升绿色低碳领域自主创新,已经形成了从低碳、零碳到负碳的系列技术研发能力和研究成果,成为我国碳中和领域的一个专门研究平台。同时,永兴实验室将围绕绿色低碳重大科技需求,坚持高起点,放眼全球,立足天府,推动产业发展。通过汇聚高水平人才队伍,开展有组织重大科技攻关,突出成果转化机制创新,为碳中和产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川省政协第十届副主席、四川省关工委常务副主任曾清华谈到:
 
“近年来,我省坚持以‘双碳’目标为引领,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走出了一条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绿色转型等系统性变革,具有四川特色的绿色低碳发展之路。距离2030年实现碳达峰目标还有5年,要在以下四方面持续发力,一是强化标准引领,加快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二是深化产研融合,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三是加强园区管理,实现能源产业循环链接;四是扩大国际协同,积极推动绿色技术、标准、装备‘出海’,助力发展中国家能源转型。她提出,本次大会旨在共同探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与全球合作路径,让我们以技术创新为画笔,以国际合作为纽带,为推动碳中和事业发展,建设美丽四川、美丽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绘就全球绿色发展新图景作出更大贡献!”
 
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科技部原副部长刘燕华提到:
 
“四川省作为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和优质清洁能源基地,建成了全国最大水电基地与 ‘西电东送’ 枢纽,页岩气资源量居全国首位。目前,四川省在氢能、储能、智能电网、核能、发电设备等领域有较大优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了历史性变革。希望大家以此次大会为契机,坚持创新驱动、协同共进,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能源制度和体系,让绿色技术赋能高质量发展。”
 
 上午场·演讲 

 
“降碳 减污 扩绿 增长”协同发展
 
在主题演讲环节,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理事长、上海市原常务副市长屠光绍作《碳资产入表与企业碳资产管理》分享,系统阐述了碳资产入表对低碳转型的驱动作用。他提到,未来需要深化国际协同,推动碳核算互认、碳市场互联及绿色金融合作,加速全球低碳生态体系融合,为气候治理贡献中国方案。
 
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原主任黄晶聚焦《支撑“双碳”目标的技术体系构建与展望》进行了分享。他谈到,构建“零碳能源重构、零碳过程重塑、负碳体系构建”技术体系是核心路径。在面临CCUS高成本等挑战时,需融合技术、政策与市场协同发力,以科技创新驱动绿色转型,平衡经济增长与碳中和目标,实现“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发展。
 
联合国秘书处采购司司长聂莉斯・梅塞德斯・贝兹将围绕《可持续发展和联合国采购》,分享国际可持续发展实践经验。
 
福华通达化学股份公司联席总经理李瑞琪结合企业实践,阐述了《福华化学循环经济发展之路》。福华化学以“绿色低碳、数字赋能”为战略引领,将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持续强化科技创新驱动,进一步强链延链补裢,深化循环产业链建设,不断提升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水平,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下午场·致辞 

 
构建绿色低碳科技创新体系
 
下午场会议由中国节能协会副秘书长、中国节能协会碳中和专委会秘书长张军涛主持。
 
中国科学技术院所联谊会秘书长、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原副院长孙福全在致辞中表示:
 
“作为科技领域的重要组织,作为联系政府和科研机构的桥梁纽带,一直高度重视碳中和技术相关工作。联谊会专门设立了绿色低碳创新发展专业委员会,旨在团结联谊会内外绿色低碳领域科研机构和科技工作者,搭建“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生态圈和互动平台,推动绿色低碳领域的科研合作、技术交流、标准创新、科研成果应用,促进我国绿色低碳产业科技化、国际化水平提升。未来,为进一步推动我国碳中和技术发展,要加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提供高质量的科技供给;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强化人才支撑与国际合作,构建绿色低碳科技创新体系。”
 
四川省节能低碳协会会长郭德轩在致辞中谈到:
 
“协会始终坚守‘服务政府、服务行业、服务企业’的初心使命,主动担当作为。一是围绕政策开展专题培训,为构建绿色低碳政策体系提供有力支撑;二是强化技术赋能,推动先进节能低碳技术在川渝地区的应用与推广;三是推动标准体系建设,在产业布局与循环链接、减排实施路径等关键维度,分享四川在园区绿色发展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创新模式。四是搭建交流平台,成功举办‘生物质能源发展大会’‘钢铁行业节能服务进企业’等活动,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技术诊断、项目对接等全方位服务。展望未来,协会将加强政策研究与宣传、推动技术创新与应用、强化企业服务与能力建设、促进区域合作与交流,共同打造绿色低碳发展先行区。”
 
 下午场·分享 

 
推动智慧化清洁能源基地建设
 
主题分享环节,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水风光储智慧能源研究所主任陈永灿作《水风光一体化发展与多能互补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分享。他提到,推动水风光一体化发展,需要以数字化、智能化为手段,在水风光互补系统的“规划与配置、安全与生态、调控与利用”关键环节实现深度融合与应用,提升安全友好消纳水平,推动智慧化清洁能源基地建设。
 
天府永兴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四川大学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常务副院长江霞围绕碳中和技术路径、生物质航煤及制氢、生物质未来发展等内容作《碳中和未来产业:生物质能源》分享,揭示了生物质能源的产业化潜力。
 
北京索英电气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电气储能事业部解决方案部总监武晗围绕《构网型储能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作用与实践》,分享构网型储能的实践经验。
 
四川省节能低碳协会低碳技术服务中心总工程师黎玺聚焦《能碳管家服务助力零碳园区建设》,解读园区低碳化管理的创新模式。
 
中国节能协会副监事长兼热泵专委会秘书长赵恒谊以《热泵技术助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为主题,阐述热泵技术在工业与建筑领域的应用场景。
 
 
 
图源/活动主办方提供
编辑/陈学军
审核/李春林
终审/陈佳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