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镜头守护:大熊猫的黑白世界与生态使命
文章出自: 图、文/周孟棋 2025-09-08
 
       三十余载,我与镜头为伴,用相机记录大熊猫的点点滴滴。在这场生态守护的征程中,我成为了执着的见证者与传播者。

       初次邂逅大熊猫,我便被它们憨态可掬外表下暗藏的野性所震撼。那是1992年6月,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一只正在温顺进食的大熊猫突然朝我们奔来。它敏捷的身姿与平日笨拙的形象大相径庭,我们迅速撤离,直至穿过三道隔离门才惊魂稍定。这次“意外”让我意识到,想要用镜头记录它们,必须首先读懂它们的世界。此后,我深入研究大熊猫的习性,从它们用尾巴腺体标记领地的智慧,到为寻找优质竹子长途跋涉数公里的坚韧,每一个细节都成为我镜头语言的灵感源泉。
 

       拍摄大熊猫时,等待是常态。它们日常除了吃竹子便是睡觉,想要捕捉精彩瞬间,需要极大的耐心与坚持。然而,在无数等待的时刻里,我逐渐明白,拍摄大熊猫并非仅仅追求猎奇画面,而是希望通过镜头展现它们与生态环境的紧密联系。我尝试运用拟人化手法,赋予这些黑白精灵以“人性特质”。《母子情》中熊猫妈妈与幼崽的依偎,传递出跨越物种的母爱;《哥俩》展现了两只熊猫亲密无间的互动,彰显它们独特的社交情感;《体操王子》则捕捉到大熊猫展现高难度动作的瞬间,宛如一位技艺高超的体操运动员;《自然精灵》冰雪覆盖的环境中,栖息在树上的熊猫展现了顽强的生命力。我期望通过这些作品,让观众感受到大熊猫不仅是珍稀动物,更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员,从而唤起大家对其生存环境的关注。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无人机、A l赋能、高清摄像头等新技术的涌现,为拍摄大熊猫带来了新的可能。无人机可俯瞰大態猫栖息地的全貌,让人直观感受生态环境的变化;Al技术提升了图片后期制作的品质;高清摄像头则能捕捉大態猫更细腻的动作和表情,展现它们不为人知的一面。真正的数字融合,不在于技术的炫耀,而在于如何让文化更有温度地抵达人心。我期望通过结合影像与人工智能技术,更贴近年轻一代,让热爱熊猫的人们体验不同寻常的视觉感受,并共同致力于传播熊猫文化。
 

 
       这些年来,我带着大熊猫作品应邀前往十几个国家举办展览,与多家出版机构合作出版了近二十种读物。我始终坚信,大熊猫不仅是中国的国宝,更是大自然赐予全人类的宝贵财富。通过镜头,我期望向世界传递中国对生态保护的坚定决心,也期盼更多人能加入守护大態猫、守护生态环境的行列。每一次按下快门,都是对生命的敬畏与对生态的守护,而这份使命,我将继续用镜头坚守。
 

图、文/周孟棋
刊于上海文化出版社:《了不起的生灵》画册

 

编辑/肖蓉

审核/鲁琴

终审/陈佳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