⑦跨越山海 共谱西部大开发新篇章
2024-06-26

 

万千气象“画”四川

Review of Sichuan Culture & Tourism


 

       4月22日至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重庆考察调研,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西部地区在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举足轻重,要一以贯之抓好党中央推动西部大开发政策举措的贯彻落实,进一步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提升区域整体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力谱写西部大开发新篇章。

 

       4月25日,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省委书记王晓晖主持会议并讲话。会议指出,四川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起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主体,“自觉把四川发展放在国家区域发展大局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全局中思考谋划,以实际行动担负起带动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的重大使命,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力谱写西部大开发新篇章贡献四川力量”。

 

中国西部生机勃勃,充满着发展活力。图为泸州古蔺德耀风力发电场(李骁 摄)

 

       今年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25周年,也是党中央对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作出部署的第5年。本期“万千气象画四川”,特别推出《四川画报》《今日重庆》《陕西画报》《贵州画报》《广西画报》等西部省份画报的联动报道,展示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壮美景象。

 

 

跨越山海

共谱西部大开发新篇章

 

文/汪继昭

 

成都超算中心,应用领域涵盖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能源化工等方面,是四川以及西部相关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赖欣宇 摄 )

 

产业兴则百业兴

 

       产业兴则百业兴,产业强则经济强。回望四川近年来的高质量发展,产业始终是重要根基。2024年1月,四川省的地区生产总值结果发布,2023年四川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0132.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0%。

 

       回顾四川经济攀升史,2007年首次突破1万亿元,2011年突破2万亿元,2015年突破3万亿元,2018年跨过4万亿元台阶,基本按3至4年一个万亿元台阶的节奏稳步前进。接下来,迈入“5万亿元”“6万亿元”,明显提速。

 

成都龙泉汽车城(中国西部图片库/孙琳)

 

       对于地方发展,实体经济是绕不开的澎湃动能,对拥有41个工业门类的工业大省四川更是如此。在2022年11月25日,一篇题为《首台国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在四川德阳完工发运》的新闻在各大媒体广为传播。

 

       重型燃气轮机是发电和驱动领域的核心设备,体现了一个国家的重工业整体能力。这台被誉为“争气机”的首台国产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历时13年自主研发,正式交付进入实际应用,标志着我国在重型燃气轮机领域实现了零的突破。

 

德阳东汽(中国西部图片库/谢瑞发)

 

       它的生产者是位于德阳的东方电气集团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德阳,这座因“三线建设”兴起的工业城市,一直有一颗“工业雄心”,如今已“蝶变”为中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为四川的工业发展挑起了重担。

 

       4月11日,2024西部低空经济产业生态大会在成都彭州天空之眼无人机试验基地举行。成都作为全国重要的航空工业中心,不仅诞生了歼-20等一批国之重器,还成就了“西部低空经济中心”的美名。而作为成都低空经济产业的综合示范区,彭州这座城市,不仅具有自身的独特魅力,也有孕育低空经济的独特优势。

 

彭州全力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低空经济产业综合示范区(2024 西部低空经济产业生态大会主办方供图)

 

       2021年,彭州打造出了“天空之眼”无人机试飞基地;2022年,基地获批国家级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基地;2023年,基地成为无人机测试试飞专用空域;2024年,启动了湔江实验室。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彭州用短短两年时间走出了一条低空经济发展之路。据悉,彭州将以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低空经济产业综合示范区为目标,全力做强无人机智慧谷、低空经济产业园、航空动力小镇三大载体,构建集场景、平台、融合、服务、管理等为一体的产业生态。

 

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

 

       5月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尕里台草原,点点新绿,蓄势待发。工作人员正在用树桩给河流做固堤工作。这里是长江、黄河上游的重要水源涵养地,是“中华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片土地在调节气候、保持水土、减少温室效应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对于维护长江、黄河流域的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川西北的高原湿地,是长江、黄河上游的重要水源涵养地(杨志刚 摄)

 

       川西高原属于传统牧区,畜牧生产是区域老百姓生活的重要支撑。在一段时间内,越来越多的牛羊等牲畜使得这里的湿地草原承载着生态系统不可承受之重,普遍脆弱的生态环境面临生态功能下降的状况。

 

       “十三五”时期,川西高原开展了生态保护修复的一系列工作,推进长江黄河上游高质量发展。阿坝州治理沙化土地,进行草原鼠虫害防治、恢复湿地、人工种草生态修复等工作,区域生态环境状况得到显著改善。草地绿了,生态更好了,夏日一至,川西高原迎来最美的时刻,也迎来更多的游客。

 

红原县高原湿地精灵(中国西部图片库/王庆新)

 

       在奋力加快经济发展中,四川还积极与兄弟省市推动环境保护,共筑绿色发展。

 

       赤水河,长江上游重要的一级支流,流经云贵川3省4市16县(市、区),是连接云贵川三省的经济动脉和人文纽带,被誉为“生态河、美酒河、英雄河”。

 

云贵川携手保护赤水河,使其成为最香醇的美酒河(陈俊汐 摄)

 

       2018年初,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共同签署《赤水河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这是在全国率先建立的多省间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根据这份协议,云南、贵州、四川三省共同出资2亿元设立赤水河流域水环境横向补偿资金,补偿资金主要用于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等水污染防治工作,并依据协议确定的考核断面水质达标情况进行清算。

 

       为携手保护好赤水河,在全国人大的指导下,2021年,云贵川三省人大常委会以三省“共同决定+ 条例”的方式,推动出台了赤水河流域保护共同立法。这是全国首个地方流域区域共同立法,为全国流域保护立法探索了新路子、新模式,提供了新经验。

 

赤水河畔郎酒庄园(陈俊汐 摄)

 

       近年来赤水河水质和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1700多家大小酒厂因此受益,为中国白酒产业贡献着数千亿元产值,促进了绿色发展。赤水河也成为中国版图上最为香醇的一条河流。

 

以开放之心拥抱世界

 

       中欧班列迅疾飞驰、自贸试验区焕发新气象……近年来,四川加快对外开放步伐,为西部大开发新添活力。

 

2023年4月26日上午,一辆满载货物的中欧班列“法国邮政DPD 专列”在成都青白江区首发,这也是成都国际班列十周年开行的纪念专列(白桂斌 摄)

 

       11年前的2013年4月26日,成都青白江汽笛轰鸣,“蓉欧快铁”(中欧班列前身)从成都铁路集装箱中心站驶出,它将途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等国直达波兰罗兹站,线路全长9826公里。11年来,成都出发的国际班列带动川货“走出去”,项目“引进来”,已与波兰、法国、塞尔维亚、匈牙利等100余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经贸往来,积极服务国家开放大局和四川区域经济发展,助力推进四川改革开放新高地建设。

 

       2024年3月3日,在泸州综保区二期现场,运输车辆来回穿梭,工人们有条不紊地作业,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地推进……

 

泸州港国际集装箱码头(中国西部图片库/牟科)

 

       2023年,四川自贸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充分发挥综保区、跨境电商综试区等开放平台,以及长江黄金水道、泸州开行的中欧班列等开放通道综合叠加优势,大力发展保税物流、大宗商品贸易、跨境电商等国际贸易业态,打造服务西南地区的临港国际贸易中心,实现进出口贸易额140.92亿元,同比增长11%,占泸州市外贸比重的60%以上,成为泸州外贸发展的“压舱石”。

 

       下一步,泸州将加快推进泸州港铁水联运物贸集散中心、集装箱码头5G智慧港口等项目建设,升级改造码头泊位等设施,着力提升港口信息化智能化水平,让四川自贸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通联世界”的速度更快。

 

繁忙的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中国西部图片库/刘国兴)

 

       2024年3月26日,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口岸开放一周年。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口岸,每隔两分钟,就有型号不同、大小各异的飞机在头顶起降,繁忙而有序。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口岸开放以来,不断扩大的航线辐射半径,持续提升的客货服务能级,助力天府国际机场加快打造全球性航空枢纽,提升成都全球辐射能力。一年时间,伴随民航业加速复苏,天府国际机场国际航线呈现逐月递增之势,开通国际航线55条(含8条国际全货机航线),形成了覆盖全球五大洲的航线网络,初步构建起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联系的枢纽通道和空中桥梁。

 

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

 

       大漠戈壁,雪域高原,滚滚江河……占据我国国土面积七成多的西部地区是保障国家安全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要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提升能源资源等重点领域安全保障能力。四川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探索区域协同发展,促进产业集聚。

 

       5月7日,经过20余名作业人员42天连续奋战,四川省雅安市天全县海拔2100米的二郎山上,一基崭新的铁塔完成封顶,傲立云间。这基铁塔高194.8米,是在建的1000千伏川渝特高压交流工程的最高塔。川渝特高压交流工程是我国西南地区首个特高压交流工程,计划于2025年投运。投运后,每年能输送清洁电能超过350亿千瓦时。

 

二滩水电站(中国西部图片库/林东军)

 

       在四川的崇山峻岭中,大江大河奔流不息。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等流域水电建设如火如荼。

 

       四川现已建成投运向家坝-上海、雅中-江西、白鹤滩-江苏等特高压输电工程,与华东、华中、西北等电网相联。2023年国网四川电力年售电量突破3000亿千瓦时。四川电网成为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电压等级最多、运行最复杂的超大型枢纽电网。四川成为“西电东送”的主力军。

 

水电、风电、光电为四川经济发展提供绿色能源。图为古蔺箭竹风力发电场(李骁 摄)

 

       四川将水电、风电、光电等清洁能源多措并举,为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绿色、经济、安全、可靠的电力能源支撑,也为中东部省市发展提供可靠的能源供给,为国家的能源安全提供保障。

 

       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研究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川和重庆携手共建川渝高竹新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陈俊汐 摄)

 

       2023年12月28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第八次会议在四川省绵阳市召开。自2020年以来,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召开8次会议,联合出台100多个政策文件,从交通、产业、科技、平台、生态、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全方位合作。

 

       如在第三次会议期间,40个总投资额超千亿元的科技创新重大项目集中开工;第四次会议上,两省市共同启动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碳达峰碳中和联合行动;第五次会议,双方启动了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重大活动,川渝248个A级旅游景区送出“川渝一家亲──景区惠民游”文旅优惠大礼包……

 

成渝高铁在成都平原上蜿蜒(中国西部图片库/赖欣宇)

 

       刚刚过去的2023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GDP达到81986.67亿元,迈上8万亿元新台阶!

 

       2024年1月,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联合办公室发布《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024年重大项目清单》,共列项目300个、总投资约3.6万亿元。这些项目将助力成渝地区进一步建强“产业集群”、深化“协同创新”、做优双城“生活圈”,不断提高双城经济圈经济辐射力和发展带动力。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是近些年四川乡村工作的重点。回到2020年5月10日的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搬进新家,穷日子熬到头啦!”上午,在昭觉易地扶贫搬迁县城2号安置点昭美社区,首批入住的268户村民中,金曲乡尔古村村民热口克古第一个拿到钥匙,他激动不已地这样说道。

 

昭觉县竹核乡移民新村(中国西部图片库/胡小平)

 

       昭觉县地处大凉山的腹地,是四川省最后7个脱贫摘帽的贫困县之一。2020年“五一”前,全县最大的一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进行了抽签分房,涉及四个安置点。4057套安全住房中共安置了贫困户3914户,超1.8万人,搬迁群众来自全县28个乡镇、92个边远山村。

 

       安置点采用现代化和彝族特色相融合的小区式建筑,周围还有社区活动中心、幼儿园、社区医院等,还分区域设置了中心花园和健身设施等,可以满足搬迁群众就近就医、子女就学和文化活动等需求。昭觉通过统一规划发展养殖、蔬菜基地,建设产业园、劳务输出等措施,确保搬迁居民有更美好的新生活。

 

       来到2024年3月的眉山丹棱县。村落二三里,人烟百十家。春天的幸福古村藏于群山深处的花丛中,毗邻城市,不脱灵气,是全国少有保存相对完整的古村落。古村森林覆盖率达到80%,川西特色的民居聚散有度、随地赋形。这里“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缩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为“生长的乡村”。

 

幸福古村的春天(中国西部图片库/侯建明)

 

       近年来,幸福古村以“质朴原乡”为主题,深挖古村落文化、农耕民俗、自然生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将观光度假、农事体验、民俗文化等农文旅产品自然地融入古村之中,构建起“幸福古村”新乡村生活方式。幸福古村先后获评全国首批乡村旅游重点村、首批天府旅游名村、全国第六批传统村落等荣誉,其发展模式入选《2022年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

 

       做好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一篇大文章。而幸福古村,让我们看到这篇文章最美的一页。

 

民族聚力幸福长

 

       四川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各族儿女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应有之义。

 

       2024年3月中旬,杭州的春天正美。平静的西湖边,突然来了一群身着华丽民族服装的藏族女子,自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吸引着市民围观。她们来自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丹巴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乡村”,“丹巴美人谷”更是名声在外。今年,梨花盛开之前,丹巴把推荐会开到成都、杭州、苏州等地,以这样的方式让更多人看到丹巴之美。

 

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乡村”的丹巴藏寨,也是民族地区文旅融合发展的典范(泽里 摄)

 

       共同发展,才是最好的发展。今年丹巴还开创“县域联动”的先河,与金川县首次联合推出了嘉绒双城春季赏花“深度游”路线,首创联合旅行集章打卡。3月21日,众多游客流连穿梭于如诗如画的丹巴藏寨之中,沉浸式体验丹巴成人礼实景演出。一位远道而来的杭州游客说:“有幸参与其中,让我深深感受到丹巴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

 

       无独有偶,5月11日,“ 了不起的阿坝非遗”——阿坝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周暨阿坝州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展示交流活动在成都举行。

 

茂县羌族儿女捧起羌红,向远道而来的客人致意( 何清海 摄)

 

       “从东北大门,大禹故里汶川进入阿坝瓜果之乡,嗅岷江百合的芬芳,看奔腾东归的岷江大川,品一颗樱桃,跳一曲萨朗,东北门的温情引领您走进川西北高原……”开幕式上,簇拥的人群跟随《大熊猫的小世界》文艺表演,走进阿坝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

 

       在5天的活动里,阿坝州100余项极具代表性的传统技艺、传统舞蹈、传统美术、传统音乐等非遗齐聚蓉城,全天候通过展演、推介、走秀等形式,用沉浸式的场景增强群众体验,让非遗可看、可听、可玩、可享,全方位展示了阿坝州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成效。

 

       民族文化是宝贵的财富,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也是强大的生产力。通过不断传承与创新,也将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本文摘自《四川画报》第399期

图源/中国西部图片库

编辑/陈学军

二审/肖蓉

审核/李春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