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千气象“画”四川
Review of Sichuan Culture & Tourism
2023年7月25日至27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来到广元、德阳等地进行调研。25日下午,习近平首先来到广元市剑阁县考察了翠云廊。他嘱咐当地负责同志,要把古树名木保护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
一条古蜀道,半部华夏史。蜀道连接着古今,是保存至今的大型交通遗存之一,记录着四川先民与外界沟通往来、融合交流的历史。回首来时路,蜀道变通途。如今,现代化的立体交通网络不仅让“蜀道难”彻底成为过去,更让四川由内陆腹地发展成为开放高地。
一条古蜀道,半部华夏史(周乐天 摄)
在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一周年之际,“万千气象‘画’四川”栏目特别推出古蜀道系列——让我们透过时光缝隙,一起穿越“蜀道”的历史烟尘,走进镌刻着半部中国史的巴山蜀水。
文/王小红
王小红:历史学博士、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员、蜀道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和中国儒学的科研与教学工作。主持或参与国家级、部省级社科基金项目多项。撰述和编著出版专著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由于地势险峻,明月峡被视为“蜀道咽喉中的咽喉”。数千年来,人们为了打通蜀道,在这里留下了6条不同时代的道路,成为中国千年交通发展的一个缩影(江宏景 摄)
▍蜀道之定义
蜀道,指的是进出四川的道路。它在历史时期是全国交通系统的一部分,其本身也是道路网络,而不是一条或几条道路。现代学者多将蜀道分为广、狭二义。
▲广义的蜀道
是指与四川毗邻的各地通往四川的主要道路,也包括蜀地范围内的道路,时间从古代延伸到当代。
▲狭义的蜀道
是指秦汉至明清时期连接关中与成都平原,穿越秦岭、大巴山的一系列川陕道路的统称,起点在陕西西安,终点止于四川成都。且以汉中盆地为中间站,分为南北两段:北段以西安、宝鸡等城市为起点,越秦岭抵汉中,从西向东主要有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南段从汉中始,向南翻越大巴山、米仓山,最终到达成都等地,其中西为金牛道,中为米仓道,东为荔枝道,构成“北四南三”的蜀道交通网络,并且连接着难以计数的分支道路。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剑门关两侧的大小剑山绵延数百里,刀刻斧劈般的巨大山石,从东北向西南延伸,形成一道凛然不可逾越的屏障(江宏景 摄)
▍蜀道之地位
飞栈连云的蜀道,与万里长城、大运河一样,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又一伟大工程。同时,蜀道是巴蜀与关中乃至中原在漫长的历史时期联系与交往的通道,发挥着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交往、交流、交融作用。
蜀道还体现出中华民族不畏艰险、勇于探索、善于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更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世界文明奇迹。虽然随着近现代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大部分蜀道陆续淡出了历史舞台,但是遗留至今的蜀道遗存丰厚,其以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多姿多彩的文化资源,在世界线性文化遗产中都独树一帜。
蜀道上众多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遗存与文化景观,构成了规模大、范围广、时间长、类型多、影响深且特色鲜明的“蜀道文化”,是中国古代交通史的重要见证,更是触摸我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脉搏,是西南地区尤其是巴蜀大地具有巨大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
滔滔嘉陵江,悠悠古蜀道(江宏景 摄)
蜀道沿线地区是中华文明起源地之一
《国语·晋语》云:“昔少典取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姬水,即岐水,在今陕西省境内;姜水,即渭水支流,在今陕西岐山东( 亦有他说),可见华夏始祖炎、黄二帝兴起于蜀道沿线地区。
《史记·五帝本纪》谓黄帝的儿子玄嚣“降居江水”,而另一子昌意则“降居若水”,且“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可见黄帝的子孙首先开发了蜀地这块肥沃的土地。故我们可以说,蜀道南北的中国西部大地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文明发祥地。司马迁在《史记·六国年表》中还说:“禹兴于西羌,汤起于亳,周之王也以丰镐伐殷,秦之帝用雍州兴,汉之兴自蜀汉。”表明蜀道沿线地区在先秦时期文明发展的领先地位,并为大一统多民族国家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中华民族自名的华、夏、汉,不仅得名于蜀道经过的山水——秦岭、汉水,而且生活在这一地区的人开凿了穿越秦岭、大巴山,沟通大西北与大西南的千里蜀道,形成了关中-汉中-蜀中这一西部开发最早、最繁荣的经济文化带,为中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云雾缭绕的剑门蜀道七十二峰(杨安文 摄)
蜀道地区是王业之基和军事要地
中国古代交通要道尤其是官道与政治中心的地理位置息息相关,形成了以国都为中心的交通网络,这样既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各地的控制与统治,也便于加强中央与地方的交往与联系。
11世纪以前,中国的政治中心在黄河流域,关中长安是建都最久之地,道路也以关中为中心向外发散。其与四川的联系主要依赖蜀道,“栈道千里,无所不通”。从地缘政治角度看,四川虽处西南一隅,但山川险峻、经济富庶,距离长安也不远,加之有西北连秦陇、西南通滇黔、东南接荆楚的优势,使其在王朝地域结构和运作空间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汉中与关中一山之隔,因此通过蜀道,巴蜀(包括汉中) 在历史上常常成为统治者的“王业之基”——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秦据巴蜀,终并六国;楚汉相争,刘邦任萧何留守巴蜀,东定三秦,大败项羽;三国鼎立,诸葛亮以汉中为基地,屯兵八年,有效地阻防了曹魏的多次进攻;隋末李渊起兵晋阳、夺取关中后,迅速派兵南下汉中,取巴蜀,收荆襄,奠定了唐开国的后方基地;北宋亦先取四川,后定江南。
而一旦关中政治核心区受到动乱影响,汉中和四川便成为皇室的避乱之地,唐玄宗、德宗、僖宗都曾经蜀道出奔。唐抵御吐蕃、南诏以四川为前哨阵地,而宋抗击金、元则以四川为战略后方。在西南诸省中,四川最早被纳入统一王朝的行政区划中。自汉武帝开西南夷,到清朝实行改土归流,四川都是中央王朝经营西南边疆的重要据点。
米仓道上,古栈道与现代公路交相辉映(江宏景 摄)
蜀道是古代陆上交通的活化石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四川境内陆上对外运输基本上完全依靠蜀道维持,其道路选线合理科学,配套设施齐备,路政管理完善,具有科学性、实用性。例如作为蜀道设施之一的行道树,现在还有规律地分布在344公里长的蜀道两旁,是古人植树护路的典范。蜀道沿途还设有众多铺、驿。
据不完全统计,仅四川广元与陕西接界处至绵阳这一段古道上就有56铺、14驿站,形成古蜀道路政交通、军事治安、邮传等一套完整的体系。蜀道沿途还设有拦马墙、饮马槽、青石板路面等设施,保证了行人行路安全畅通。此外,栈道和石门也是蜀道上的重要设施。栈道诞生于中国西南及陕南秦岭大巴山山地,是人们为了在深山峡谷通行道路而在悬崖陡壁上凿石架木、下撑以柱、上覆以板所构成的通道。
栈道是中国古代交通史上的一大发明,被誉为“古蜀道高架桥”、古代山区的“高速公路”。而在褒斜道上,有一个开凿于东汉永平年间(58—75) 的人工交通隧道——石门,被学术界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条人工山体岩石隧洞。
阆中,千年古蜀道上的千年古城(黄炬琪 摄)
蜀道是人口迁移的通道
蜀道连接巴蜀与关中乃至中原地区,是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和融合的一条重要通道。经由蜀道的人口迁移在各个朝代均有发生,且都有一定的规模。
秦灭蜀后,其“以张若为蜀国守”,且认为“戎伯尚强,乃移秦民万家实之”。当秦汉王朝鼎革之际,社会经济凋蔽,兵革不断,政局动荡,关中大饥,汉高祖二年(前205)“令民就食蜀汉”。三国时,韩遂、马超之乱,“关西民从子午谷奔之者数万家”。
唐朝建立后,非常重视对西南地区的开发,西南少数民族纷纷遣使入朝,率部内附,促使西南各民族与中原人民的交流和融合迅速发展,而蜀道在这一工作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信息传播和交通作用。唐玄宗、德宗、僖宗三次经蜀道出奔,首都长安的大批文化精英也相继入蜀。
北宋初年,全国性北民南迁,陕、甘移民入川。南宋初年,金人在军事上对宋取东南为守西北为攻,经汉中、四川沿江而下对南宋实行包围的战略,在由陕西向四川进兵的过程中,双方多次交战,也曾使关中一部分人口流亡到陕南和四川,成都府人口由此大增。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因为频繁战乱,四川人口急剧减少,故发生了著名的“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其中也包括陕西、甘肃等北方人通过蜀道大量入川。
总之,历史上通过蜀道由北向南的人口移动,次数多、规模大,蜀道成为中国历史上非常有代表性的人口迁移通道。可以说,无数的人通过蜀道由北向南或由南向北迁移,促进了中原和巴蜀地区民族的广泛交流以及经济文化的大发展。
位于古蜀道上的昭化古城,拥有众多三国遗迹和丰富的三国文化内涵(江宏景 摄)
蜀道是南北经济交流的渠道
四川盆地与关中平原在中国历史上是两个开发最早、最为繁荣的经济区,在中国西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具有文化优势和经济强势。而这两大经济区,通过蜀道很好地联系了起来,在立国安邦中起到了巨大作用。
蜀道连接的巴蜀与关中,气候、物产等自然条件不同,南北经济交流的潜力极大,畅通的蜀道为南北经济交流提供了条件。
例如蜀锦是蜀地的特产,汉魏时期成都蜀锦织造业已经十分发达,《新唐书·食货志》云:“益州以罗、绫、绢供春彩。”玄宗奔蜀,至扶风时,“士卒潜怀去就,往往流言不逊”“会成都贡春彩十余万匹,至扶风”,玄宗便用由蜀道运来的“春彩”笼络士卒,缓和了政治危机。像这样品种较多、数量较大的成都丝织品,通过蜀道运到京城长安,有利于长安经济的繁荣和盛唐文化的传播。
到了宋代,蜀道沿线的外部环境与汉、唐时期迥然不同,无论北宋还是南宋,都非常重视蜀道经济的发展,带动了西部经济的繁荣,保证了王朝的安全。中国最早的纸币“交子”,便是宋代蜀道经济带茶马、茶盐贸易的结晶。可以说,在漫长的历史时期,蜀道促进了巴蜀与关中经济的互通与发展。
位于嘉陵江古蜀道边的广元千佛崖摩崖造像(江宏景 摄)
蜀道是多彩的文化走廊
蜀道在历史上沟通成都平原至关中平原,融会贯通着沿线不同地域的建筑、文学、宗教、民风民俗等文化形式,是中国西部最有影响和最为繁忙的文化交互传播线路,是多彩的文化走廊。
长安-汉中-成都的千里蜀道,是中国古代一条奇险、壮美的交通道路,引发了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长安是汉唐盛世的政治与经济文化中心,成都平原是汉唐帝国的后花园,蜀道将二者连接起来,引发了无数精美华章。自古以来关于蜀道的颂赋、诗歌、游记、石刻连绵不断,蜀道仿佛一条诗文画的长廊,镌刻了从古至今许多名家大作。蜀道文学作品最普遍的形式是诗歌。唐宋川陕交通兴盛,蜀道诗创作也趋向繁荣。而蜀道诗歌的代表作当然是李白那首咏叹千年的《蜀道难》,将蜀道艰险之状表达得淋漓尽致。
蜀道作为出入四川尤其是西蜀与中原之间的黄金通道,千百年来,络绎不绝的各色人等来来往往,川流不息。他们或从中原入蜀,或从蜀道出川,将自己的信仰镌刻在蜀道沿途的山崖上、古道边,从而留下了大量石窟造像、石刻雕塑、建筑壁画等珍贵的艺术品。
另外,数千年历史风云还在蜀道上留下了众多古城、古镇、古村、古寨等历史文化遗存,具有多彩的形态、古朴的民风、独特的建筑和深厚的底蕴,是映射中华民族文化之光的聚落。这其中,有山围四面、水绕三方、天造地设的阆中古城,两千多年来,这里一直为蜀道南路的“咽喉之地”和川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是连接金牛道、嘉陵道、阆汉道、米仓道的枢纽。至今,阆中境内的古蜀道及其遗存颇具规模,文物众多。
再比如位于川北广元、古称“葭萌关”的昭化古城。秦汉三国以来,昭化古城及其南北的古蜀道一直被视为战略要冲,由重兵统一驻守,因而其古城内及蜀道沿途三国文物古迹甚多,堪称蜀道三国重镇。白龙江、嘉陵江、牛头山、古蜀驿道、天雄关、山水太极自然奇观,构成了昭化古城大山大水、气势磅礴的壮美画卷。
庞统祠内的金牛古道遗迹(江宏景 摄)
▍蜀道之文化
蜀道虽是一种形式明朗的线性文化存在,却是联系了诸多的点( 如关塞、城镇) 才实现其文化功能的,同时又向更广阔的蜀道沿线区域发生文化辐射和文化拓展效应。
因此,蜀道文化是由众多文化融合而成的综合体,内涵非常丰富,在中华文明的起源、政治、军事、交通、民族交往、经济交流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摘自《四川画报》第390期
编辑/陈学军
二审/肖蓉
审核/李春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