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文旅焕新升级再出发
2025-06-30
全域全业态发展;全域全季全龄全时畅游
 
 锦绣天府·安逸四川 
Splendid Tianfu, Comfortable Sichuan
 
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的决定》(简称《决定》),对四川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雪山下的公园城市(中国西部图片库/李昀波)
 
这意味着,在全国独树一帜、名扬海内外的四川文旅将焕新升级、整装出发——明确提出的“锦绣天府·安逸四川”新概括,统领四川文旅产业全域全业态发展,地标更“闪耀”、名片更“响亮”、产品更“酷炫”、服务更“巴适”,加快建成名扬天下、享誉世界的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
 
国宝大熊猫(中国西部图片库/刘国兴)
 
四川画报特别推出“锦绣天府·安逸四川”专题报道。本期特邀四川旅游学会会长陈加林,四川师范大学国家文化公园研究中心主任李小波,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俊,四川省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达真,四川旅游学院地方发展与旅游业研究院院长、文旅融合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司嵬,分别从各自专研领域及行业角度献言献策,助力四川文旅焕新升级。
 
 
“锦绣天府·安逸四川”
焕新升级,整装再出发
 
“锦绣”二字,既代指四川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蜀锦、蜀绣,又蕴含锦绣河山、锦绣华章等多重寓意,展现了“天府之国”的美好意象。“安逸”一词,川味儿十足,就像是为四川量身而制,在全国都具有很强的“四川辨识度”,习近平总书记曾祝福四川人民生活越来越安逸。 
 
蜀锦(中国西部图片库/陈道洋)
 
蜀绣(中国西部图片库/董尧尧)
 
这两个与四川深度关联的文化标识,充分体现了四川独特的自然生态之美、多彩人文之韵,彰显着川人热爱生活、追求幸福、豁达乐观的精神特质,有利于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来体验分享天府之国的万千气象。
 
背景概览
看四川,处处安逸藏锦绣
 
四川是文旅大省,文旅资源数量和品位在全国名列前茅。古诗有云“天下山水之观在蜀”,四川可谓是步步见景、处处生奇,“青城天下幽、峨眉天下秀、剑门天下险、九寨天下奇、熊猫天下萌”的名声早已远扬。 
 
九寨沟诺日朗瀑布(中国西部图片库/玫影)
 
冬日黄龙(中国西部图片库/玫影)
 
四川还将不断提升三星堆-­­­金沙、九寨沟-黄龙、大熊猫、峨眉山-乐山大佛、青城山-都江堰、翠云廊-剑门关等品牌知名度,持续擦亮“三九大”“峨青翠”品牌,培育若尔盖湿地、稻城亚丁等世界级文旅新地标。
 
峨眉山金顶(中国西部图片库/王澄琳)
 
乐山大佛(中国西部图片库/罗庆祝)
 
高标准建设“318/317”中国最美景观大道和藏羌彝民族风情、蜀道三国文化、大巴山-嘉陵江红色文化、岷江生态文化、天府大道城市文化等主题文化旅游风景道,推出具有全球吸引力的精品路线,并实施巴蜀文旅全球推广计划,全力推介“一年四季游四川”。
 
青城山(中国西部图片库/玫影)
 
都江堰(中国西部图片库/陈先林)
 
四川拥有世界自然遗产3处(九寨沟、黄龙、大熊猫栖息地),世界文化遗产1处(青城山-都江堰),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1处(峨眉山-乐山大佛),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厚重。
 
全省横跨五大地貌单元,21个市(州)文旅资源各具特色,非遗文化源远流长,共同组成了中国地理景观的“精彩微缩”、千年中华文明的“华彩一卷”、万千生灵偏爱的“秘境家园”,书写了和谐家园美好生活的“安逸样本”。
 
若尔盖湿地花湖(中国西部图片库/李刚)
 
四川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久负盛名的“天府之国”还素有“文宗自古出巴蜀”的美誉。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孕育和积淀的“名作”浩如烟海、“名城”辉映古今、“名人”群星璀璨、“名品”享誉世界,是四川文旅品牌中最鲜亮的代表。这四张特色文旅名片,将会不断做靓。
 
三苏祠(中国西部图片库/肖蓉)
 
武侯祠(中国西部图片库/袁博)
 
根据省委全会的《决定》,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将加快构建文旅产业全域发展格局,推动“文旅+”全业态融合发展,推进文旅产业全链条建设。
 
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围绕大熊猫、三星堆、三国、三苏等四川特色文旅IP,打造一批沉浸式演艺、休闲街区等新业态、新场景,贯穿全年举办“安逸四川·玩转天府”文旅消费系列活动,构建全域全季全龄全时的文旅高质量发展格局。
 
三星堆大立人(中国西部图片库/肖蓉)
 
烟火里,慢生活,很安逸。四川的街头巷尾,遍布着众多承载巴蜀文化和城市记忆的烟火小店,他们是百姓生活的本底、是城市温度的象征,也是游客沉浸式感受“安逸四川”的窗口。
 
四川省商业厅为此将特别实施“百品千店”天府烟火小店提升计划,用3年时间精心培育1500家以上的烟火小店,用小店经济点亮四川安逸生活的“百城烟火”。
 
春熙路-太古里(中国西部图片库/袁博)
 
四川正在整合资源力量,向全世界发出更多精准触达的盛情邀约,让海内外游客深切感受——行至四川,便是诗和远方。畅游四川,定有梦想与美景——“锦绣天府·安逸四川”,有N个理由让您爱上它!
 
话题延展
说文旅,献言献策助焕新
 
如今的四川文旅产业,规模和质量稳居全国前列,对GDP贡献率接近12%。
 
今年以来延续“高位开局”,百姓对文化旅游的关注关切和热情参与也到了前所未有的热度。这次全会提出推进文旅产业全域全业态发展,是省委省政府基于全省当前文旅发展实际和迫切需求综合研判提出的。
 
 
 陈加林 
四川画报社首批智库专家
四川省旅游学会会长
 
省委“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这一定位,是四川文旅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2018年,各级政府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完成机构融合,开启了文旅融合新阶段。“十五五”期间,四川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应体现在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实现更好的社会效益和更大的经济效益,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
 
一是做强各级文旅龙头企业主体,整合优质文旅资源,引领全省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二是重视文旅商科等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培训和引进,地方党委、政府定期调研、指导和支持高校文旅专业跨界融合、产教融合,适应地方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对各类高素质文旅适用人才的需求;三是打响四川文旅商演品牌,做大市场,改变那些获大奖或大投入的文艺作品叫好不叫座的现状,着力提高获大奖文艺作品或重投文艺产品的市场转化率。
 
 
 
 李小波 
四川画报社首批智库专家
四川师范大学国家文化公园研究中心主任
博士生导师
 
国家文化公园是国家部署的新时代重大文化工程,建设宗旨是集中打造中华文化重要标志。省委全会《决定》提出建设世界级文旅地标,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目标高度一致。世界级文旅地标,要具有四川特色、中国意义和国际影响,塑造文化形象,彰显旅游品质,吸引国际市场,推进文明互鉴。
 
四川拥有三大国家文化公园,黄河和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代表着中华文明发生发展的主干,长江、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四川段,集中体现了生态文化、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源头与源流。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四川段,以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穿越雪山草地的英雄史诗,成为连接黄河与长江的红色飘带,结合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四大功能区和五大重点工程,实现世界级文旅地标的三大转化。
 
一是文旅融合,世界级地标向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转化。四川有五大世界遗产、四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四大国家考古遗址公园、16个AAAAA级旅游景区,以此为引领,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二是四脉同构,“锦绣天府”向世界名山名水名城的转化。山有脉,水有源,文有典,城有基。巴山蜀水的地理格局,“天下山水之冠在蜀”的至美风景,天府之国的古今悠游风华,山脉、水脉、文脉、城脉“四脉同构”川派山水、川派人文地标,让锦绣天府享誉世界。
 
三是诗意栖居,“安逸四川”的川派生活方式向国际度假目的地转化。安逸是四川的生活方式,从司马迁《史记》笔下的“巴蜀亦沃野”,《汉书·地理志》的“文辞显于世,文章冠天下”,到《华阳国志》的“尚滋味,多斑彩文章”,四川的朴雅生活亘古未变,川酒、川茶、川菜的滋味,蜀锦、蜀绣、漆器的天工,林盘、街巷、野奢的生活环境,包容、豁达、创新的生活态度,是川派生活的典型符号,也是诗意栖居的中国式休闲度假方式。
 
 
 
 刘   俊 
四川省旅游学会智库专家
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人才是第一资源,高素质文旅人才队伍是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的关键保障。
 
要建设一流旅游专业,筑牢文旅人才培养专业基础。聚焦产业发展需求,扩大职业教育规模;聚焦一流本科专业,推进一批国内一流旅游院校建设;聚焦新业态新场景,持续发展旅游专业硕士学位;聚焦高端管理人才培养,加快旅游博士专业学位点建设;聚焦新文科要求,加快旅游管理+计算机科学、旅游管理+数据科学等双学位改革试点。聚焦旅游助力文化出海,加快发展旅游中外合作办学。
 
要推进岗位挖潜扩容,拓展文旅人才就业新渠道。提高民营文旅企业就业吸引力,发挥新业态企业就业主导作用。稳定文化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就业规模,挖掘单位编制资源,鼓励国有文旅企业带头吸纳人才,稳定就业规模。充分挖掘文旅消费新热点,推动就业新渠道转化。加大文旅人才创业支持力度,引导创新成果落地,将人才创新优势转化为就业潜能。
 
要建设文旅人才高地,打造文旅创新人才汇聚新平台、新载体。实施文旅高水平人才引育工程,建立文旅人才改革试验区和特色人才集聚区。围绕全省文旅发展重大共性问题,建设文旅实验室、创新中心、孵化园等新载体。建设文化和旅游行业新型智库,为文旅人才建言献策提供平台。建设新型文旅人才培训基地,引导企业、院校、行业组织和社会机构开展文旅人才培训。
 
 
 
 达   真 
四川省旅游学会智库专家
四川省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
 
我深信四川有两大文旅品牌:一只猫(大熊猫),一首歌(《康定情歌》)。无疑,大熊猫已成为中国名片,而蜚声中外的《康定情歌》缺少深度打造,虽名至而实不至——忽略了人类共情的中国审美;忽略了品牌的延伸;忽略了“世间溜溜的女子”与意大利民歌“我的太阳”的同一种心跳;忽略了这种“日常之爱”能超越地区、种族、语言的藩篱,快速激活人类情感共鸣。它在川藏茶马古道连接了24个民族,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历史存在。
 
2017年1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日内瓦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将人类的命运共济上升到了“共同体”的高度,《康定情歌》是最好的注释;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写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毫无疑问,《康定情歌》是借“一带一路”唱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软实力强音。
 
为之,我从历史、政治、文化的维度,仅列几条重要依据,证明它的品牌价值:《康定情歌》曾作为唯一一首中国民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十首民歌”;1951年,新中国第一代歌唱家们参加赫尔辛基保卫世界和平大会、中央慰问团赴朝演出,都用《康定情歌》展示中国的和平理念;2001年APEC会议期间,中国政府让《康定情歌》的演奏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音符化呈现;四川电视台《四川新闻联播》的片头曲至今依旧是《康定情歌》的变奏。
 
为之,我呼吁深度打造这一品牌,让“一只猫一首歌”成为“锦绣天府·安逸四川”的四川元素。
 
 
 
 司   嵬 
四川省旅游学会智库专家
四川旅游学院地方发展与旅游业研究院院长
文旅融合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文旅产业将突破原有自身发展局限,实现“文旅+百业”“百业+文旅”的新格局,综合赋能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一举措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建设四川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新模式。实现文旅深度融合,打造高水平的“产学研”文旅融合智库及人才队伍是关键。
 
一是成立文旅融合智库,提供全方位决策支撑。依托四川省旅游学会、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文旅融合发展研究中心”、地方发展与旅游业研究院等,整合省文化、旅游、科技、经济等领域的专家资源,搭建跨学科、跨行业、多领域协作文旅融合研究智库。专注四川省文旅融合理论、技术、产业三大方向的“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探索建立文旅融合发展指数,建立系统化文旅融合效益评估工具,为政府制定顶层政策设计和实施路径,为推动文旅与其他产业融合赋能地方发展提供“智力引擎”。
 
二是支持文化旅游相关院校和学科专业建设,协同孵化文旅复合创新型人才。支持四川旅游学院等文旅高校高水平建设学科专业,联合文旅融合智库、四川文旅国有平台、文旅融合创新企业等协同育人,共同明确文旅融合“高素质”创新人才的输出目标,针对学校文旅相关专业学生、文旅行业从业人员等,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破解文旅融合技术链、人才链的梗阻。
 
三是建立社会认同的文旅职业发展体系,实施“四川文旅英才”培养工程。与国家或行业认证机构联合,建立完整的文旅职业资格认证体系。设立文物修复师、古建筑设计师、策展人等紧缺人才职业资格认证,确保从业人员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联合四川省人社部门扩大文旅职称评定范围。拓展更广泛领域的文旅职业方向职称评定,支持符合条件的文旅专业技术人才申报各级职称,按规定享受相关人才激励政策。
 
 
面向未来
换新颜,四川文旅高质量
 
深化文旅融合重点改革
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打造“锦绣天府·安逸四川”文旅品牌
提升服务品质和消费体验
“文旅+百业”“百业+文旅”
推进文旅产业全域全业态发展
加快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
构建全域、全季、全龄、全时的
文旅高质量发展格局
…… 
 
剑门关(中国西部图片库/杨安文)
 
根据省委全会提出的四川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总目标,到2027年,全省文化和旅游发展格局进一步优化,引育一批竞争力和带动力强的文旅链主企业,形成一批具有四川特色和优势的文旅融合业态,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旅游总花费分别达到3800亿元、2万亿元左右。
 
安逸四川值得拥有(中国西部图片库/张翔升)
 
再过5年我们可以看到——四川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巴蜀文化影响力、四川旅游吸引力、文旅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建设迈上新的台阶!
 
 
 
图源/中国西部图片库
个人图片由受访者本人提供
编辑/陈学军
审核/李春林
审核/陈佳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