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凉山彝族自治州的首府,古称邛都、建昌,是“南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上的交通重镇。清代始称西昌,意为“中国西部一个繁荣昌盛的地方”。
西昌,我国著名的卫星发射中心所在地,一代代航天人在这里安营扎寨,延续着中华儿女飞天的梦想。
这里还是红军长征曾经走过的热土,留下“彝海结盟”的传奇佳话,为西昌刻录下红色基因。

八十年代西昌城多为低矮的房屋

发展中的西昌
今天让我们跟着“轩视界”签约摄影师的镜头走进西昌,走进一场跨世纪的记录。
冷登亿,凉山州第一代摄影家,凉山日报高级记者。他拍摄了大量的凉山照片,足迹踏遍了凉山的山山水水。
冷文浩,凉山日报专职摄影记者,“轩视界”签约摄影师,一直沿着父亲的足迹继续拍摄凉山,成为了记录凉山发展的见证者。
两代摄影家,相隔40年,一组组新旧对比的照片,记录了西昌变迁,让人更能直观地感受到,改革开放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火把广场
西昌,一座春天栖息的城市。火把广场就是这座城市四季春装上一枚精致的别针。
一年一度延续至今的火把节,实际上就是古老的彝族传统祭火节。火把节的来历,在彝族民间有多种传说。古老的神话传说,折射出彝族人民不屈服于命运安排、抗击自然灾害的智慧和勇敢。彝族人民对光明的追求、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以照天烛地、熊熊燃烧的火的形式,于一年一度的火把节中迸发。火把节的夜晚,火把广场上人山人海,人们高擎火把,载歌载舞,尽情狂欢,因而被叫做“东方狂欢节”。

2006年正在修建的火把广场

2017年火把广场中央电视台春晚分会场
西昌塑像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年,西昌也将迎来建市40周年。经过40年发展,特别是从“黄金十年”到“铂金十年”这段时间,西昌已然旧貌换新颜,到2017年,西昌位列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第96位、中国西部百强县(市)第5位,成为2017年四川唯一入围的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
作为文化的构成部分,城市塑像(雕塑)代表了这个城市、这个地区的文化水准和精神风貌。优秀城雕作品以永久性的可视形象使每个进入所在环境的人都沉浸在浓重的文化氛围之中,感受到城市艺术气息和城市的脉搏。

1986年 彝海结盟塑像

2018年 彝海结盟塑像
月城广场
西昌古城历史悠久,月城广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辛亥革命前。现在月城广场所在地曾经叫人民广场。清朝年间它名为校场坝,城内共有两处:一处在今天凉山军分区通讯营内,现仍在办武术学校,另一处是西校场,即今天的月城广场。

1979年西昌人民广场

七十年代人民广场主席台,也是人们拍照留影的场所

如今的月城广场是市民休闭娱乐好去处
光福寺
西昌光福寺,又称泸山光福寺,位于泸山腰间,是泸山的第一古刹原名“大佛寺”,也是主庙,是泸山宗教建筑中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庞大、气势最恢宏、香火最兴旺的佛教建筑群。

80年代光福寺

2016年光福寺
时间的痕迹,在摄影师对比鲜明的镜头里,显现无疑。西昌,从一座沉静的小城变成一座热闹繁荣的城市。照片涵盖了普通老百姓的吃住行,还有各个时期标志性的建筑、商店、街道、体育场、电影院等。
邛海
“邛海,西昌人心尖尖上的肉”,许多西昌人面对邛海,总是忍不住要在心里喊出这样一句。从古至今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她的美陶醉,为她赋诗作画,赞美她的恬静与羞涩。

八十年代邛海一角

2015年航拍西昌邛海青龙湾最美步道
2010年4月西昌市委、市政府正式启动邛海湿地一期工程设计工作,由此拉开了邛海湿地的建设工作。2014年12月22日,随着西昌邛海五期、六期湿地建成开园,标志着投入40亿,历时六年打造,拥有2万亩湿地,34平方公里水域面积的邛海湿地全面建成,从此改写了中国最大城市湿地排行榜,西昌一跃成为拥有全国最大城市湿地的城市。
公共设备
通过改革开放的前期建设,除住宅的规模和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公共建筑更是凸显风貌:民族贸易商场、西昌百货大楼、农垦大厦、海风楼、凉山州民族体育场、凉山州物资贸易中心大楼、卫星宾馆等名字,曾是西昌的骄傲,虽然这些建筑的形体不能与现在城南大道上的沃尔玛商场、公安大厦、凉山州政务中心、岷山饭店、指挥中心大楼等媲美,但它们是时代的见证,改革的成果。
2000年以后,特别是“一办三创”以来,西昌城市建设步入跨越式发展的时期,秀丽的景区、整洁的城市、高耸的楼房、宽敞的道路、完善的设施、舒适的环境,让人流连忘返,赞不绝口。

七十年代西昌公交车售票员

2018年西昌纯电动公交车
图/冷登亿、冷文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