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届北京图书订货会|《太空探针》新书发布暨交流分享会成功举办
2025-01-09
 
  刘慈欣:《太空探针》它达到了目标  
  沈爱民:很难得、很“硬”的科幻作品  
 
2025年1月9日,北京图书订货会四川展团活动现场气氛热烈非凡。由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办,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共同承办的 “‘科幻视野下的空间科学前沿洞察’《太空探针》新书发布暨交流分享会” 在此隆重举办,作为四川展团的重要阅读活动之一,吸引了众多目光聚焦。
 
 
中国科协原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 沈爱民,中宣部原副秘书长、中国出版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郭义强,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三级职员(正局级)、原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局长 周德进,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孟华,四川新华出版发行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周青,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长、本书作者 吴季,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原党委书记、学术委员会主任、总工程师 孟新,中国出版协会书记、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王利明,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秘书长、中国出版协会科技出版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吴宝安,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 李强,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科普时报社社长 尹传红,四川省委宣传部电影处处长、印刷发行处负责人 张祯军,四川省委宣传部出版处二级调研员 吴蕾蕾,四川省委宣传部印刷发行处四级调研员 李楠,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阎敬业研究员、胡雄研究员、刘勇研究员、周炳红研究员,未来事务管理局创始人、CEO 姬少亭,以及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中国空间科学学会、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的相关专家、领导出席了本次活动。多位领导、嘉宾拨冗出席,极大提升了此次活动的影响力,彰显出科技、出版及相关领域对科幻与科学交融这一主题的重视与支持。
 
 
活动在一段精彩的《太空探针》宣传视频中拉开序幕。在全场热切的期待中,随着激动人心的倒数 “5、4、3、2、1”,沈爱民书记、周德进局长、孟华副部长、周青董事长、孟新总工程师与本书作者吴季老师共同在大屏幕上按下掌印,《太空探针》正式与读者见面,现场掌声雷动。
 
“‘科幻视野下的空间科学前沿洞察’《太空探针》新书发布暨交流分享会” 成功搭建起科幻文学与现实科学的交流桥梁。从科幻照进现实的独特视角,充分展现了科幻与科学有机结合的深远意义。此次活动不仅让公众深入了解国家重大科技战略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更彰显了四川省支持国家科技发展的坚定决心。众多科技、科幻爱好者的积极参与,以及相关领域研究者的热烈讨论,使活动收获了现场观众的一致好评,产生了广泛而重要的社会效益,为我国科幻与科学融合发展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精彩致辞 
 
中宣部原副秘书长
中国出版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
郭义强:以科幻小说传播科学精神很难得

郭义强会长在致辞中表示,对四川近年来出版的好书印象深刻,对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始终非常关注。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始终坚守出版宗旨,踏踏实实、一步一脚印地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科技专著和科普读物。郭义强会长谈到,在提前阅读今天发布的《太空探针》后,感慨良多。
 
他认为,自《三体》之后,以科幻小说的形式传播科学精神实属难得,而由本领域权威专家撰写科幻小说来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更是难能可贵,值得赞颂。他为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能够抓住这样优秀的选题而感到欣慰,并希望出版社今后能继续团结专家作者,推出更多好书。最后,郭会长表示,希望出版界在新的一年里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迎难而上,推出更多文字鲜美、深受广大读者和市场欢迎、能够垂之久远的好作品。
 
 
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三级职员(正局级)
原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局长
周德进:空间科技规划是灵感来源之一
 
周德进局长在致辞中提到,在2013年,中国科学院发布的《科技发展新态势与面向2020年的战略选择》中,吴季研究员牵头了空间科技领域的战略规划非常受欢迎。如今回望,吴季研究员牵头的空间科学规划大部分已经实现。
 
该规划同时也是《太空探针》的灵感来源之一,该书通过讲述生动的故事,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润物细无声地传播了科学知识。他表示,遵循基本科学道理的科幻小说是讲好科学故事的最生动的形式,从而传播科学文化,拓宽科学视野。
 
 
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党委副书记、总经理
李强:科幻作品激发创新动能意义非凡
 
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李强同样对此次新书发布给予高度评价。他表示,在这万象更新的重要时刻,齐聚北京见证《太空探针》首发,以科幻作品为桥梁,连接现实与未来,激发科技创新动能,意义非凡。
 
该书以四川稻城的国家重大科学基础设施为灵感来源,用文学手法描绘波澜壮阔的科学探索图景,生动诠释了 “科幻和科学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相互印证” 的思想,同时也让公众更直观地了解到国家重大科技战略和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未来,新华文轩与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将继续与广大科技工作者、科幻作家携手,打造更多展示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科幻精品,为推动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力量。
 
 现场分享 
 
 
交流分享环节由太空探针》策划编辑之一林佳馥副社长主持,本书作者吴季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孟新总工程师,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尹传红副理事长,未来事务管理局创始人姬少亭女士,从这部图书的创作背景故事,到科幻与科普的有机融合,再到科幻产业的展望,展开了一场精彩纷呈的交流探讨。
 
 
作者吴季老师亲自为现场观众介绍《太空探针》的主要内容。谈及创作契机,他表示源于对空间科学的深度研究和对人类未来命运的深刻思考。吴季老师凭借自身深厚的科学功底,在书中描绘的“太空探针”第一阶段任务和系外行星探测等未来科技设想,并非毫无根据的空想,而是建立在现有科学知识和对未来技术发展合理预测之上,他还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背后的科学原理和技术发展趋势。对于“太空探针”的落地建成,吴老师虽认为可能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不断研究和探索,但他坚信科技的进步必将让梦想照进现实。
 
 
孟新总工程师则从科学家创作科幻、科普作品的角度发表独到见解。他认为科学家创作科幻、科普作品,这一尝试意义重大,一方面能让科学家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大众传播复杂科学知识,拉近科学与大众的距离;另一方面,科幻作品中的畅想和创新思维能反哺科学研究,推动科学畅想成为现实。孟新总工程师还提到,吴季老师创作的《太空探针》为科研工作者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思考,能够激励他们在科研中勇于创新、突破传统。
 
 
在探讨科幻小说与传统科普作品在知识传播方式的差异时,尹传红老师指出,科幻小说通过构建充满想象力的故事框架,将科学知识巧妙融入其中,让读者在身临其境中潜移默化地吸收知识。而传统科普作品缺乏故事化包装,知识传播相对简单、直接。这种差异使科幻小说在吸引读者、激发兴趣方面独具优势,《太空探针》正凭借此优势,有望吸引众多幻迷、空间科学爱好者和高素养年轻群体,激发年轻一代的科学兴趣和探索精神。
 
 
在科幻领域极具影响力的未来事务管理局创始人、CEO姬少亭女士,以 “骨灰级” 幻迷身份,热情推荐《太空探针》。她表示,该书基于国家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创作,书中对未来的畅想立足现实,能切实影响未来。她还谈及科幻创作及整个科幻领域的发展前景,认为随着中国科技迅猛发展,科幻迎来了良好机遇。科幻行业从业者应努力创作出展示中国精神、价值和力量的作品,让世界了解中国对国家、世界、过去、未来、宇宙和人的独特看法。同时,科幻可通过影像、绘画、游戏等多种载体表达,加速想象力转化为生产力,科幻产业正蓬勃发展。
 
 新书点击 
 
 
《太空探针》一书内容引人入胜。故事设定在 2045 年,一场意外的空间碎片事故致使 K01 项目失败,空间科学家林一萌生出将未实现科研目标的太空望远镜放置在青藏高原高塔上的设想,由此开启了 “太空探针” 高塔建设以及后续收到外星文明问候的惊奇之旅。故事不仅展现了科学家群体卓越的创新思想、深厚理论功底和超强技术能力,是对新一代中国科学家的赞美与讴歌,还蕴含着对人类与外星文明交流的深刻畅想。
 
 作者简介 
吴季: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长,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IAA)院士,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终身会士。曾任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I 期)负责人,嫦娥一号、三号有效载荷总指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子午工程”I期总经理等。2010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18年获中国航天基金会特别奖,2022年获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COSPAR)国际合作奖,同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将10118号小行星命名为“吴季星”。在国内外核心科技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著有《月球旅店》《月球峰会》两部科幻小说。
 
 专家推荐 

权威专家写本领域的科幻作品很少见,这是一部很难得、很“硬”的硬科幻代表作品,还能看到想象力在飞翔,文字有温度。
——沈爱民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荣誉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书记处原书记

科幻小说一直在努力把奔放的想象写得如新闻报道般真实,《太空探针》达到了这个目标。大胆的科技创想用精准的技术细节表现出来,让作品有着可触摸的坚实的质感。从这本书中,我们激动地感受到了现在已经罕见的科幻小说最本原的魅力。
——刘慈欣 著名科幻作家,雨果奖、中国科幻银河奖、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得主

探索地外文明的存在并与其沟通是人类的梦想,作者从科学和技术两个层面揭示了这种可行性。本书故事既有丰富的科技内容,又有扣人心弦的悬念和精彩的结局,是一部出自科学家之手的科幻佳作。
——王晋康 著名科幻作家,中国科幻银河奖、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得主

著名空间科学家吴季老师的第三部科幻小说,以严谨的科学建构和大胆的宇宙想象,将令人屏息的真实感与奇异深邃的幻想性融为一体,去回答那个最具悬念且震撼心灵的问题,创造了中国文学的一道独特而灿烂的风景。
——韩松 新华社对外新闻编辑部副主任、著名科幻作家

吴季是科学家身份的科幻作家的代表,他的作品亦真亦幻,充满对现实的理性分析及对未来的热切期盼,《太空探针》正是这样一部作品,非常值得一读!
——吴岩 科幻作家、南方科技大学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主任

这个扣人心弦的科幻故事实际上是作者的科学理想,是科学和文学艺术结合的范例。
——张双南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

这本书以2045年K01项目失败为背景,讲述了科学家将太空望远镜置于青藏高原高塔“太空探针”上,开启全新科研探索的故事。它巧妙融合科学知识与惊险情节,带我们领略宇宙奥秘。书中不仅彰显了科学家的创新精神与技术实力,还让我们跟随“太空探针”收到外星文明问候,畅想星际交流。这是一部激发想象力、拓展视野的佳作,值得细细品读。
——胡雄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
 
 
 
四川画报记者 蒋翼鹏  摄影报道
编辑/陈学军
二审/肖蓉
审核/李春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