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罗彬、敬城、柴剑峰、陈佳楣、李春林、聂希、徐文燕
出品:四川画报社智库、美丽都市圈大数据实验室、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华文轩出版传媒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丰收画卷,总是莹亮的、金黄的、橙红的、紫黑的,是圆润饱满的、胖乎乎的、沉甸甸的,是忙忙碌碌的、笑盈盈的、汗涔涔的。正是基于丰收画卷与众不同的美,所以《人民日报》才动情点赞:“丰收中国舒展最美画卷。”这个“最”字很不得了的,鳌头独占、无出其右、首屈一指。在这份美的面前,天下所有别的美都相形见绌,失去了一较高下的颜色。
成都“中国天府农业博览园”掠影
丰收里满载幸福,丰收里饱含牵挂。2022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强调,成都平原自古就有“天府之国”的美称,要严守耕地红线,保护好这片产粮宝地,把粮食生产抓紧抓牢,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为了落实总书记的指示,值2023年秋收、中国农民丰收节、天府书展之际,四川画报社、美丽都市圈大数据实验室等单位推出《2023“天府丰收美画卷”研究报告》,为各界朋友抛引出一幅舌尖、指尖、心尖上的金色天府画卷。
一 丰收画卷里的“天府粮仓”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拥有14亿多人口的中国,必须牢牢端紧中国人自己的饭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推动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不断提高我国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谷物总产量稳居世界首位,十四亿多人的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四川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区之一,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2年四川粮食播种面积9695.3万亩、居全国第6位,粮食产量702.1亿斤、居全国第9位,连续3年保持在700亿斤以上。2023年1月,四川省印发《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行动方案》,方案提出:“2023年,四川将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9500万亩以上,粮食产量稳定在715亿斤以上。”
在“天府粮仓”成都片区,2022年,成都市出台了《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成都片区的实施方案》。伴随着2023年新增高标准农田33万亩,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16.2万亩;在空间上布局“一带十五园百片”发展天府良田;同时,唱林草戏、念山海经、打科技牌,让更多自然资源产出多样美味……广袤的成都平原上的田野、林盘、环城生态区,不断耕耘出四季飘香的“天府好丰景”。
成都彭州天府蔬香博览园
把目光投射到四川地市州粮食产量的前三强。在达州,2022年“川东粮仓”达州市粮食总产量达到319.6万吨,成功卫冕2013年以来全省粮食生产“十连冠”。近年来,作为山区丘陵大市的达州努力突破“农业机械化水平低、生产效率不高、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限制,采取高位推动保耕、盘活主体共耕、引导村集体统耕、配套服务助耕、严格考核督耕的“五耕共治”,建成高标准农田428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率提高到68.4%,吹响了达州市2023年向地要粮、护农种粮、抗灾保粮的冲锋号。在南充,作为“天府粮仓建设主战场”,2022年南充粮食总产量312.4万吨、居全省第二。2023年,南充围绕持续建强生产供应链、延伸精深加工链、做响品牌价值链,奋力打造全国特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力争农林牧渔总产值增长5%、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速4.4%、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5%。2022年粮食产量增至251.4万吨、位居全省第三位的宜宾,2023年以来结合丘陵和盆周山区实际,按照“一核五带百园”布局,重点实施八大工程,不断推进“天府粮仓”宜宾示范区建设。
达州“产粮第一市”之巴渠粮仓掠影
把目光聚焦到四川区市县粮食产量的前三强。作为我省产粮第一大县(连续16年位居四川第一),2023年,中江加快建设“粮食+”生猪、中药材、蔬菜、桑蚕、柚子五大现代农业园区,稳定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20万亩以上、产量82.5万吨以上,油料产量14.4万吨以上,生猪出栏120万头以上,确保粮食总产量继续稳居全省第一。在安岳,当地探索“以粮为主、粮经统筹”实现路径,一边擦亮“安岳柠檬”金字招牌,提升“安岳红薯”美誉度,一边紧盯“柠檬种植面积稳定在48万亩,粮食、生猪产能均保持全省第二”的目标,不断抓实“六线七园”建设和特色农产品提质增效。在粮食总产连续四年稳居全省前三的三台,近年来以高科技引领提高单产、多渠道扩大种粮面积、全方位培育经营主体,努力“为全国人民提供一天的粮、两天的油和半天的猪肉”。
德阳中江“产粮第一县”掠影
二 多元供给前的“大食物观”
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事关千家万户,是最基本的民生。所以总书记指出,“解决吃饭问题,不能光盯着有限的耕地,要把思路打开,树立大食物观。吃饭不仅仅是消费粮食,肉蛋奶、果菜鱼、菌菇笋等样样都是美食。”目前,四川正在积极发展川粮油、川畜、川菜、川果、川茶、川竹、川药等特色产业,做好土特产大文章。
雅安汉源“花椒经济”
在蔬菜产业带(盆地外销加工蔬菜、盆周山区高山蔬菜、川南早春蔬菜、攀西冬春喜温蔬菜),汉源按照海拔梯度种植瓜果蔬菜,夏收水果采摘季刚结束,莲白、辣椒、核桃、苹果等应季上市,黎州大地秋收序幕拉开。作为“全国花椒第一县”,汉源在种植面积20.4万亩、9个万亩亿元示范区、鲜花椒年总产量2.757万吨基础上,先后研发花椒油树脂、花椒精油、椒目仁油、花椒啤酒及花椒为主的复合调味品等系列产品30余种,花椒年均一产产值达7.34亿元,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42亿元。万源依托山区自然优势,积极种植高山蔬菜,全市各类高山蔬菜播种面积达1500亩。当地还以浙川东西部协作资金为主体建设分拣中心,功能覆盖蔬菜清洗、制冰保鲜等,成为东西部协作惠民惠农的一个闪光缩影。川茶产业带的旺苍按照“南黄北绿全域茶”空间布局,全力推进米仓山茶高质量发展。全县茶园面积达25万亩(其中黄茶5.1万亩,居全国黄茶生产基地之首),产量8000吨,实现综合产值50.18亿元,带动茶业农户年均增收1.2万元。今年金秋,当地通过聘请专家指导、延长生产周期、提高鲜叶下树率等办法合理利用资源,生产加工夏秋茶1000吨,释放出绿色产业的长效“红利”。
眉山东坡“千亿快递女孩”
在长江上游晚熟柑橘产业带,2021年12月8日,中国快递年度第1000亿个包裹(爱媛橙)由眉山市东坡区多悦镇正山口村的返乡创业女孩张富熔发出,她也因此收获“千亿快递女孩”的称号。数据显示,东坡区种植了12万亩爱媛,位列全省第一。同在眉山,与东坡比邻的丹棱发展“不知火”为主的优质晚熟柑桔18万亩,发展职业果农8万余人,柑橘总产值突破30亿元,果农70%以上的收入来自柑橘产业。相关报道认为,晚熟柑桔已经发展成为该县乡村振兴的支柱性产业。在猕猴桃产业带,世界红心猕猴桃的起源地苍溪县2022年猕猴桃种植面积达到39.5万亩,年产鲜果12.68万吨,年综合产值达到60.66亿元。来自红心猕猴桃高质量发展大会暨2023第九届苍溪红心猕猴桃采摘节的消息,2023年,苍溪红心猕猴桃产量将同比增长20%以上,综合产值同比增长25%以上。
广元苍溪“红心猕猴桃”
在攀西南亚热带特色水果产业带,国内八大石榴主产区之首的会理在2022年40万亩石榴园、76万吨年产量的基础上,2023年按照“建基地、搞加工、创品牌”的思路,引资120亿元建设“国际石榴城”,让红色石榴果成了满载希望的“幸福果”。芒果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三、晚熟芒果规模位列全国第一的攀枝花,一手强化“海拔最高、纬度最北、成熟最晚、品质优越”的晚熟芒果产业,一手联合周边的川滇市州成立金沙江流域芒果产业联盟,擦亮“金沙江流域晚熟芒果”金字招牌。尤其是拥有35.8万亩晚熟芒果的盐边县,正着力创建省级现代农业(芒果)园区。正如媒体观察员指出的那样:一个位于金沙江、雅砻江芒果黄金种植带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已经成为盐边县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攀枝花盐边“晚熟芒果”
三 共生系统里的“一田多收”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近年,人民群众以更加积极的方式践行着“像保护大熊猫一样爱护与利用耕地”——打造生态农业间作套作化、种养结合化、生物多样化、集群共生化,越来越成为农业升级新趋势与乡村振兴新潮流。在四川,各种形式的“稻菜轮作”“稻药轮作”“稻烟轮作”“稻油轮作”“稻鱼共生”“稻鸭共生”“稻虾共生”“鱼菜共生”等新模式新举措不断被农民朋友与农科专家们创造出来。
自贡富顺“大豆高粱丰收”掠影
在自贡市富顺县,作为全国大豆科技自强示范县之一,当地积极探索“新型经营主体+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粮经统筹发展模式,以大豆玉米套种为代表“玉米亩产800多斤、大豆亩产约300斤,玉米没减产,还多收一季大豆,每亩多赚1000元左右”。同时,突出打造“富顺豆花”为品牌的美食产业——川渝地区有近千家门店,产业链从业人员超过20万人,综合产值超50亿元。新华社点评说:一碗豆花“绽放”乡村振兴富民路。在眉山市东坡区,当地探索“稻+鱼+鸭”生态种养殖模式,稻田养鸭为水稻治虫增肥除草,而稻田养鱼则减少农药化肥除草剂等的使用,有效促进保粮稳产助农增收。2023年,当地优化“一核三带四片”布局的同时,以“政行企校”合作开展“稻鸭”共生新模式水稻移栽现场教学,坚定担负起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的首位之责。
眉山东坡“永丰村”高标准农田(刘国兴 摄)
“谷子亩产1000斤、鱼两三百斤,鱼和稻谷加起来每亩基本上在4800元左右。”在达州市宣汉县,当地以“稻鱼综合种养”模式在高标准农田里建立稻鱼互利共生生态循环链,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在乐山市夹江县,当地依托全省六大灌区之一的青衣江灌区核心区优势,加快打造稻药轮作现代农业园区,培育泽泻、川芎等特色中药材基地,完善加工、储存、销售链条,推进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全县稻药轮作面积4万亩,总产0.8万吨,实现产值近2亿元。
在内江市资中县,今年夏天当地以“血橙树下种西瓜”等方式积极探索血橙立体种植模式 ,每亩增收5000元。在川南的泸县,当地海牧专合社采取“中稻+再生稻”“小龙虾+台湾大头虾”种养模式,让养殖户可实现一年最少可起两季龙虾,收两次水稻,实现了金灿灿的“一田四收”。距离泸县不远的宜宾兴文县,当地以“稻虾种养”既保障国家“粮袋子”,又鼓起农民“钱袋子”,尤其是打造的2万亩稻虾种养核心示范区,辐射带动全县10万亩稻虾产业发展,奋力实现“一亩田、千斤粮、万元钱”。
宜宾兴文“稻虾种养”
四 摊开如诗如画的“1351”
为了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2023年1月,四川省委、省政府专门下发了《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行动方案》。《方案》明确提出了三个阶段建设目标、“1531”(即一带、五区、三十集群、千个园区)建设布局、十个方面的重点任务。
凉山越西“秋果上线”
摊开“1351”的平实数字,扑面而来的是一幅挥舞着汗水创造创新的农业生产实干画卷:
我们可以看到成都平原“天府粮仓”核心区的头雁高飞——按照“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发展新格局,成都平原经济区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由成都、绵阳、德阳、乐山、眉山、遂宁、资阳、雅安八市组成。这个“天府粮仓”核心区主要分布于岷江、沱江、涪江流域,主要发展稻麦、稻油、稻菜轮作和稻鱼综合种养。可以看到“天府第二粮仓”的不断奋飞——攀西经济区尤其是安宁河流域粮油主产区,发挥独特光温资源和气候优势,发展高档优质稻、高原马铃薯等优势特色产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越西,当地依托低纬度高海拔冷凉的高原气候,积极种植维纳斯黄金、华硕、鲁丽、信浓黄等脆甜香、耐储运的苹果新品种,2023年投产面积4.7万亩,预计产量3万吨,产值1.8亿元。
乐山井研“柑粮产业带”掠影
可以看到盆地丘陵、盆周山区、川西高原等地区,根据气候地形等的差异,开展的各种因地制宜的种养。比如,在典型丘区地貌(耕地散乱、地势不平、农机使用不便)的乐山市井研县,当地一方面实施宜机化改造、水平条田改造、坡式梯台旱地改造;一方面推广稻-药-稻、稻-菜-稻等粮经复合种植方法,推进“北柑南粮”布局,实现了向占全县80%的丘陵要地要粮。比如位于盆周山区地貌的平昌,当地立足180万亩林地、1083万立方米森林蓄积量、55.4%森林覆盖率的资源,全力开展包括经济林品改提产、林药复合经营、林菌复合经营等,大力发展林下养殖、林下种植,不断为“天府森林粮库”增容扩量。比如在川西北高原农牧循环生态农业发展区,当地一面稳定青稞种植面积,一面发展高原绿色蔬菜和特色养殖。目前,阿坝州以农业园区引领高原粮仓建设,培育现代农业园区57个;甘孜州围绕“土特产”种养工贸四篇文章,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全力打造现代高原特色农牧业基地。颇为亮眼的是在“阿坝江南”的金川——当地瞄准高原独特产物高原雪菊的生产少、竞争小,具有广阔消费市场的观赏、保健、食疗等优势,让高原雪菊开出致富花。数据显示,2023年,当地每户村民每亩地能增加5000元左右的收入。
阿坝金川“雪菊采摘”
可以说,“1531”串接起四川不同区域(成都平原、盆地丘陵、盆周山区、攀西地区、川西高原)的不同圈面线上,不同季节的多种品类、多种色泽、多种味道、多种美丽的丰收画卷。这注定是一串丰盈丰产的奋斗之数,一曲如诗如画的丰收之歌。
五 推介丰收之美的“画卷天府”
攀枝花盐边“二滩”金秋掠影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为了调动更广泛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为“巧匠”“巧妇”“巧手”们创造更加醇厚的滋味之美、闳厚的文化之美、雄厚的产业之美创造了最扎实的端碗条件,我们建议:
一是推动各种粮仓成为品牌中国新爆点。比如以“大食物观”为准心,培育“天府粮仓”四川公用品牌——即“天府粮仓”系列的水稻品牌、黑青稞品牌、蔬菜品牌、茶叶品牌、柠檬品牌、红心猕猴桃品牌、晚熟芒果品牌、道地中药材品牌……依托新型工业化,推动农业生产供应链、精深加工链、品牌价值链同构,以联农带农益农系列机制,实现“天府粮仓”系列品牌成为端碗营销的新爆点。
二是推动农旅融合成为研学中国新燃点。把美丽中国建设与农文旅科融合贯通起来,一方面以农业产业为基础、旅游休闲为形态、乡土文化为灵魂,积极发展诸如观光度假、乡间民宿、农事体验、丰收采摘、美食品味等相关业态;一方面把三农文化、三农科技、三农研学等糅合起来,释放磁吸效应,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技术链、人才链的跨界互补,形成文旅结合、城乡互动的发展新势能。
三是推动丰收画卷成为时尚中国新靓点。选塑一批促建丰收中国的时代模范,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学习与追捧的新型时尚人物;举办一批助力农民富裕、推动农科示范、促建美丽乡村为主题的乡村巡回博览会,推动富美“三农”亮相各种时尚的会展博展艺展书展;鼓励一批表现农时、农事、农科等的新闻展、书画展、摄影展、时装展,让山乡巨变与农文旅体科不断融合,让新农人、新农科、新农具、新农村、新农墅、新农艺……以及新视频、新直播、新带货等成为时尚中国的新靓点。
部分图片来自各相关县域宣传部、文体旅局、农业农村局、融媒体中心等,特此致谢。
编辑/一审/陈学军
二审/肖蓉
审核李春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