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会现场
2025年4月24日,省政府新闻办在四川新闻发布厅举行2024年四川省知识产权保护与发展状况新闻发布会,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凯介绍有关情况,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赵辉,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陈学华,绵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璐、成都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刘寰答记者问。
发布会由四川省新闻中心副主任王敏主持
主体发布>>
2024四川知识产权领域
3件大事4大进展
▲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凯:
2024年,四川知识产权工作稳中有进、进中提质,发生了3件大事,取得了4个方面的重要进展。
第一件大事是,全面完成新一轮知识产权机构改革,知识产权管理体制实现重大优化调整。原省知识产权服务促进中心整体并入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实现“同一件事由一个部门负责”。从一年多来的运行效果看,纵向管理链条得以缩短,横向协同联动得以加强,体制机制更加顺畅高效。
第二件大事是,开启新一轮局省共建,知识产权强省建设进入新阶段。国家知识产权局、省政府举行共建“西部地区创新高地”知识产权强省推进大会,共同印发实施方案及工作要点,这是在2017年省政府与国家知识产权局开展合作会商的良好基础上,开启的新一轮高规格合作共建。
第三件大事是,出台多个知识产权领域重要法规和政策,知识产权制度建设更加完善。《四川省知识产权促进和保护条例》正式实施,填补了我省知识产权综合性保护法规的空白。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四川省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四川省知识产权领域省与市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实施方案》。
一年来,我们围绕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着力在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全链条各环节共同发力,工作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突出“质量优先”,推动知识产权创造实现新突破
我们不断完善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机制,加强对非正常专利申请、商标恶意注册等行为的监管,推进知识产权提质增量。可以用“六组数据”来说明:
第一,高价值发明专利6.65万件、同比增长17.13%,企业发明专利授权同比增长69.51%。
第二,商标注册19.27万件、同比增长18.1%,有效商标注册量累计178.03万件。
第三,新增地理标志保护产品3个、累计299个,保持全国第一,新增作为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注册的地理标志5件、累计597件。
第四,新增作品著作权登记35.05万件、同比增长18.25%,完成版权贸易合同登记657件。
第五,审定主要农作物新品种146个,登记非主要农作物品种73个,认定非主要农作物新品种133个。
第六,新增知识产权强企培育企业28家、累计105家,新建高价值专利育成中心8个、累计46个(这里需要向大家说明一下,知识产权强企和高价值专利育成中心是高价值知识产权创造的重要载体与支撑,也是我省经过多年工作实践探索出的一个可行模式)。
突出“严字当头”,推动知识产权保护迈上新台阶
我们深入实施《四川省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实施方案》,坚持严格保护、重点突破,完善多方参与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格局。可以从“三个维度”来看:
第一是“行政保护”。办结专利侵权纠纷案件4284件,查处各类商标违法案件1397件。新增431家企业获核准使用地理标志专用标志,开展“川渝地标”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行动,立案查处侵犯地理标志商标专用权案件49件。办理侵权盗版案168件。
第二是“司法保护”。法院系统受理各类知识产权案件2.15万件,知识产权民事案件服判息诉率93.34%。检察机关受理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审查逮捕案件227件511人,批准和决定逮捕159件293人,提起公诉180件539人。公安机关立案1066起,移送起诉702起3553人。
第三是“协同保护”。获批设立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成都分中心,在海外设立2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四川分中心工作站。全省133家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受理案件1158件。针对优势产业加大跨部门、跨地区协作(比如,开展“白酒知识产权行政保护”专项行动,检查经营主体2.95万户,立案401件,移送涉嫌犯罪案件44件,公安机关刑事立案31起,抓获犯罪嫌疑人98人)。
突出“效益提升”,推动知识产权运用取得新成效
我们围绕重点产业建圈强链,加速推进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有力支撑产业发展效能提升。主要体现为“两个强化”:
首先是强化转化体系建设。全面实施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累计盘点高校和科研机构存量专利6.43万件,其中3.86万件纳入专利转化资源库;实施专利产业化促进中小企业成长计划,498家企业进入专利产业化样板企业培育库;推进专利产品备案,新增备案1777件,新增备案产品年销售额达到2180亿元;开展重点产业知识产权强链增效,围绕12个省级重点产业链建立知识产权协同服务机制,发挥知识产权在创新链中的权益纽带、信息链接功能,组建创新联合体(比如,我们依托四川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在低空经济产业领域,支持中航无人机公司组建“无人机产业知识产权创新联合体”,联动编制团体标准7项、国家标准1项,建立无人机专利池,收储核心专利技术230余项,实现专利转化运用100余项、收入1.1亿元)。专利转让许可备案次数3.23万次、同比增长29.7%。深入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权属制度改革,累计完成成果分割确权2407项,孵化企业732家。
其次是强化金融生态建设。积极稳妥发展知识产权金融,不断健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管理制度,建成“四川省知识产权质物处置平台”。鼓励商业银行加大知识产权融资产品开发力度,专利商标质押融资登记金额139.97亿元、同比增长45.63%,普惠性贷款惠及企业1309家。创新开展知识产权证券化,发行全国首单“中试平台”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产品、全国首单以知识产权为担保的民营科创企业债券。(今年3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版权局联合发文,在8个省市开展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点工作,四川成功纳入,下一步我省将系统推进该项试点工作。)
四是突出“便民利企”,推动知识产权服务达到新水平。我们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普惠工程,不断提高知识产权政务服务质效。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
第一个词是“平台支撑”。获批建设绵阳市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保护中心数量达3个。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四川设立“WIPO四川涉外知识产权纠纷调解中心”。新建6个省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市州分平台。新增2家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批准筹建的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
第二个词是“人才引领”。全省现有专利代理机构358家、执业专利代理师1321人,备案商标代理机构1590家,这些都是我省知识产权社会化服务的中坚力量。不断完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培训机制,实施“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金专计划”,举办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和执法办案培训班96次、涉及学员6893人次。
第三个词是“合作赋能”。加强川渝知识产权服务合作,共建共享重点产业领域专利数据库,联合举办第二届川渝知识产权服务业职业技能大赛。(今年3月,两地知识产权局又签署了《川渝知识产权代理跨区域协同监管合作备忘录》,将加强数据共享与智慧监管、跨区域监管执法协作、信用评价结果运用联动、能力共建与行业引导等4个方面的合作)。与其他省份的合作共享也取得积极成效,去年向12个省市移送涉嫌知识产权侵权线索114条。
记者提问>>
在数据知识产权保护上
四川有什么特色?有什么打算?
▲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赵辉:
202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明确了数据产权、数据要素流通和交易、数据要素收益分配、数据要素治理等制度,为探索开展数据知识产权工作奠定了制度基础。为贯彻落实《意见》和省委、省政府相关工作部署,我们联合四川联通、省非遗保护中心、省社科院探索研究医疗健康、文化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应用场景下数据知识产权开发、运用和保护工作,取得了较好的实践工作经验。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制度保障。《四川省知识产权促进和保护条例》第二十五条明确规定了省市场监管局(省知识产权局)在建立数据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健全与数据相关的知识产权交易规范、探索建立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制度等方面的工作职责,为推进数据知识产权工作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撑。将数据知识产权写入地方知识产权条例,这一做法为全国首创。
今年的4月21日,四川省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平台正式上线运行。这是继印发《四川省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办法(试行)》后,我省加快推进数据知识产权工作的又一重要条件。下一步,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化数据知识产权工作。
一是完善工作制度和机制。高质量运行登记平台,加快制定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工作业务规范,提升数据知识产权登记效率和质量,探索构建数据知识产权保护规则,推动建立数据知识产权登记、交易、质押等行业规范。
二是构建数据知识产权生态。推动四川省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平台与知识产权交易、知识产权服务等平台实现协调联动,深入拓展数据知识产权应用场景,加强数据知识产权宣传和推广,为数据知识产权工作提供更具活力的生态环境。
三是促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我们聚焦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的重要属性,深化数据知识产权服务工作,指导相关企业积极运用数据知识产权制度盘活数据资源,全面推动数据知识产权交易流通、质押融资等工作,以更加务实有力的举措培育新质生产力。
推进人工智能
四川有什么做法和成效?
▲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陈学华: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明确要求“实施人工智能一号创新工程”,将人工智能产业链列为我省重点推进的15条产业链之一,省政府领导担任链长,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牵头,负责这个产业链的协调、推动和具体的监督落实等,并建立成都市、绵阳市为主要承载地,德阳、自贡、南充等11个协同发展地的产业链协同推进机制。2024年全省人工智能产业营收超1300亿元、同比增长超25%。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开展科技攻关
围绕人工智能产业细分领域,比如先进算力、类脑智能、智能机器人、无人机、行业垂直大模型等卡脖子技术问题,部署科技攻关项目70余个,投入财政科技专项经费近3.5亿,到目前为止已经取得一些标志性成果。比如全球领先的液冷服务器,还有国产高性能的DCU芯片等等。
算力数据方面
我们加强算力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省内外运营商、龙头企业在我省建设算力基础设施。构建算力服务的调度平台,通过这个调度服务平台把我省异地算力、异构算力协同起来,提升算力使用效率。通过这些工作,为企业提供低成本高质量的算力资源。成都是全国第二个超算、智算中心同时运营的城市,目前为止我省可用算力规模为13.4E Flops,估计今年年底之前能达到25E Flops。
应用场景
坚持以场景育成助力产业发展,推动政府、企业开放应用场景,组织和开展了多场“人工智能+”场景供需对接活动。同时,重点支持工业制造、应急救援、养老康复这几个重点领域应用场景,为什么选这几个领域?一方面是四川在这些领域有领先优势和显著特色,另一方面是四川的人工智能企业在这些领域有能力、有实力。到目前为止,我们发布的34个行业大模型已在这些领域步入实际应用。
企业培育
针对人工智能产业的细分领域遴选链主企业。以“1+3”的模式给予重磅支持,“1”是链主企业,“3”分别是支持建立创新联合体、支持省级创新平台建设、支持建设产业联盟。同时我们开展明星企业的路演活动,以市场化的方式遴选明星企业,推荐了20家企业参加路演活动,由金融机构投票,机构投这个企业的钱多,政府就支持,并以“一企一策”的方式共建,加速推动这些企业成长为明星企业。目前四川人工智能企业已经达到1300余家,基本形成了覆盖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的全产业链发展体系。
产业生态打造
围绕企业最急迫、发展最急需解决的科技攻关、场景开放、算力供给、要素保障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出台了《四川省促进人工智能产业链发展若干政策》,计划3年投入12亿,为产业发展提供高度匹配、专业管用的政策工具包。同时还召开了产业链发布会、路演会等一系列活动,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造势赋能。
总之,人工智能产业是一个新兴的领域,相信我省一定会早日建成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的第四极。
获批建设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
对绵阳乃至四川有何重要意义?
▲绵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璐:
绵阳市政府于2021年启动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创建工作,期间纳入《四川省支持绵阳科技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先行区的实施方案》、市委全会、市政府工作报告的重点内容予以推动。
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和省市场监管局(省知识产权局)悉心帮助下,绵阳市经过4年全力争取,于2024年12月5日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同意面向新材料和智能制造产业开展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这是省内继四川省保护中心、成都市保护中心的第三家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也是西南地区唯一获批的非省会地级市。
绵阳新材料产业链条日益丰富,涵盖了从研发设计到生产制造的全过程,构建了具有绵阳特色的新材料产业集群,形成了以东材科技、旭虹光电、攀长钢等为代表的大型企业。同时,在智能制造领域,拥有长虹、九洲、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等大型企业和科研院所,在核医疗设备、无人机、机器人等领域发展前景广阔。批复的产业领域符合绵阳实际,对绵阳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绵阳保护中心建成投入运行后,将为相关创新主体提供专利快速审查、快速确权、快速维权等知识产权“一站式”综合服务。
一是快速预审。绵阳市域内企业符合预审产业领域的,通过保护中心申请快速预审,审查周期将大幅缩短80%,极大降低企业专利申请时间成本。
二是快速确权。通过保护中心申请的专利授权率大大高于普通通道的授权率,缩短知识产权授权、确权的时间周期,提高确权效率,降低确权成本。此外,后续保护中心还可以通过开通专利复审无效案件优先审查通道、专利无效案件远程视频审理、推进专利确权案件与行政裁决案件联合审理等方式,为创新主体提供全方位的确权服务。
三是快速维权。开展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侵权判定咨询、纠纷调解、保护协作,为知识产权权利人提供快速、高效的维权服务,旨在解决维权过程中存在的举证难、周期长、成本高等问题。
可以说,绵阳保护中心建成投入运行后,将进一步优化绵阳市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更好地发挥知识产权在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中的支撑作用,为绵阳科技城建设和国家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建设赋予知识产权力量,为四川知识产权事业高质量发展和知识产权强省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作为“哪吒之魔童闹海”诞生地
高新区如何保护知识产权?
▲成都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刘寰:
数字文创产业是成都高新区重点发展的三大主导产业之一,目前已经聚集了腾讯、可可豆动画、咪咕音乐等6000余家企业,形成了千亿规模的产业集群。除了今年最火的IP“哪吒”之外,全球最畅销的手游《王者荣耀》、家喻户晓的动画片《那年那兔那些事儿》等一批现象级IP也都来自于成都高新区。这些产品之所以能在四川、在成都孕育,既得益于全省、全市鼓励创新、支持创新的良好生态,也得益于我们构建了“严、大、快、同”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体系。
在构建“严”保护体系方面,我们始终坚持“双轨发力”,一方面加强行政保护,持续开展“铁拳”“剑网”“院线电影版权保护”等专项行动,另一方面强化司法保护,我们设立了西部首家基层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双报制”入选国务院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第一批典型案例。
去年成都高新区共受理知识产权领域投诉举报296件,查办行政执法案件11件,移送起诉犯罪案件12件,清理非正常专利1154件。成功破获全省首例《哪吒2》影视著作权侵权案,“王者荣耀被侵犯著作权案”也入选了四川政法优秀案例库。
在完善“大”保护格局方面,我们纵深推进审查授权、行政执法、司法保护、仲裁调解、行业自律、公民诚信等六大关键环节,在天府长岛数字文创园设立了企业法律服务中心、知识产权保护基地;在全区设立了8个知识产权纠纷调解工作站和14个知识产权维权工作站(点),去年共调解非诉纠纷447起;我们还推动设立了四川省首个知识产权服务联盟和成都市首批企业知识产权总监,积极推行行业自律。
在建立“快”保护机制方面,我们围绕“快速授权、快速审判”,引入四川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开展专利快速预审,重点行业的发明专利授权周期从平均20个月缩短至3个月;全面推行知识产权民事、行政和刑事案件“三合一”审判机制改革,优化知识产权类型化案件“简案快审”机制,去年立案适用简易程序的知识产权案件占比超过了90%。
在优化“同”保护生态方面,我们积极打造支持各类企业平等发展的产业生态。我们制定实施了成都高新区“知识产权专项政策12条”,近两年兑现扶持资金近4000万元。我们积极创新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在知识产权质押领域创造了3个全国“首单”,包括:全国首单以知识产权为担保的民营科创企业债券(CB)、全国首单“中试平台”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产品(ABS),全国首单知识产权质押关税保函,为轻资产的数字文创企业拓宽了融资路径。截至3月份,全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累计额已超过80亿元,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创新入选了全国第二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十大典型案例。
摄影/四川画报记者 蒋翼鹏
编辑/陈学军
审核/李春林
终审/陈佳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