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5日下午,由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办,四川巴蜀书社有限公司、四川省图书馆承办的天府书展系列活动之一的“古简肇医脉 千秋启华章——《天回医简》线装本新书发布会”在四川图书馆顺利举行。
活动现场
2012年,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和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成都市金牛区天回镇的一处西汉时期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其中3号墓发现大量医学简牍,这批珍贵的竹简以发现地点及简文内容被命名为“天回医简”。医简后被整理为《脉书·上经》《脉书·下经》《逆顺五色脉臧验精神》《犮理》《刺数》《和齐汤法》《经脉》与《疗马书》8部医书,涉及经脉、脏腑、腧穴、刺法、方药等内容,形成了上古时期系统的医学体系。这不仅仅是考古学的一次重大发现,更是中华医学史乃至世界医学史上的一次重要发现:经研究,《天回医简》的内容被确认为失传已久的扁鹊医学,是较《黄帝内经》更早的医学经典,而且可证《黄帝内经》是其解经之书。
为了让《天回医简》的考古成果与学术价值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院与巴蜀书社合作出版了这部线装珍本。这套书共分三册,一、二册为全部简文,对医简中的文字、词汇、语句进行系统考证,纠正了既往释读中的诸多讹误,并且重新厘定了简文编排顺序,使这批珍贵医学文献的学术价值得到进一步彰显;第三册为精选的清晰竹简图版,呈现了出土医简的原貌。在装帧设计上,内文采用手工宣纸,内封是手工打蜡瓷青纸封面,仿造清代故宫旧藏书衣的颜色与制作工艺,函套为传统蓝布套,凸显古色古香之韵味。
发布会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成都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杨静,四川新华出版发行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周青,成都中医药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希,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院特聘院长柳长华,四川省委宣传部文化传承发展处处长黎红勇,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主任毛序,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李琳,四川省图书馆党委书记、馆长王龙,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编辑雷华等出席活动。
新书发布会现场
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编辑雷华在致辞中强调,本书的出版,让沉睡千年的医简在考古工作者、研究专家与出版人的接力中重放光彩,让更多人了解《天回医简》的内容、价值、意义,提升全社会对中医药文化遗产的关注度。新华文轩将以这部书的出版为契机,再接再厉,进一步高质量高效率做好《天回医简》解读本的出版工作,为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作出新的贡献。
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编辑雷华致辞
本书主编、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院特聘院长柳长华介绍了《天回医简》线装本内容和装帧特色,说明了医简的重要性和重大价值,认为它是扁鹊医派的核心经典。他表示研究团队后续将从文字考释、理论梳理、医学起源等方面对八种医书进行详细解读,达到“看得懂,用得上”的目的。同时,他们还将对和《天回医简》一同出土的髹漆经脉人像进行系统研究,这对我国医学经脉针灸理论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主编、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院特聘院长柳长华介绍《天回医简》
成都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杨静表示,《天回医简》的发现与整理,是中国医学史、考古史,乃至中华文明史上的重大事件。经考古与文献学家等多学科专家们的共同努力,我们得以一窥汉代医学的真实面貌,重新连接起一条医学传承脉络。巴蜀书社此次出版的《天回医简》线装本,以“书以载道”的美学理念,去繁就简,返璞归真,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文献的历史原貌。学校将以此为新起点,深入推动《天回医简》所蕴藏的中医智慧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让其古老的生命哲学与诊疗智慧,为现代人类健康事业注入新的源头活水。
成都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杨静活动上发言
随后举行了新书发布仪式,巴蜀书社并向四川省图书馆赠送了样书。
随着《天回医简》线装本的正式面世,这批沉睡两千多年的医学瑰宝将以全新姿态走入公众视野。我们相信它不仅为中医学术研究提供了珍贵文献,而且其研究成果将推动传统医学与现代科学的深度融合,助推健康中国建设。
编辑/黄方力
审核/鲁琴
终审/陈佳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