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承羌绣古韵,潮启非遗新生——“媒体+非遗+时尚”联名香薰“中国羌年”首发
2025-11-18

当2025年中国羌年的脚步渐近

第四届中国(四川)国际熊猫消费节暨

“中国羌年 云境北川 安逸消费”

首届国际非遗消费季的热潮

已在绵阳北川持续升温

而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之约也即将启幕

 

 
未命名5.jpg

 

11月20日至24日

由时尚艺术香氛品牌——来寮

与四川画报社旗下看熊猫杂志社联合出品

与国家级非遗羌绣代表性传承人

四川省级非遗羌绣传统刺绣工艺代表性传承人陈云珍

联名打造的“农历羌年限量版香薰系列”

将在北川巴拿恰・禹王广场

来寮羌香体验馆正式首发

 

11月26日

北京工艺美术博物馆的直播间同步呈现

陈云珍邀全网共赴这场非遗与时尚的对话

 

这缕酝酿已久的香气

不仅串联起羌绣的针脚与现代生活的肌理

更勾勒出文旅融合背景下

传统文化与时尚品牌共振

传统媒体跨界破圈的创新图景

 

 

●非遗美学:

羌绣的千年基因密码

 

       “羌族没有文字,羌绣是我们民族传承千年的文化符号,它来源于生活,花鸟虫鱼都取自大自然,实用性与艺术性从来都是一体的。”陈云珍指尖捻起的彩线,藏着羌绣独有的美学基因。

 

 

      羌绣最大的特点就是“接地气”。羌绣普遍用于衣服、腰带、花鞋、围裙等百姓们的“日常装备”中,密密麻麻的针脚增加了衣物的耐磨性,因此非常实用。在制作技艺上,羌绣用材更加亲民,除了丝线之外,也常以粗布为底,棉线为丝,以刺绣、挑绣、扎绣三大类为基础。

 

      作为中国羌绣之乡,其羌绣以“色彩爽丽明快、针法精巧细致”为鲜明特质,红如胭脂、蓝似靛染、黄若麦浪的色彩碰撞,既源于羌寨山间的花草林木,也暗合羌人对生命与自然的敬畏,无须刻意调和却有着直击人心的视觉张力。

 

 

 

图片

国家级非遗羌绣代表性传承人、四川省级非遗羌绣传统刺绣工艺代表性传承人陈云珍正在绣制羌绣

 

      “羌绣的色彩艳丽,民族风格浓郁,寓意吉祥如意以及百姓对幸福生活的憧憬与渴望。在图案上,也大多从大自然中获得灵感,将山川草木、花卉瓜果、飞禽走兽、古朴纹饰作为创作的原型,再通过自己的感悟二次创作,构造图案和颜色,并进行制作。”在针法上,羌绣的巧思更显匠心:平针的绵密、锁绣的坚韧、挑花的灵动,一针一线都凝结着世代传承的技艺。

 

      陈云珍此次为联名系列精选的纹样,更是羌绣美学的精髓——象征福运的鎏金蝙蝠纹,以锁绣针法勾勒轮廓,线条流畅如飞;代表团结美满的缠枝石榴纹,用平针层层铺色,花瓣饱满立体;寓意守护的羊角花纹,借挑花工艺呈现曲线,灵动如绽放在布料上的山野精灵;还有羌绣标志性的卷云纹,灵感源自羌碉上空流转的云雾,每一道弧度都经过绣娘数十次捻线调整,藏着“云朵上的民族”对天地的感知。

 

图片

 

      “羌绣的美,从来不是孤立的图案,而是纹样、色彩、针法与生活的共生。”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陈云珍从废墟中抢救出祖传绣样,至今已免费培训学员超3万人,她将羌绣从服饰、背篓等传统载体延伸至现代生活器物,既保留了“花开满身”的传统审美——女子从头到脚的绣饰、男子云云鞋上的云朵花草,都化作香熏器皿上的美学元素,更让羌绣的色彩与肌理,成为可被日常感知的视觉盛宴。

 

图片

 

●香气叙事:

羌绣美学的现代转译

 

      “当羌绣的针脚遇上香薰的肌理,就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上海来寮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设计总监赵涤尘,以东方美学转译为核心,让羌绣的视觉之美与香氛的嗅觉体验形成共振。“羌绣的色彩哲学在香熏配方中得到了完美呈现。”“农历羌年限量版香薰系列”不仅复刻了羌绣的纹样与色彩,更将其美学意境转化为可感知的日常体验。

 

      以其中的四款限量版香薰为例。

 

图片

 

      “福至圆满”香薰堪称羌绣色彩美学的立体呈现:靛蓝底色呼应羌绣传统染布,朱红花瓣搭配鎏金蝙蝠纹,还原了羌绣平针锁绣的绵密肌理,烛杯内壁晕开的石榴粉,恰似羌绣中最灵动的“羌粉色”,未点燃时已是一件兼具观赏与实用价值的非遗器物。嗅觉上,前调的鲜爽石榴香呼应纹样中的石榴寓意,中调的圆柚、梨与苹果香混着烟火气,后调的龙涎与檀香沉淀出温润质感,让视觉的艳丽与嗅觉的醇厚形成奇妙平衡。

 

 

      “日麦颂光”则聚焦羌绣的自然灵感,瓶身橙黄交织青蓝的缠枝菊纹,像晒透的麦芒裹着羌寨晨雾,指尖抚过能感知到模拟绣线肌理的凹凸质感,恰如羌绣布料上手作的温度。香气以小麦与燕麦的清冽暖甜开篇,中调香草与檀香的温软如绣娘围坐火塘的闲谈,后调木香与麝香的沉静似羌寨入夜的山风,让羌绣中“取自自然”的美学理念,通过嗅觉完整呈现。

 

 

      “万物有灵”香牌更是将羌绣的纹样美学发挥到极致:浮雕般的卷云纹复刻了羌绣“云云鞋”的核心元素,冰蓝底色衬着柔波状的纹路,仿佛把北川的天空裁了一角嵌在香牌上。香气从羌寨清晨的草木清苦,到午后雾中的温润水生调,再到夜晚篝火旁的木质暖香,恰似羌绣纹样中“云起云落”的意境流转,让非遗美学可闻、可触、可随身相伴。

 

 

      “如意满祥”系列则以“东方浪漫”为核心,打造双形态产品矩阵。香氛礼盒瓶身覆满羌绣繁花祥云纹,粉花缠蓝云的纹样由挑绣工艺灵感转化而来,针脚的疏密对应瓶身浮雕的深浅,每一处肌理都藏着“步步如意”的祝福;点燃后,前调是甜橙揉碎的清甜裹着苹果香,像羌寨黎明时杜鹃花瓣上的晨露,鲜活明亮;中调白玉兰混着海洋的清透,如山风穿过羌楼木窗掠过绣帕的柔润;后调柏木的沉稳接住龙涎与麝香,复刻出羌寨黄昏炊烟缭绕的烟火暖意。同系列羌绣香囊以黑底为衬,绣缀同款祥纹,粉缎带系挂间尽显流动东方美学,香气从白花与玉兰的清润开篇,渐次漫开兰花的幽然,尾调麝香绵长缠绕,将羌寨的风与祝福揣进日常。

 

      “来寮之‘寮’,古意为山野间的小屋,我们便是要以香氛构筑精神空间,让自然与文化盛于其中。”赵涤尘在设计中遵循“生于野,安于室”的品牌理念,将羌绣的自然灵感与香氛的疗愈属性深度契合,不做简单复刻,而是将绣线的肌理转化为包装的浮雕质感,让羌绣艳丽的色彩融入香氛的嗅觉表达,使香薰成为可触摸、可感知的羌绣艺术品——当香气弥漫,仿佛能看见针线在布料上跃动的痕迹,听见羌年庆典的铜铃回响。

 

      这种转化,恰是非遗“活态化”传承的核心:不是固守传统形制,而是找到与当代生活的连接点,让千年技艺在日常场景中自然生长,正如羌年在时代变迁中不断重构内涵,既保留感恩、庆丰收、送祝福、祈平安的传统内核,又融入非遗展演、文旅互动的现代元素。

 

图片

著名视觉艺术家、摄影师、设计师赵涤尘正在进行拍摄(右)

 

●“创新密码”:

文旅融合下的三方跨界共生

 

      值得关注的是,“农历羌年限量版香薰系列”由来寮与四川画报社旗下看熊猫杂志社联合出品,该举措也为传统媒体转型注入了独特的深刻内涵。

 

      作为本次消费季的主办单位之一,四川画报社以招商为纽带,促成时尚品牌、非遗传承人、媒体平台的三方联动,探索出“媒体整合资源、设计激活文化、企业注入活力、非遗融入生活”的文旅融合新路径。

 

      这一尝试并非偶然。在数字媒体冲击下,作为深耕视觉文化的国有文化企业,四川画报社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图文出版,近年来始终以“文旅融合+数字科技”为创新理念,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可消费、可体验的文化产品,探索媒体与文旅融合的新路径。从中国西部图片库的百万级数字影像活化,到《看熊猫》杂志构建的全产业链条,再到此次直接参与文化产品联合出品,四川画报社完成了从“视觉叙事者”到“文化赋能者”的跨越。

 

      “我们不只是记录羌绣的美,更要让这种美走进生活,成为可消费、可传承的文化符号。”四川画报社相关负责人表示,“传统媒体的转型并非脱离主业,而是用我们的内容洞察力,搭建文化与市场的桥梁。即以文化为根基,通过资源整合与跨界创新,让媒体价值在消费场景中落地生根。此次参与香薰联合出品,正是基于对羌文化价值的深度理解,以及对非遗活态传承需求的精准把握,这与四川画报社此前推动叙府酒业与羌绣跨界合作的思路一脉相承,共同探索出‘媒体整合资源、设计激活文化、企业注入活力、非遗融入生活’的文旅融合新路径。”

 

      这种“媒体+非遗+时尚”的三方联动模式,为传统文化创新传承提供了全新范本。四川画报社的招商资源与传播优势,解决了非遗“走出去”的渠道难题;来寮的时尚基因与市场经验,让非遗产品获得了年轻消费者的青睐;陈云珍的技艺支撑,确保了文化内核的纯粹性。三者各司其职、各取所长,既实现了羌绣技艺的市场转化,也让时尚品牌沉淀了文化厚度,更让传统媒体在转型中找到了新的价值锚点,恰如羌年通过再现“记忆场”唤醒集体记忆,让传统文化在当代语境中完成新的凝聚与生长。

 

微信图片_20251117100818_3_1681.png

 

      《四川画报》“大禹故里 中国羌城 云境北川”专刊的策划思路中提到,“云,在此串联起传统与现代,自然与人文”。而来寮香·陈云珍·看熊猫杂志社的联名,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将传统羌族文化以现代审美重新诠释,让“云朵上的民族”的千年文化在当代生活中焕发新生。

 

      羌年的篝火即将燃起,巴拿恰的香气已在酝酿。11月20日至24日,北川巴拿恰・禹王广场的来寮羌香体验馆将率先开启线下体验,游客可近距离欣赏羌绣原作与香薰工艺的美学呼应;11月26日,陈云珍还将亮相北京工艺美术博物馆的直播间,现场展示羌绣针法,解锁联名香薰中纹样背后的美学密码。北川巴拿恰,邀你共赴这场香气与针脚的千年之约。恰如来寮所倡导的:“生于野,安于室,做生活的艺术家。”

 

当羌绣的彩线织就器物肌理

当香氛的气息承载文化记忆

当传统媒体的转型赋能非遗新生

这场跨越千年的文化之约

正让羊角花在当代生活中“花开成海”

也为文旅融合与非遗活态传承

写下了最动人的答案

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终究藏在其可感知、可分享

可传承的美学与温度里

 

 

文/何建

产品宣传图来源/来寮

图/肖蓉

编辑/肖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