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华阳出发,这个县长点燃了许多打卡地
文章出自: 敬城 2023-03-06


          成都人做生意比较实在,收付款不喜欢赊欠,以前也还没流行微信扫码,为了收到现钱,蜀地百姓做买卖经常会吆喝一句:成都到华阳,县(现)过县(现)哟。

 
          很多外地人不明白,成都是个市,华阳是个下辖乡镇(街道办事处),怎么叫县(现)过县(现)呢?
 
          原来,自秦朝起,成都府虽然一直都是四川地区的首府,但在唐肃宗时代到民国这个漫长的历史时期里,成都府的主城区又常常被划分为成都、华阳两个县①,两县共治于首府,故也被称为两首县。其界线,由今天的南校场,经包家巷、青石桥、暑袜街,至北门喇嘛寺止,以街心分界,西北属成都县,东南属华阳县②。
 
          乾隆初年,有华阳人在府河打渔,捞起一块黑白相间、形似流云的花岗异石。捧给见多识广的玩石老秀才看,老秀才拿在手上忧心忡忡地说:这是去岁都江堰二王庙下培修堤坝的基建石啊,石随水走不断磋磨,竟已疾速奔流至此,恐不久有洪涝之灾矣!
 
          1743年(乾隆八年),安洪德调任成都府华阳知县。
 
          安大人是风雅之人。到了县城,一顶瓜皮小帽,一把折扇,不带童仆不骑马,一个人悠然自得地走上华阳街头。这好理解,看看风土人情,问问商贾行市,也是父母官的份内事。
 
          春天的府河从花团锦簇的主城区流出来,款款流到华阳,在二江寺拱桥处接纳了自西向南的江安河。两河相会,浩浩荡荡,奔腾至彭山江口汇入岷江。在这片河网密布的水路码头上,货船穿梭、驮马嘶鸣,一派繁华景象。
 
          府河两岸,不时可以见到来往的船工们扯起帆、摇起浆,一起喊出韵味悠长的岷江号子:一日轻松下江口,四天背纤上成都!

          望着眼前这个生机勃勃的天府之国,安大人不断点头:平远望不尽,天水相澄鲜,这真是一块天府福地!
 
          福兮祸之所伏。正如老秀才预言,乾隆十年盛夏,天降暴雨连绵不断。成都府内,不断上涨的南河、府河二流相并于合江亭,更增水势,迅速冲垮了合江亭下的老桥。
 
          安大人愁云上头,诗情顿消。
 
          大水过后,修桥补路迫在眉睫。也亏他妙筹有方,一面请上级拨官银,一面匀过来一些除暴捕盗所获的赃银,同时发动老百姓的民间力量……1746年(乾隆十一年),一座以石为基、以木为廊的新桥终于落成,入水稳重,气贯长虹——老安也很高兴,亲自题写桥额曰“长虹桥”。
 
          老百姓觉得长虹虽好,却没顺天应人接着地气儿。他们竞相称呼此桥为“安顺桥”③。既取安平顺遂、顺应民心之意,又以父母官安大人的姓氏冠之,以示不忘其德,并颂安顺。此后两百多年,安顺桥还真的安然无恙。

          桥维其新,河维其故。府河、南河虽是成都人的母亲河,可当暴雨来临、连月不开的时候,这母亲河也会像更年期的龙婆子一样性情大变,洪流从九眼桥冲出来,倾泻到华阳县以南的平缓地带,在成都平原三大泄洪口之一的苏码头(另两为金堂、新津)及其上游河段宣泄不畅、泛滥成灾,淹没河网两岸的庄稼、民宅、集市,以及那些小茶馆儿、小酒馆儿,变成害龙。
 
          面对蠹县害民的肆虐水龙,安县长难安。
 
          望着衙前拄着水火棍的差役,他突然想起钱缪退潮的法子。什么叫钱缪退潮呢?传说:五代时期,浙江钱塘江起大潮常常淹没沿海的农田和渔场。于是,吴越王钱镠命人采来山阳的竹子,捆上鸿鹭的羽毛,做成箭镞。等潮水来时,便命水犀军以五百支强驽迎射潮头,竟然射退了潮水。安县长带着兵丁与弓矢也射了一盘,水没退得了,却被衙役们悄悄侃为“水客”。这样的调侃,任谁听了都头痛。
 
          1748年(乾隆十三年),痛定思痛的老安率领华阳百姓,沿着府河岸边“起于当时中兴场的刘家巷西后方,止于邹家林上首”,修筑了一条一千多米长,一米半余高的长堤,并在堤上种满了芭茅,牢牢抓住土石坝。自堤建成,沿岸再无洪泛之苦,老百姓高兴地称呼这段堤坝为“安公堤”④,一叫就是三百年。

          如今的安公堤、安公广场及其附近的戛纳湾、菜蔬路等街区,早已化身为华阳文旅经济的核心打卡地与夜间经济的顶流聚集区。
 
          堤坝建成后,玩石老秀才来到河边茶肆喝茶,一众老茶客也围上来拱手道:异石预兆的洪涝是不是就此过去了?老秀才哈哈一笑:大家根本不用担心洪涝,你们也不看看,现在咱们这位父母官叫什么名字啊,安洪德啊——他是安置得了洪水的。
 
          安了洪的老安,终于安了心。
 
          心情舒畅的老安,走上成都街头,来到武侯祠的门口。瞻仰了诸葛神像之后,想起诸葛武侯忧劳国事、夙兴夜寐的一生,安县长俯首礼拜,吟诗赞曰:“管乐何堪比,萧曹未足侔。堂堂二表在,谟训媲伊周。”又恭敬地亲手书写了杜甫老先生纪念诸葛的《古柏行》:孔明庙前有老柏,柯如青铜根如石。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俊美的颜体字,忠义的古柏辞,让守祠道长张清夜眼前一亮,刻石撰碑,立于祠下。⑤
 
          这块诗碑,至今仍然镶嵌于武侯祠诸葛亮殿后。
 
          有人就要说了,这个张道士还真会拍马屁呢!那就转转路,从武侯祠走到青羊宫去看看,山门前金字横匾上“青羊宫”那三个笔力遒劲、庄重沉稳的大字⑥——书法似此,入得您法眼否?

          此便出自安县长之手。不信?匾左还有一行小字:安洪德敬书。
 
          其实,对于把安县长恭书杜甫的《古柏行》诗碑(碑名《重摹古柏行诗碑》)立于赫赫有名的武侯祠内,张道长更有一番见地,他在碑跋里说:苟非其忠君爱国之心与卧龙后先契合,则推乌感物之情不能如是之真且切也……若杜若颜若安者,谓之与卧龙易地皆然也,可谓之与卧龙合志同方也,亦无不可。至于诗句之工、书法之妙又其末矣。⑦换成大白话就是:如果没有和诸葛亮一样的忠君爱国之心,怎能有如此真切的感物之情和爱民之事。像杜甫、颜真卿(安史之乱中的著名忠臣,创“颜体”楷书)、安洪德这些贤士,正是诸葛亮先师志同道合的同志啊。至于诗写得多好,字写得多妙,倒在其次了。
 
          是啊,绝怜隆中意,赢得天下名。
 
          2002年秋天,成都市政府在离老安顺桥原址很近的合江亭遗址处重新修建了一座明清风格的三孔廊桥,命其名曰:安顺廊桥。⑧殿檐斗拱,金碧辉煌。

          桥是新桥。不变的,是它还是随着安县长的姓。
 
 
作者:敬城,曹操大数据研究院秘书长、《四川画报》首席规划师、四川大学美丽中国研究所副秘书长、新华文轩出版传媒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研究员。
 
【注释】
[1]张笑然.为什么说“成都到华阳县过县”?成都方志.2022-12-12.
[2]双流区档案馆.一张地图重现百年前的成都.搜狐网.2019-02-09.
[3]安顺桥:屡毁屡建,见证成都发展.封面新闻.2021-12-15.
[4]杨虎.华阳安公堤.成都日报.2022-01-14.
[5]梅铮铮.清代雍正至道光年间武侯祠道士事迹考评.四川文物.2003(4).
[6]青羊区地方志办公室.青羊宫.四川省情网.2021-06-22.
[7]梅铮铮.清初住持张清夜与武侯祠事研究.2004(5).
[8]李贵平.安顺廊桥,构架成都史的古桥.华西都市报.2019-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