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遇上“星光” 解锁传统文化破圈新范式
2025-09-15
 
9月13日,一场以“明星互动赋能非遗”为核心的跨界盛会,在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拉开帷幕。活动为期两天,以“奇遇小镇”为沉浸式载体,将明星互动与非遗体验深度绑定,并融入影视文化元素,吸引海量观众线上线下热情参与。
 
现场观众
 
当千年非遗技艺邂逅当代星光,当传统工艺借明星互动融入年轻语态,本次活动以明星为桥梁,成功实现文化体验与传播的双向赋能,为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活态传承,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崭新范本。
 
星光点亮非遗
一场跨越千年的时尚对话

活动期间,青年演员陈都灵在互动环节中,幸运抽中一款甘洛・彝族刺绣非遗手包。这款名为《丝路・花渡天香》的作品,由凉山彝族刺绣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阿西巫之莫亲手打造,以“丝路文明”为精神内核,巧妙融汇敦煌艺术与彝族文化精髓,通过跨地域、跨民族的纹样设计与工艺碰撞,将丝路文明的宏大叙事与彝族山野的诗意美学浓缩于方寸之间。
 
陈都灵手持《丝路・花渡天香》——甘洛・彝族刺绣非遗手包
 
作品精选金丝绒、小羊皮、核桃木、铜饰及金银线等优质材质,依托彝族传统刺绣技艺,将凉山地区“以针为笔,以线为墨”的千年工艺精髓展现得淋漓尽致。
 
甘洛・彝族刺绣非遗手包纹样精美

“无论是配色还是纹样都特别精美,也很百搭”,陈都灵手持手包由衷赞叹,言语间满是对这项非遗技艺的喜爱与认可。她与甘洛・彝族刺绣的这场近距离互动,不仅成为连接这项国家级非遗与年轻受众的鲜活桥梁,更让“非遗四川 百城百艺”的魅力通过明星体验进一步传递,为传统技艺的当代传播注入了新活力。

沉浸式传承
构建非遗活态传播新生态

在活动的核心体验区域,多项四川非遗项目以“可看、可触、可感知”的场景化形态呈现在观众眼前。区别于传统非遗展的静态陈列,蜀锦的经纬、蜀绣的针脚、绵竹年画的色彩、江阳油纸伞的雅致……通过沉浸式布展与现实情境还原,让观众在亲手触摸、亲身参与的互动体验中,切实感受传统工艺流淌至今的当代生命力。
 
德阳潮扇 
 
道明竹编
 
仪陇剪纸
 
黄地鹤鹿同春纹大型摆件
 
“蜀锦+蜀绣”双非遗·山石熊猫摆台
 
蜀锦首饰盒
 
江阳·油纸伞
 
绵竹年画
 
阆中丝毯

非遗盲盒成为本次活动备受关注的亮点。彭州白瓷佛手香插尽显温润、新繁棕编蝴蝶暗藏灵动、许家油纸伞流转雅致、成都博物馆x王的手创联名文创产品凝结巧思……每一份盲盒都藏着非遗技艺的厚重与潮流设计的鲜活,拆开即见文化与创意碰撞的惊喜。
 
彭州白瓷佛手香插
 
这些曾藏于深闺的非遗手作,借由盲盒这一创意载体,成功完成从技艺展示到生活美学的跨越。传统技艺与潮流玩法的交融,让非遗真正走进年轻人的生活视野,成为可触、可感、可用的文化新符号。
 
新繁棕编蝴蝶
 
会理绿陶咖啡杯
 
羌绣蝴蝶发夹
 
许家油纸伞
 
道明竹编·桃花扇·清风铃
 
“喰火锅儿”火锅食材盲盒
 
“幺儿滚滚”方言熊猫盲盒

随着活动圆满落幕,非遗与明星、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仍在持续延展。本次活动通过精准把握年轻群体的文化心理,将非遗转化为可感知、可共鸣的时尚符号,为非遗的现代传播提供了兼具文化深度与受众广度的实践案例。这不仅是一场文化盛会,更是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生机的精彩见证——当非遗融入生活、对话青春,文明传承便始终充满活力。
 
 
 
 
图源/活动主办方
编辑/陈学军
审核/李春林
终审/陈佳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