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文化 世界的名片
文章出自: 江油专辑
标签: 李白文化 故居
  1314 年前,盛唐诗坛巨星李白在江油青莲古镇出世。求学,吟诗,练剑,访道……李白在这片土地上度过了24 载青春岁月。公元726 年,青年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从此他行吟祖国名山大川,问道大唐天朝翰林院,开启“安社稷、济苍生”的理想。在李白的故乡,他的足迹和诗歌永远地留在了陇西院、磨针溪、石牛沟、普照寺、月爱寺、读书台、大匡山、戴天山……
  1314,一生一世,李白生前虽然未再返回故乡江油,但他至死无法割舍对故乡的思念——“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1314,生生世世,江油人民永远怀念“诗仙”李白。在李白客死异乡之后,他的诗歌和故事在故乡传诵,经久不衰。为了纪念李白引领盛唐诗歌登峰造极的荣耀,一代又一代江油人接力修建了太白祠、衣冠墓、李白纪念馆、太白碑林……
 
 
“旧是谪仙栖隐处”在陇西院想象李白第一声哭泣
  在江油市南部有座古镇叫“青莲”。古镇的南面有座山峰,威仪似一顶学士帽,名叫“天宝山”。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在天宝山南麓有座古老的宅院“陇西院”,1314 年前李白就诞生在这个四合院里。
  “旧是谪仙栖隐处,恍闻昔日读书声。”一走近陇西院,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山门两侧的这副楹联,让人不禁想起少年李白在院子里咿呀读书、吟诗的情景。

位于江油市青莲镇天宝山南麓的陇西院,系李白故居,李白诞生地。图为陇西院内的陇风堂

 
  在1300 多年前的唐武周时期,李白父亲李客决定举家从西域迁至巴蜀腹地的青莲乡,在天宝山南麓修造大宅“陇西院”。陇西院历经沧桑,可谓真正的“历史年鉴”。其初建于唐,再建于宋淳化五年(994 年),明末毁于兵火,清乾隆年间又得以重建。尤其是彩塑山门更是独具匠心,虽经多次维修,仍然保留了清代风格:山门微呈八字,中部檐顶上塑有宝珠中花、鳌鱼,四角有卷草翼角。中门上端捶灰竖匾上用瓷片嵌塑“陇西院”三个大字,匾周塑五条蟠龙,栩栩如生。三道门由石条砌造,两侧均刻对联。
  传说公元701 年,陇西院发生了一件奇事:李客的妻子在盘江畔“浣纱得鲤”,将鲤鱼捉回家烹食后便珠胎暗结。就在婴儿出生的前夜,母亲又梦见“长庚入怀”,而后便诞下了李白……

陇西院清代风格的彩塑山门

 

一千多年前,李白就诞生在这个四合院里

 
  1961 年,陇西院被四川省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后又恢复建设了陇风堂和序伦堂等建筑。陇西院逐步成为人们追忆诗仙李白的一个重要场所。
  千百年来,游客总会想象:李白呱呱坠地于陇西院那一刻,天地间该是怎样一番情景?他的第一声啼哭,是否催生漫天风起云涌、云蒸霞蔚……
 
 
“华月冰壶依旧在”读书台讲述李白盖世才华
  2008 年春天,“千年李白,回归大地”的新闻伴随一幅行为艺术照片风行网络。在一大片依山傍水的田野上,金黄色的油菜花与翠绿色的麦苗“绣出”巨幅李白头像和“千年李白,回归大地”八个大字。通过这一行为艺术,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再次认识了李白故里江油,也从而知晓那片美丽田野傍依的山峰,顶上有李白青少年求学的“读书台”。

小匡山上,李白青少年求学的“读书台”

 
  读书台,位于江油市西郊,因李白少年时期在此读书而得名,亦称小匡山、点灯山、翰林山。其山势秀美,宛若一支毛笔指向蓝天。山上,苍松翠柏,十分茂盛;山下,平通河流,清澈见底。五代前蜀诗人杜光庭游览读书台,凭吊太白遗迹后,写下了“山中犹有读书台,风扫晴岚画障开。华月冰壶依旧在,青莲居士几时来”的诗句。
  传说李白从小聪颖过人,父母为了让他学有所成,便有意避开尘世烦扰,护送他离开青莲古镇,沿石牛沟、普照寺、月爱寺一路北行,最后来到平通河畔这座清幽秀美的小山上。在山上,李白不仅白天用功读书,而且每晚还要高挑明灯苦读到天亮。从此后,每到夜晚,山下几十里开外的人们都能看见灯光。
  读书台上有清光绪十四年(1888 年)重修的太白祠,有邑令葛竣起题写的“读书台”匾额。殿内还有修建太白读书台碑记二座,殿内火砖墙壁,砖上均有“大清光绪十四年戊子岁读书台置”字样。

读书台·字库塔

 
  山上岩石俨然层层叠叠的书籍,当地人称之为“书箱岩”。相传李白读完一本书后便放于岩上,天长日久,这些书便变成了岩石。
  读书台是李白在故里的重要遗迹之一。1961 年,读书台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随着不断维护、修缮,如今读书台的古建筑规模更加宏大,周遭环境也更为秀丽宜人。每年农历三月,上读书台凭吊李白的游人络绎不绝,一是踏青观光,二是希望诗仙李白庇佑自己或儿孙能金榜题名。
 
“青莲居士几时来”江油人接力建设李白纪念体系
  李白被誉为一代诗仙,关于他的去世,我们宁肯相信“捉月骑鲸而终”的传说!然而,令后人始终难以理解的是,李白自从25 岁离乡后,再也未曾返回过故乡江油。但是,他将自己的诗歌奉献给盛唐,带领盛唐诗歌登峰造极。传说在李白去世的那天晚上,一块陨石划过夜空坠落在青莲的土地上。因此,故乡的人们深信李白魂兮归来,便在陇西院周围陆续修造了太白祠、衣冠墓、名贤祠……用以纪念这位“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诗人。

航拍昌明河畔的李白纪念馆

 
  为了纪念诗仙李白,弘扬李白文化,江油人接力建设不遗余力。1962 年,江油筹建李白纪念馆,耗时20年,1982 年开馆。该馆占地四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一万四千余平方米。纪念馆内建筑皆系仿唐风格,规模宏大、古朴雄伟。大门是郭沫若题的匾,进门的照壁上镌刻着邓小平同志的题词“李白故里”。该馆藏有历代李白诗集版本、历代名家书画碑刻等文物资料4000 余件。其中,《唐李先生彰明县旧宅碑并序》刻于宋淳化五年(994 年),《中和大明寺住持记》碑刻于宋熙宁元年(1068 年)。仇英、祝枝山、杨慎、石涛、张大千、傅抱石等名家巨擘的书画,堪称国之瑰宝。由于藏品丰富,陈列也多种多样,有李白生平事迹展、历代藏品展、李白诗意画展。

李白纪念馆的照壁上镌刻着邓小平同志题写的“李白故里”

 
  2000 年在陇西院东侧,巧妙利用天宝山依山而建“太白碑林”,历时两年完成。太白碑林占地三百余亩,建造墙碑、柱碑、地碑等各型诗碑。碑林根据李白诗风的脉络,分为“李白诗精品园”、“清风明月园”、“故园山水园”、“磨针寻梦园”、“诗仙醉酒园”等五大部分。同时,恰到好处地将诗歌艺术、书法艺术、园林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座特色鲜明的主题公园。碑刻的内容主要是历代书画名家书写的李白诗歌和颂扬李白的楹联诗文等创作精品,风格迥异,足以体现我国源远流长的书画艺术的深刻魅力,极具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其中,最夺人眼球的当属毛泽东书写李白诗歌《蜀道难》的巨幅草书,笔走龙蛇气势磅礴。

天宝山之巅的仿唐建筑群——太白楼

 
  2003 年金秋,江油市又在天宝山之巅修建了仿唐建筑群“太白楼”,与太白碑林有机地融为一体。太白楼是清风明月园的主体工程,建筑面积4000 平方米,高33 米,共三层。正面是郭沫若题写的“太白楼”,西面是谢无量的题匾。与太白楼一起竣工落成的还有清风明月园的大鹏亭及回廊。整个建筑群依山就势,结构严谨,显得十分大气。登上太白楼顶,临空远眺,诗仙故乡的山水、明月一览无余。
  如今,成绵乐高铁开通,动车途经青莲站,凭窗北望,巍峨的太白楼以及整个太白碑林一览无余。而旅客的心已然融入李白浪漫之源,在惊叹李白与诗月酒剑的不解之缘时,无不感受其瑰丽篇章的万丈光焰,以及带给心灵深处的强烈震撼。
 
“已将书剑许明时”李白文化一步步走向世界
  与此同时,江油李白文化对外交流也是不遗余力。此前江油已举办三届国际李白文化节,盛情邀请海内外李白研究专家、学者齐聚李白故里,交流李白文化学术成果。而江油本土专家学者也走出家门,远赴全国各地以及日本和中国台湾开展李白文化学术交流。江油还通过编辑出版《青莲》诗刊以及李白文化学术论文集,将李白文化的最新研究成果推而广之。另外,李白纪念馆收藏的众多文物精品也相继赴北京中华世纪坛、成都杜甫草堂、深圳文博会,举办李白馆藏文物精品展览,让世人领略李白文化的无穷魅力。江油更注重诗歌文化的推陈出新,2014 年、2015 年连续两个春天,中国网络诗歌盛事《新世纪诗典》第三届、第四届年度大奖颁奖典礼都在江油举行。全国一大批实力派诗人慕名而至,与江油本土诗人欢聚一堂,共同探讨新诗的繁荣和发展。从而,不断增强江油文化软实力,扩大李白故里的影响力。为避免曲高和寡,江油也注重繁荣群众文化活动。以李白名义而兴起的“太白灯会”,自20 世纪改革开放之初的1983 年起,延续了三十余年、十来届,早已成为李白故里的新民俗,成为江油市民欢度春节的精神大餐,成为江油文化旅游吸引八方游客的新亮点。

太白碑林有墙碑、柱碑、地碑等各型诗碑,主要是历代书画名家书写的李白诗歌和颂扬李白的楹联诗文

 
  2015 年的中秋佳节,李白故里江油可谓好事连连。2015 年绵阳市旅游发展大会暨首届李白故里文化旅游节将在江油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名流、李白研究专家将再次云集李白故里,39 个李白重要游踪地城市也将聚首江油,大家一起共谋李白文化弘扬大计。万里之遥的俄罗斯圣彼得堡市普希金区将与江油结成国际友好合作城市。更让江油人兴奋的是,2015 年中央电视台中秋晚会——“月圆江油”,将在青莲国际诗歌小镇进行全球直播……
李白是江油的,也是全中国的,更是全世界的。“莫谓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正如李白诗歌《别匡山》所吟,如今,李白文化再次从故里江油出发,一步步走遍中国,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