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斓文化:从保护传承到凉山动力
文章出自: 选自《四川画报》2018年10期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彝区发生了很大变化——基础设施提档升级、经济发展快速跨越、社会事业飞速前进。
        四川彝区包括凉山彝族自治州和乐山市峨边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总面积约6.6 万平方公里。其中凉山州是四川彝区的主体。由于历史和地理、交通等原因,凉山州彝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曾经比较落后。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彝区发生了很大变化——基础设施提档升级、经济发展快速跨越、社会事业飞速前进。
 

彝族长号唢呐,是会理民间少数民族文化的代表(李瑜 摄)

 
 火把映红大凉山
 
        每年,一到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盛大的彝族火把节就开始了。人们纷纷高举起燃烧的蒿枝火把,边走边喊,在房前屋后和庄稼地边的道路上奔走。到了一处场坝,人们将火把堆放为一堆堆篝火,只见火焰升腾、火星飞溅,映红了山野。人们欢呼着雀跃着,神情也被火把点燃,生命的生机与活力强烈地迸发出来。
        凉山彝族火把节,是彝族众多传统节日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场面最壮观、参与人数最多、民族特色最为浓郁的节日,渗透着一种“狂欢化”的民俗精神,传达着朴素的生命观念和生活态度,被称为“东方狂欢节”,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火把节这一古老的节日,已经成为凉山对外开放、文化经贸交流、民族团结的盛事。
 

凉山彝族火把节,是彝族众多传统节日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民族特色最为浓郁的节日(邹森 摄)

 
 穿在身上的非遗
 
        彝族服饰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历史”,积淀着深厚的民族文化。2018 年10 月26 日, 彝族设计师阿牛阿呷取名为“白云间”的系列作品,在北京饭店金色大厅,在中国国际时装周(2019 春夏系列)的舞台上绚丽绽放,神秘的民族色彩与时尚的潮流质感完美融合,让世人看到了彝族时尚的巨大潜能。
        如今,阿牛阿呷是为数不多的彝族服饰非遗传承人之一。她要传承和发扬以彝族服饰为载体的四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彝族传统服饰文化、彝族羊毛擀毡及纺织技艺、彝族银饰手工制作技艺、彝族刺绣。在持续推动学校专业发展的同时,她与四川省妇联建立四川省西昌市大箐乡妇女手工合作发展基地,参与有关博物馆的合作,创立了“中国彝族服饰文化研究所”,对全国彝族传统服饰进行收集、整理、归档和研究,挖掘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美学意义,进行设计和文创转化。
 

彝族服饰体现着人们的审美情趣(单孝勇 摄)

 
 大珠小珠落玉盘
 
        在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日益成为发展热点的大背景下,多样性的民族文化资源被列为全州五大优势资源之一,也是凉山发展文化产业的最好切入点。大凉山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园以传统民俗文化为底蕴,吸引了彝族服饰、漆器、银饰等旅游文化产品近百商家入驻。在这里,一批民间手艺人正在默默努力,传承古老的技艺,并注入新的活力。
        2010 年7 月1 日,《凉山彝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正式实施,标志着凉山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已步入规范、法制化阶段,标志着此项立法工作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凉山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18项,省级项目名录105项,州级项目名录222;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 名,省级传承人110 名——成为全省第一。
 

磨尔秋,是彝族年庆活动期间开展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也是一项具有娱乐表演性质的传统民俗(李小平 摄)

 
文化产业“昂首起舞” 
 
        凉山是民族文化资源大州,得此优势而出的文化产品亦日渐丰富。目前,凉山文化产业区域布局基本形成:围绕 “文化+”发展新型文化业态,积极探索推进文化与科技、旅游、制造、农业等多领域的深度融合。依托彝族火把节、西昌邛海湿地国际马拉松赛、产业园区等平台,加快西昌民族风情观光体验、文化创意、休闲、度假、康养等多元一体的综合文化旅游产业核心地建设,发挥西昌市文化产业发展主引擎作用,辐射带动全州文化产业加速发展。
        从保护传承,从遵循到创新,文化体制改革带来活力,凉山文化产业正焕发生机,成为推进凉山跨越发展的新动力!
 

舞台剧《我呼吸——博什瓦黑》,是颇为难得的彝族舞台剧,曾经走出国门演出(西昌市文联供图)

 
文/何万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