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家英 : “戏”说川粤
文章出自: 采访/ 陈佳楣 鲁琴
先生身着格纹衬衫,脖子上围着小围巾,简洁的装束中透着儒雅。这与我们在电影《大话西游》里看到的那个说话絮叨得令人发狂的唐僧形象完全不同。电影里先生那句经典的“Only You……”的唱腔里,我们可以听出粤剧的腔调,因为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更为重要的角色——粤剧界的一代名伶。
         初夏的成都,气候舒适宜人。夜色中“最成都”的宽窄巷子,灯火辉煌、游人如织。
         走进宽窄巷子一座雅致的庭院,八角亭、鸟笼、假山、翠竹……营造着有别于外面熙来攘往的安静氛围。庭院中的茶几上摆放着盖碗茶,旁边的太师椅上坐着来自香港的客人——罗家英先生。先生正与香港特区政府驻成都经贸办主任林雅雯女士摆着龙门阵。正是得益于林女士的热心推荐,我们才有幸采访到先生。
 

摄影/周乐天

 
       先生身着格纹衬衫,脖子上围着小围巾,简洁的装束中透着儒雅。这与我们在电影《大话西游》里看到的那个说话絮叨得令人发狂的唐僧形象完全不同。电影里先生那句经典的“Only You……”的唱腔里,我们可以听出粤剧的腔调,因为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更为重要的角色——粤剧界的一代名伶。
        罗家祖辈上都有人唱戏,罗家英从七八岁开始学习粤剧的基本功架,将生活的大多数时间付诸戏曲,参与了不少大戏,如《章台柳》《万世流芳张玉桥》《曹操与杨修》。他身负着一个粤剧世家的期许,自己也身体力行,践行着对戏曲的执着,“迄今为止,大概已经出演过两三百出戏。”虽是古稀之年,先生依然活跃在舞台上,“如今,每年还会演上二十来场戏。”
 

香港八和会馆及四川省川剧院联手演出民间传奇《白蛇传》。图为折子戏“游湖”的粤剧版本

 
川粤之间
 
       这位老粤剧人与四川的缘分也是始于戏曲。“1980 年,在香港看到川剧表演艺术家周企何为领队的川剧表演,那是我头一次看到川剧演出。”川剧的变脸、吐火等绝活,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87 年,罗家英第一次来到了四川。从那时至今,他常来成都,还在成都春熙路附近的老戏院里听过戏。

        百年来,春熙路一直是熙来攘往。附近的悦来茶馆是老成都人的“戏窝子”,在过去是四川戏剧行业公会的所在地,“有戏大家唱,有饭大家吃”的三庆会就在这里建立起来,现在这里依然“有戏唱,有戏看”。罗家英说,这些年,内地很多地方都变了,从古老变得新潮。地处西南的四川依然是一个很有味道的地方,建筑、街道,以及这里的人和他们的生活,与香港有些相似。“我到这里的时候,也总是觉得跟大家都很熟悉。”说着说着,先生与我们也越发熟络了起来,话题也不断深入。

       我们谈到了2016 年6 月,川、粤剧团携手打造的中国戏曲之夜。去年,作为香港八和会馆艺术总监的罗家英带着23 人的演出团队来到成都,其中包括7位粤剧新秀,这也是香港八和会馆首次来川登台。有130 余年历史的八和会馆一直是广东粤剧从业人员的专业组织;香港八和会馆成立于1953 年,致力于弘扬传统粤剧艺术,同时关注粤剧艺术演员及从业人员的发展和传承。
 

摄影/周乐天


      古今之间
 
        遇到对戏曲感兴趣的人,先生总愿意多说一些。  即便是我们这样对戏曲了解不多的后生,他也乐此不疲。他对戏曲的热忱,深深地感染了我们,也让我们感到了一位老戏曲人对戏曲传承的殷殷期许和隐隐的担忧。

       上世纪70 年代,香港粤剧日渐式微,因外来文化的风行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困境。走进戏院的观众不断减少,人们逐渐将目光投向电影这种更时髦、更新锐的娱乐活动。开幕于1925 年的油麻地戏院,曾是香港电影繁荣景象的缩影,在90年代随着香港电影的低潮而关闭。为了保护粤剧文化,香港特区政府将油麻地戏院改为戏曲活动中心。也曾高朋满座、也曾门可罗雀的油麻地戏院成为粤剧保存星火的诺亚方舟。现在,
作为新粤剧演员的登台处,油麻地戏院经常都有戏曲演出,很多观众专程赶来观看,有时甚至座无虚席。

       而同样很重要的,还有新时代下对青年戏曲人才和新的观众群体的发展和培养。从2012 年4 月起,八和会馆成为油麻地戏院的场地伙伴,致力培育粤剧新秀和青年粤剧演员。至2016 年底,已培训了百余位粤剧新秀,演出多达660 余场。谈到逐渐成长起来的戏曲新秀,先生感到欣慰与骄傲,“过去,很多年轻人认为,戏曲‘太古老、太闷了,不喜欢看’,但现在也有二十来岁的年轻人来学习粤剧,他们一开始是业余的,慢慢地就专注投身于此。”但他仍然希望这些青年演员能有更高的成就,更加关注戏曲的传承与发展,“有的青年粤剧演员,希望使用现代舞台流行的东西去表达,而忽略基本功的练习,有些舍本逐末,还是希望他们能更沉下心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