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与大家 ——在“山悟·王达军四姑娘山主题摄影艺术展”观山
文章出自: 图/王达军 采访/鲁琴
王达军作品《喜马拉雅之光》获第15届全国影展艺术风格奖,《大地系列》获第16 届全国影展金牌奖,先后两次荣获中国摄影艺术最高奖——金像奖。作品多次在国内外美术馆、博物馆等艺术空间展出,部分作品艺术机构或影像藏家收藏,是中国当代具有代表性的摄影家。
 
        穿过长长的风雪墙,出现星空下的山峦。
 
        这是四姑娘山?是,也不是。
 
        1 月 7 日,“山悟·王达军四姑娘山主题摄影艺术展”在四川美术馆拉开帷幕。
 
《山悟》系列摄影作品,体现着摄影家王达军对艺术的探索与创新,对自然与生命的吟唱。 同时,《山悟》作为一个整体,也呈现着王达军对艺术的更多追求 
 
        四川画报社首席摄影、原社长,摄影家王达军先生,是中国当代最重要的摄影家之一,对改革开放后的中国风光摄影发展起到过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他数十年钟情于青藏高原和巴蜀大地,拍摄了大量中国西部风景、蜀地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藏羌民俗和巴蜀人文等题材。2016 年起,开始系统性拍摄位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四姑娘山。他二十余次深入四姑娘山,遍访山中山水,与自然对话,在自然中思忖。五年后,将对艺术的探索与创新,对自然与生命的吟唱,细腻而深沉地呈现在《山悟》系列摄影作品中。
 
面向当代的风景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四姑娘山还未进行旅游开发时,就已引起了成都摄影界的关注。王达军于 2016 年开始对四姑娘山进行系统性拍摄。此前,他已完成了阿坝州的九寨沟、黄龙的专题拍摄,二者均为世界自然遗产。而四姑娘山则是世界自然遗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的核心区域,对他来说,拍摄四姑娘山具有别样的意义与挑战性。
 
嘉绒藏族姑娘与四姑娘山风景的对望
 
        中国传统文化钟情于山水,无数文人曾留下众多对高山流水的深情咏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总是在山水中享受自然,享受人生。九寨沟与黄龙,是自然对水的极致塑造,而四姑娘山,则是磅礴美丽的山峦奇景。
 
        拍摄西部风景数十年,这一次,要怎样拍出与众不同的四姑娘山?王达军介绍,从旅游宣传的角度,作品记录瞬间、传播信息,是摄影的基本功能,摄影因此具有突出的文献性价值。但随着当代艺术的发展,摄影的文献性功能逐渐弱化。而他在拍摄中,既注重文献性,同时也在弱化文献性,让作品更具有摄影家主观对山、对天地宇宙的认识和感悟。《山悟》的影像中无处不在地体现着摄影家的创作心境,神秘、雄奇、挺拔、博大、粗犷。我们由此看到摄影家对摄影探索的决心,以及那一抹风景摄影的前卫色彩。“《山悟》是面向当代的风景摄影作品。”
 
《山悟》表现的,是摄影家心中的山;而观众看到的,则是观众心中的山
 
        对王达军来说,风景摄影一直都是观察、体验、发现与感悟的艺术,只有细心观察,用心感受,调动自己的艺术细胞和想象力,才有可能产生创意性的作品。因此,他非常注重摄影的“在地性”,一次次地深入四姑娘山,与其结下了深厚的情缘。他几乎走遍了四姑娘山的各个角落,大部分地方海拔都在 4000 米以上。长坪沟和海子沟较少开发,不通公路,他就依靠人背马驮带着物资进山。山里没有通信信号,几乎与世隔绝,如此正好回避了外界的浮躁,以便他可以静下心来创作。为了在四姑娘山长坪沟海拔近5000米的羊满台拍摄到心怡的风景,他在艰险的大风雪中守候几天几夜,终于等到雪后黄昏与满天星斗的奇景。他几次想要到石布隆海子拍摄,虽然得以成行,却在距离山顶一百多米的地方,因前行的危险不得不折返。石布隆海子成为他拍摄四姑娘山少有的遗憾。
 
《山悟》表现的,是摄影家心中的山;而观众看到的,则是观众心中的山
 
从文献到当代艺术
 
        王达军的摄影历程,践行了从文献到当代艺术的转变。
 
        20 世纪 70 年代,他在部队开启了摄影生涯。改革开放以后,他逐步接触到了国外的摄影艺术。80 年代,美国著名风光摄影家安塞尔·亚当斯来我国办展,展出了一系列优胜美地摄影作品。“我第一次看到这样精美的黑白摄影作品,非常振奋。”安塞尔·亚当斯讲究“直接摄影”,其区域曝光法将自然景观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这对当时的王达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他同时也是“反叛”的。1990年,王达军与同是军人的袁学军、王建军(业内号称“三军”),用一年多时间走遍中国西部。拍摄的作品大开大合,光影奇特,与亚当斯的拍摄完全不同,也和过去风光摄影中的小桥流水、山水云雾等清新淡雅的风格完全不同。
 
山悟 02 号 10 月下旬摄于长坪沟羊满台 
 
        当王达军的作品走向公众,很快就得到了业界的肯定。1988年,王达军凭借一组《喜马拉雅之光》获得第15届全国影展的艺术风格奖,这是全国影展第一次设立这一奖项。1990 年,《大地系列》获第16届全国影展金牌奖。1992年,他又以一组西部风光获得了中国摄影艺术的最高奖——金像奖。由此,“三军”的西部风光摄影在中国摄影界引起很大轰动,并间接引发了国内摄影家奔赴西藏、新疆等地拍摄西部风光的热潮。
 
山悟 44 号 4 月上旬摄于双桥沟四姑娜措 
 
        1992年获得金像奖以后,王达军转业进入媒体行业,摄影风格也从对个性化视角的追求转向大众摄影,因拍摄风光名声大噪的他开始更多地拍摄人文题材的作品。“人们一般认为 我是风光摄影家。实际上,题材对摄影人来说不是唯一,不应该用题材来界定摄影人。”在这一时期,王达军专心致志拍摄了《安岳石窟艺术》《四川藏地寺庙》《康巴风情》《中国石窟雕塑全集7:大足》《中国石窟雕塑全集 8:四川重庆》《中国石窟雕塑全集 9:云南贵州广西西藏》《飘逸的云朵·羌族服饰》等专题。同时他仍在坚持风光摄影,拍摄了《九寨沟》《黄龙》《峨眉山乐山大佛》等专题。这些专题融入了摄影家对艺术、对美的观看视角,但更多是从大众视角出发,非常注重作品的真实性,其文献性功能非常突出。
 
        这一段时期也是王达军非常忙碌的时期:“休息时间都是拍摄的时间。”
 
        对四姑娘山的拍摄,开启了王达军摄影的第三个阶段。当摄影变得十分容易,如果仍然以千篇一律的唯美方式呈现风光,很容易让人产生视觉疲劳。他对摄影的观点再次产生了变化。他把他对艺术的体验、思考,都表现在作品中,呈现在作品中的自然景观是他理想中的天地,与纪实摄影截然不同。因此,作品的好坏,除了取决于主题与构思,摄影者自身的文化底蕴、艺术修养也十分重要。“我拍摄的也许是四姑娘山,但表现出来,它是我心中的山、观念的山,而观众看到的,则是观众心中的山。”在作品中,他留了很多空间。
 
山悟 55 号 12 月中旬摄于双桥沟隆珠措 
 
        策展人那日松说,王达军是一位与时俱进的摄影家。从他早期的主观风光摄影,到中期的人文风景摄影,再到今天面向当代的《山悟》——王达军的风光摄影其实是一个轮回。我们说“当代风光”,是他重回“摄影的初心”,重新思考风光摄影的“当代”意义。所谓人生的三种境界——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王达军的《山悟》亦即如此。
 
        而王达军认为,当代艺术是一种艺术的观念,是一种文化态度,更重要的是当代精神。他把当代精神总结为四个“性”,即思想性、独特性、创新性和先锋性。创新是艺术的灵魂。艺术是可以反复欣赏的,但人们普遍喜新厌旧,总是想看新的东西。此外,艺术一定要走在时代前面,敢于否定,引领将来。
 
全面的摄影家
 
        《山悟》的呈现,让我们看到王达军不仅是一位摄影家,更是一位全面的摄影家。
 
        王达军认为,摄影艺术不是通过出版或电脑屏幕到达观众,而应是“悬挂”的,可以观览的。展览就是最好的“悬挂”方式。过去,影像艺术只属于少数人,如今各种文化设施不断完善,让影像艺术成为大众生活的一部分。近年来,王达军一面摄影,一面也在积极进行艺术展览实践。他认为:“一个展览就是一个作品,展览的策划、展厅内的呈现、学术的总结推广,都至关重要。”《山悟》就是这样一个精心设计的作品。
 
山悟 36 号 1 月中旬摄于长坪沟钟家棚子 
 
        展馆外,高 9 米、宽 20 米的巨幅海报首先营造出高山风景的氛围。进入展厅,两条长 14 米、高 3.6 米的 “风雪墙”构造出一条长长的通道,那是通往影展的通道,象征着摄影家在四姑娘山中迈过的风雪路途。穿过暗夜中的风雪墙,豁然出现“星空下的四姑娘山”。随后,才是关于摄影,关于四姑娘山,关于摄影人……
 
山悟 22 号 10 月中旬摄于长坪沟水打坝 
 
        《山悟》由三十多幅作品组成,大部分规格为 2 米 ×1.5 米,最大的为 9 米 ×2.2 米。 作品主要是黑白色的,和谐地融入少量的蓝、红,由此构成摄影家心中的山,也是摄影家对艺术的理解。展览采用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输出、材料及装裱工艺,巨幅制作下的摄影作品纤毫毕现。现场还设有一个视频展区,动态影像与静态图像结合,带给观众“身在此山中”的艺术体验。疲乏了的观众,也可以坐着观看。四姑娘山位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东南部,展厅中数十个巨石,含蓄而又直观地营造出荒野的氛围。当观众观看到、触摸到这些巨石,似乎便能感觉到远处高山的气息了。
 
       在几十年的摄影历程之后,王达军说,摄影于他而言,依然可期……
 
山悟 71 号 11 月下旬摄于长坪沟钟家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