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润泽天府两千年
文章出自: 文/ 卢妍
古蜀多水患,成都平原尤甚。岷江给远古先民留下洪涝交织的惨痛记忆。直至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腹心地带水害逐步得到控制,暴虐的岷江走向驯服,润泽西蜀大地两千多年,孕育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的天府之国。
        战国时期,秦灭巴蜀后,为了推行其顺长江东下以灭楚、最终兼并六国的战略,兴建了都江堰。公元前256 年,秦蜀守李冰率蜀地民众创建了都江堰,被记述在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河渠书》中:“蜀守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畴之渠,以万亿计,然莫足数也。”1974 年3 月,在都江堰大修工地上出土了一尊李冰石像,石像的左右臂铭文为“建宁元年闰月戊申朔廿五日都水掾尹龙长陈壹造三神石人珍( 镇) 水万世焉”,胸前铭文“故蜀郡李府君讳冰”,为李冰创建都江堰的史实提供了确凿的实物证据。
 
都江堰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现代水利文化的鼻祖”(省水利厅供图)
 
        都江堰建成以后,从根本上改变了蜀地的面貌,把原来水旱灾害严重的地区变成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农业经济发展迅速,源源不断的粮食物资支持了秦始皇统一六国的伟业。
 
历史中的都江堰
 
        “历代治蜀者均以治水为重”。秦国统一中国后,都江堰的军事功能逐渐弱化,防洪、灌溉、航运效益逐渐扩大。此后,在历朝历代当政者的重视下,都江堰都在不断建设和发展。
 
        西汉文帝时期,文翁任蜀守,史载他“穿湔江口,溉灌繁田千七百顷”。“穿湔江口”的工程不仅扩大了都江堰的灌溉面积,保证了成都平原西北部的灌溉水源,而且使得都江堰的内江水系与沱江相连,都江堰的作用由此进一步提升。东汉时,都水掾的设置,显示出国家直接参与都江堰的管理,都江堰及灌区的维持与发展得到保证。
 
        三国时期,诸葛亮视都江堰为兴复汉室、北伐中原的“农本国资”,他在出师北伐之前,特别征调1200 人保护和维修都江堰,并设立堰官专门负责都江堰的管理事务。唐代是中国农耕文化鼎盛时期,都江堰灌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促进了成都平原经济的空前繁荣,当时有“扬一益二”之称。此外,飞沙堰在公元662 年建成,都江堰主体工程格局自此形成并沿袭至今。此后,随着宋朝岁修制度的建立和规范,元、明堰工技术的突破和创新,清朝对都江堰的重建和完善,以及民国时期现代科技的引进和应用,都江堰灌区稳步发展、日益拓展。至民国时期,都江堰灌面达到280 余万亩,主要灌溉成都平原14 个县的农田。
 
李冰父子均为当地道教尊崇的重要道教神灵。图为李冰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都江堰迎来了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发展。从20 世纪50 年代初开始,在恢复和保存渠首三大工程风貌的基础上,通过渠系改造和闸群配套,使都江堰渠首六大干渠得到有效控制,滔滔岷江从此任凭调遣。随即,平原灌区开展了大规模扩建工作,到60 年代末,都江堰已润泽了四川盆地龙泉山以西的成都平原及周边浅丘地区,灌溉面积达到678 万亩。从1970 年开始,丘陵区掀起了水利建设高潮,都江堰来水先后从北、中、南三穿龙泉山,使丘陵区近400 万亩土地脱离了苦旱。
 
        80 年代后,又对灌区严重的“卡脖子”工程和病害工程进行了一期和二期扩改建,使工程标准和输引水能力得到了大幅提高,灌溉面积于1993 年突破1000 万亩大关,是全国灌溉面积最大的特大型灌区。此后,通过开展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建设,都江堰工程面貌进一步改善、用水效率进一步提高、抗灾减灾能力进一步提升、工程管理手段更加先进。目前,都江堰灌区已成为横跨岷、沱、涪三江流域,灌溉面积达到1131.6 万亩,造福成都、德阳、绵阳、遂宁、资阳、乐山、眉山7 市40 县(市、区)的特大型灌区。灌区功能也从防洪、航运、灌溉发展成兼具防洪减灾和保障生活用水、生产用水、生态环境用水等多目标的综合服务。
 
水利史、科技史上的丰碑,文明史上的奇迹
 
        两千多年来,都江堰水利工程遵循“道法自然、因势利导”的治水理念,持续发展、历久弥新,至今仍“砥柱巍然”,润泽和造福着天府人民。它是我国水利史、科技史上的一座丰碑,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迹。
 
        都江堰是根据岷江的洪涝规律和成都平原悬江的地势特点,因势利导建设的大型生态水利工程。渠首工程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取水枢纽,坐落于成都扇形冲击平原顶端。其位置关键、选址精妙。岷江流至都江堰,地势由高山峡谷突变为平原,河床陡然开阔,水势趋缓。此处恰好又位于呈扇形伸展的成都平原的顶部,海拔739 米,是整个都江堰灌区的制高点。良好的地理位置,使都江堰既可扼制住刚出峡谷的岷江水势,使其不能直泄成都平原,又可因地势高而控灌整个都江堰灌区,是设置渠首枢纽的最佳位置。
 
纪念李冰父子的二王庙
 
        渠首工程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和各类附属工程组成,三大主体工程充分利用了周围的地形环境和岷江河床弯道环流的水流规律,在整个渠首工程中起主导作用。三大工程之间协调运行,巧妙配合,很好地完成了引水、泄洪、排沙等任务,使都江堰成为世界上著名的无坝引水枢纽。
 
        鱼嘴位于三大工程之首,将岷江分成内、外二江。右侧外江为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泄洪排沙;左侧内江为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引水灌溉。飞沙堰是位于金刚堤下段的泄洪低坝。在正常情况下,飞沙堰发挥内江堤岸作用,把水拦入宝瓶口,保证成都平原用水;当内江引进水量超过宝瓶口警戒水位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历史上如遇特大洪水,飞沙堰还会自动溃决,让大量的水排入岷江正流。宝瓶口是从玉垒山伸向岷江的山脊上凿开的一个进水口。由于宝瓶口过水断面狭窄,既可限制进入成都平原的水量,又与离堆一起壅高水面,从而增大了飞沙堰的排洪效果。因此,宝瓶口是成都平原免于洪水威胁的屏障。
 
放水节是都江堰渠首一年一度的大型节日活动,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曾岷 摄)
 
        历代都江堰治水者上下求索、励精图治,探寻都江堰的最佳布局和工程构造,促进了都江堰治水技术和制度的不断发展,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堰工技术和岁修制度。蜀地人民以当地盛产的竹、木、卵石为主要材料,创造出具有都江堰特色的四大传统水工技术——竹笼、杩槎、羊圈、干砌卵石。都江堰传统水工技术造价低廉、工艺简便,还可循环利用,广泛应用于截流分水、筑堤护岸、抢险堵口等水利施工实践中,为都江堰的长效不衰发挥了重大功效。都江堰还具有先进的管理制度。都江堰从汉代就开始设立专管机构,至雍正时期都江堰设水利府,衙门设在灌县。水利府具有准流域管理性质,在民国后逐渐演变为水利委员、水利知事公署、水利局、都江堰工程处、都江堰流域堰务管理处等。此外,从宋朝建立岁修制度后,“岁勤修、预防患”的岁修制度一直坚持至今,为都江堰的长治久安和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工程基础。
 
        在都江堰2200 多年的发展历程中,还衍生出了丰富多彩、具有都江堰特色的水文化,包括文艺、传说、宗教、建筑、民俗等,并对四川省乃至中国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都江堰的创建者李冰被当地道教神化,李冰夫妇、父子均成为当地道教尊崇的重要道教神灵。都江堰渠首,每年冬季岁修后,在清明前后举行隆重仪式,拆除拦河杩槎,放水入灌渠,这即为“放水节”“祀水节”等。它是都江堰渠首一年一度的大型节日活动,2006 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外,都江堰二王庙、伏龙观、秦堰楼、离堆公园、玉垒关、斗犀台、禹王宫以及郫县望丛祠、什邡李冰陵园等都是极具建筑艺术价值或历史研究价值的重要建筑、园林。
 
都江堰伏龙观,极具建筑艺术价值(黄茜 摄)
 
造福当时,泽被后世
 
        四川人爱用“安逸”形容成都平原的舒适日子,这与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综合效益密切相关。
 
        “江水初荡潏,蜀人几为鱼”,这是都江堰建成前成都平原饱受洪水肆虐的真实写照。李冰修建都江堰后,妥善解决了引水与泄洪、排沙的问题,特别是宝瓶口以其千年不变的固定宽度,成为扼制岷江洪水的千钧关钥,此后成都平原极少发生全域性的大洪水。因此,杜甫称颂“蜀人矜夸一千载,泛滥不近张仪楼”。
 
        防洪安全得到充分保障后,稳定的水源、优越的自流灌溉模式与成都平原的优质土壤相结合,使成都平原的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在极短时间内就成了闻名天下的巨大粮仓,“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都江堰灌区中的田园与生活(韦洪涛 摄)
 
        除灌溉外,都江堰还有舟楫之利,使成都成为重要的水上交通枢纽,货通天下,船行四海,锦江更成为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正如杜甫诗里所写:“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都江堰的建成还从根本上改善了成都平原的城乡生态环境。自唐以后,历代先后修建的摩诃池、金水河、御河、府河、磨底河、清水河等构成了成都市发达的城市水系。西蜀大地在都江堰的润泽下,林竹修茂、河流纵横、湖泊星罗、堰塘棋布,呈现出“水绿天青不起尘,风光和暖胜三秦”的美丽景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保护的基础上,都江堰水利工程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和改造,灌溉面积和效益大幅提升。目前,灌区以占全省约1/20 的土地,提供了全省1/4 的有效灌溉和粮食产能,养育了全省1/3 的人口,集中了全省近一半的地区生产总值,构成了省内经济总量最大、经济活力最好的成都“主干”和环成都经济圈,为四川粮食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也使都江堰灌区成为四川省经济社会最繁荣发达的腹心区域,近年来全省经济十强县中有九个位于都江堰灌区。
 
都江堰青城山美如画,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刘国兴 摄)
 
        2000 年,青城山- 都江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赞誉都江堰为“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惟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2018 年,都江堰水利工程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