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丝扣瓷 千丝扣得一杯暖
文章出自: 文/ 三金 图/ 姜曦
竹丝扣瓷,又叫“瓷胎竹编”,始于清代,是竹编技艺里最高级别的一门手艺,历来有“东方艺术之花”的美誉。
       “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我国的瓷器以其独特的风格蜚声海内外;“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子挺拔清秀、虚心劲节,深受国人的喜爱,而用竹子制作的竹编更是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一直以来,艺术家们苦苦探索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能够将瓷器与竹编结合到一起,而竹丝扣瓷的出现,最终满足了国人对瓷器和竹编的钟爱。竹丝扣瓷,又叫“瓷胎竹编”,始于清代中叶,它的编织技艺以“精选料、特细丝、紧贴胎、密藏头”为特色,细密的竹丝依瓷胎而成,随凹随凸,浑然一体,宛如天成,彰显出隽永典雅的东方之美。
 

 

 
草木通灵·竹丝扣瓷 
 
      瓷器为胎,竹丝作衣,经纬交错,缠绕成器。一根竹,破成千丝,扣住一杯瓷,这种手艺就是竹丝扣瓷。过去,这是一种讲究;现在,这是一门艺术。

       竹丝扣瓷始于清代,是竹编技艺里最高级别的一门手艺,历来有“东方艺术之花”的美誉,它集中了中国瓷器和传统竹编工艺的优点,具有浓郁的东方情调。竹丝扣瓷以景德镇上等瓷器为胎,用丝细如发、轻薄如绸的竹丝,通过竹编匠人的高超技艺,一丝一丝缠绕在细腻光滑的瓷
器表面,在经纬交织中,一点点编出具有韵律的肌理。因其选材用料严苛,工艺精巧繁复,制作难度极高,一开始只作为皇室贡品仅供皇家享用。2008 年,“竹丝扣瓷”被正式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竹丝白瓷,水乳交融;草木通灵,共一世界。
 

 

 百斤竹子八两丝
 
         千丝扣得一杯暖,在这一杯的温暖中,竹编匠人的用心最为良苦。
         竹丝扣瓷对原材料的挑选极为严格。在平乐众多的竹源中,仅芦沟、寨沟、金鸡沟所产的慈竹能用于编织,且只能选择生长在阴山坡地上一年以上、两年以下优质节长的慈竹,且仅用其老嫩适度、没有划痕、长度均匀的中间三四节。而在抽丝之前,竹子还要经过刮青、锯节、破片、烤色、定色、刮片、冲刀等十几道繁琐工序,才能最终抽出这些细如发丝、柔如绸缎、轻如浮云、薄如蝉翼的竹丝。“百斤原竹只抽丝八两”,这是竹丝扣瓷这个行当的老话,而竹编原料的金贵也由此可见一斑。
 

竹丝扣瓷以其独特的东方情调,如今已蜚声海内外(刘乾坤 摄)

      
造物,也造心
        从古至今,竹子让众多艺术家为之倾倒,更让无数传统手工艺者为之膜拜,而产于邛崃平乐古镇的竹丝扣瓷则是最符合竹材特性的竹编工艺之一。竹丝扣瓷的制作是一项复杂的过程,从竹子的采伐到竹丝的制作,每一个环节都凝聚了竹编匠人的智慧和经验。因此可以说,每一件竹丝扣瓷的编制,其实都是一次竹编匠人恪守静笃的修行。造物,也造心。

如今,在中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竹丝扣瓷榜上有名。它不仅与蜀绣蜀锦、银花丝和漆器并称为成都传统手工艺“四大名旦”,也代表了整个中国传统竹编技艺的最高水平。手艺,守忆,这些竹丝扣瓷匠人用他们的双手守护着属于我们民族的记忆,如竹子般坚韧不拔地坚持着,并最终在十指上开出花来。瓷器温润,竹丝缠绕,愿这种竹与瓷融合的精致艺术,能在未来的每一天,继续温暖着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