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松潘古城的街道上,于熙熙攘攘的街道上望去,总是能够看到身穿藏袍的藏族、身着羌服的羌族、头戴白帽的回族以及汉族在一起喝茶、聊天。各民族互相尊重对方的习俗,共同劳动,共同生活。各民族之间互相通婚的现象也非常普遍。在松潘,一个家庭之中齐聚藏、羌、回、汉四个民族也很普遍。在这座古城,各民族既有着属于自己民族特色的文化风俗,也有着相互影响、共同拥有的传统风尚。
松潘万人同跳花灯舞,获得上海大世界的基尼斯世界纪录(姜跃斌 摄)
松潘的名片——花灯舞
花灯舞,是盛行于松潘民间的文艺表演,也是松潘各民族交融影响的民俗代表之一。花灯舞,民间称为耍花灯,盛行于中国各地。清朝后期,耍花灯由北方传入松潘,从此便在松潘各民族中流行开来。在松潘,各民族在花灯舞中都融入了本民族的文化元素,并加以推广,流传至今。
花灯是由一对哑铃式的木条和4 个灯笼构成。传统做花灯,是用剖细的竹篾做茎,彩色的皱纹纸做花,绿色的剪纸做花萼。各民族所制作的花灯也各有自己的民族特色:传统藏族花灯的灯笼由6 个正方形面和8 个三角形面构成,上面贴着剪纸的吉祥图案和花边;回族和汉族的花灯做得相对轻巧,灯笼一般用竹篾圈成4 个或者6 个花瓣,然后糊纸。花灯舞表演人数不限,少则十几人,多则几十甚至上百人,表演形式各具特色。藏族花灯舞主要以藏族民间歌曲或者锅庄舞曲加以伴唱,并在耍花灯的过程中融入锅庄或者藏族舞蹈的动作元素,集歌、舞、乐、技等艺术形式为一体。回族和汉族的花灯舞表演比较接近,一般男女成对,主要用松潘传统的民间歌曲或者小调伴唱,像《观灯》《采花》《南桥汲水》等。步伐多为踏步、行进、跑步、穿花步、秧歌步,手上动作以摇、抖、举、转为主。
回族花灯舞(杨文炜 摄)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松潘花灯舞这一特殊的文化遗产,松潘县委、县政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积极进行抢救、保护工作。松潘回族花灯舞于2011 年被列入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松潘县进安镇也被文化和旅游部评为2021—2023 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花灯)”。自2016 年开始,松潘县每年在繁花似锦的夏季如期举行盛大的“花灯会”。在花灯的海洋中,藏、羌、回、汉等各族儿女将各具特色而又绚丽多姿的花灯舞呈现出来。花灯舞由此成为松潘最为灿烂的名片之一。
民族非遗各具特色
羌族多声部民歌,流传于松潘县小姓乡与镇坪乡的少数羌族山寨,是藏缅语族少数民族多声部音乐的代表,是松潘羌族的传统音乐,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旋律多为五声性,更有中国其他地区少见的大幅度慢速颤音唱法,显露出鲜明的羌文化特色。它拥有较为久远的历史,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审美价值与文化艺术研究价值。
羌族多声部民歌,是松潘羌族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泽让闼 摄)
笛厦,是属于藏族的古老舞蹈说唱表演艺术,是藏族的远古文艺之魂。笛厦内容丰富,含有世间法的形成过程、人类的起源、部落的世袭、生产生活、宗教仪式等,是综合了教育、行为、民俗、信仰、语言等的文化艺术。笛厦流行于松潘的藏族聚居地,以川主寺镇元坝村、进安镇的俄寨村等为代表。受民族间的影响,松潘镇坪、小姓羌族聚居区也有笛厦表演。如今,笛厦已被申报为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藏族笛厦,是藏族古老的舞蹈说唱表演艺术(泽让闼 摄)
松潘土琵琶弹唱,是流行于松潘回、汉民族间的民间文艺表演形式。历史上,土琵琶弹唱在松潘流传广泛,且人人自制弹奏琵琶。到了民国时期,琵琶弹唱在县境内形成松潘、南坪(今属九寨沟县)两种风格不同的流派。“土琵琶弹唱”是松潘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融汇的结晶,对研究松潘县的茶马古道文化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如今,已成为回、汉民族自娱自乐,抒发感情的主要手段。
回族土琵琶弹唱(泽让闼 摄)
民族文化和谐共融
除了这些丰富的各民族文艺,多民族的松潘还拥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春节、藏历新年、羌历新年,开斋节等并行。古城内外,分布着寺庙、道观、清真寺,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灵归宿。
坐落在松潘黄龙五彩池旁边的黄龙寺,是一座主要供奉黄龙真人的道教庙宇。相传此地为黄龙真人修道成仙之地。每年农历六月十五日,为黄龙寺庙会。庙会前夕,邻近松潘县的青海、甘肃等省以及省内的平武、江油、红原、若尔盖、九寨沟、茂县等地的各族信众,携带帐篷、炊具、食品、被褥、香蜡纸钱,或骑马,或步行,或开车,前往黄龙寺烧香祈福。一时间,香客、商贩、游人云集。黄龙庙会已成为各族群众团结友爱的盛会。
除了黄龙寺庙会,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一日是松潘的城隍庙会。当天,藏、羌、汉等各民族都会在此祭奠先祖亡灵,供奉神佛菩萨,亦歌舞自娱,也是热闹非凡。
舞龙是汉族的传统民俗活动(姜跃斌 摄)
在松潘的夏日,各民族都有着“畅坝”的习俗。这是每年的农历五六月在草坝上举办的热闹而充满特色的传统文化活动。松潘的盛夏时节,正是草木茂盛、百花盛开、气候宜人的黄金季节,也是松潘地区的农闲、牧闲季节。这时候,到处都可以见到穿戴鲜艳整洁的各民族服饰的人们。他们或是邀亲约友,或以村为单位,骑马或者自驾而来,在风景优美的近水草滩上搭帐篷、支锅庄,用野炊、露宿的方式享受大自然的恩赐。畅坝时,人们跳锅庄、弹弦子、唱山歌,有的玩到傍晚,带着浓浓的醉意,方才踏歌而归。甚至有些要玩上好几天,才尽兴而归。松潘畅坝习俗经过多年的发展,成为集文化、娱乐、休闲于一体,藏、羌、回、汉等民族共享的夏季节日盛会。
黄龙庙会已成为各族群众团结友爱的盛会(姜跃斌 摄)
生活在松潘的人们总是说,无论是哪个民族,我们都是中华民族,都是生活在这里的“松潘人”。他们,用实际行动生动讲述着一座民族团结之城的故事。
《四川画报》2022年5月刊
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