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嘎山下的木雅
贡嘎在藏语中意为“白色雪山”。贡嘎山,又被称为木雅贡嘎,这说明历史上与贡嘎山紧密关联的区域正是木雅这支族群的传统聚居区。“木雅”一词,系藏语音译, 在汉文史书中,又被记为“弥药、明雅、穆纳、米纳”等,既是一个地域名称,也是一个族群的称谓。

    

从贡嘎山西坡的大小贡巴冰川角度看,贡嘎山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

 

       在最早的汉文史籍中,木雅是作为一个族群的名字出现的。《旧唐书·党项传》中记载:“其后吐蕃强盛,拓跋氏渐为所逼,遂请内徙,使移其部为庆州,置静边等州以处之,其故地陷入吐蕃,其处者皆为吐蕃役属,更号‘弥药’。”

 

       从地域名称来看,历史上木雅族群的范围十分广泛,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区域:

 

       一是青海北部和甘肃一带;二是今四川德格、石渠、白玉等地,藏文称之为“塞莫岗”;三是今天康定境内及部分九龙、雅江、丹巴、道孚等地区,藏文称之为“木雅热岗”。岗,在藏文中意指“两水之间的台地”。木雅热岗即大雪山山脉以西、大渡河与雅砻江中间的区域。

 

木雅地区西汉时期石棺葬文物:泥制黑陶双耳陶罐

 

       2000 年,康定市沙德镇生古村小学的建设者,偶然发现了3 座石棺葬,出土了一柄青铜剑、一柄青铜戈、两只双耳陶罐。2019 年6 月10 日,康定市甲根坝镇提吾村的村民,在日常劳作的田野里发现了青铜器、陶器等文物,共计 27 件。

 

左为木雅地区西汉时期文物:曲刃铜戈。右为木雅地区战国时期文物:铜戈

 

       后经专家初步验证,这批物件为典型的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石棺葬文物,距今2000 余年。这批文物的出土,表明早期贡嘎山下就有人类活动。藏族学者格勒博士认为,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在雅砻江流域的古代居民可能是《史记·西南夷》 中的“笮人”。此地发现的石棺葬文化,可能是牦牛羌的笮人文化遗存。民族史学家任乃强先生也认为:“霍尔 ( 甘孜、炉霍)与瞻对东面,为汉牦牛王地。”即雅砻江木雅地区汉时为“笮都”的管辖范围,牦牛羌的笮人聚居区;隋唐时为党项羌的故土之一;唐以后成为木雅藏族的聚居区。

 

康定市甲根坝镇日头村的双子高碉,是木雅地区现存的最古老建筑

 

       海拔7556 米的贡嘎山,南北延伸,巨大的山体犹如一道屏风,不仅阻隔了从大洋吹来的季风,也影响着东西两侧人们的沟通与交流,而地貌差异也影响着东、西两侧人群的生产生活方式。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这些差异最终反映到他们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上。

 

逐渐分化的语言和信仰

 

       如今在贡嘎山下生活的部分藏族,被称为木雅藏族。他们以贡嘎山、大雪山山脉为界,按方言的不同划分为东、西两支。东部方言区的人自称“木涅”,约 5000 人;西部方言区的人自称“木雅”,约 1.5 万人。

 

贡嘎西坡里索海子的日出

 

       语言的分化,必然跟文化的交流、融合有关。大雪山两侧的方言如果发生分化,至少也要有数百年的时间。东边的方言,受汉语影响较深,居民兼用汉语。西边的方言,则受藏语的影响较大,居民兼用藏语。木雅语是一种地脚话,与周边其他语言不能相通,一般只在家庭或村落内使用,与外人交流用藏语或者汉语。目前,学术界将木雅语划分为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语言。

 

河谷里的木雅村落

 

       除了方言,大雪山两侧的木雅人在建筑、服饰、饮食、信仰上的差异也比较明显。这都是因为地域的阻隔。在大雪山东侧,他们仍然坚守着早期的原始宗教信仰;而在贡嘎山西侧,藏传佛教自明朝明正土司时期已经开始蓬勃发展。

 

 

差异明显的民居建筑

 

       木雅地区的传统古民居建筑,以木质梁架和石砌墙体(同时承重)组成的石木结构建筑为主。建材的获取得益于半农半牧区域内丰富的林木和石材资源,往往就地取材。虽早期也有部分夯土结构的民居建筑,但如今大都已绝迹。由于木雅东、西部方言区受不同的地貌及不同文化的影响,反映到民居建筑上也有所不同。

 

木雅东部方言区内的民居建筑,受地理环境影响,房屋面积较小,分布密集

 

东部方言区

       东部方言区内木涅人的先祖翻越大雪山山脉,来到大渡河流域,聚族而居。建筑多以川西山地民居风格为主。村落多建于半山的台地或缓坡处,周围是有限的耕地,沿着山势往上为牲畜的放牧区域。建筑顶部为人字形坡屋顶,大都用石板覆盖其上,有的也用汉式的小青瓦。房屋面积普遍较小,平均 200 ~ 300 平方米,多为二三层建筑,有的还在二层设置楼廊,以便通行。居室内的火塘上开有天门,设神圣区域,供奉“底呗笃”(据李星星先生的调查,这是代表根源或始祖的石头)。

 

西部方言区

       西部方言区的木雅人受藏文化影响较大,建筑多呈现为藏式的元素和风格。村落大多位于谷口与河流交汇的洪积扇上,土地较为肥沃,取水方便。建筑外观主要呈矩形或长方形,一般有三四层,房屋面积少则三四百平方米,多则上千平方米,比东部民居建筑高大了许多。 并且,木雅人十分重视自己的房屋建造,一家建房往往倾其所有,从外观造型到室内装修,都要尽力做到当地最好的水平。民居正面或侧面环绕着面积较大的围廊,形成自家的院落。有的院落面积数倍于建筑面积,用于饲养马匹、牦牛等家畜。

木雅西部方言区内的民居建筑,与藏式民居较为相似。房屋高大,间隔相对稀疏

 

与其他藏族民居类似,木雅民居的修建有诸多讲究,往往由历算师或寺庙的僧侣来确定建筑的位置和朝向。那些背山面水、方向朝南、视线开阔、取水方便的地点,即为修造房屋的上佳之地。

 

文化多元、特点鲜明的服饰 

 

 

除了建筑,服饰上的特点也较为鲜明。东部的木涅传统服饰中,男女皆缠青色或白色的头帕,穿长衫,服饰有羌族、彝族的特点和痕迹。西部的木雅,服饰更趋于藏装,配饰华丽。木雅女性穿着的服饰被称为“巴果”,分为上装和下装。

 

其色彩明快多样,五彩斑斓,代表着蓝天、白云、土地等。在制作下装时,她们会对五彩氆氇进行折叠缝制,叠状数越多,衣服的价值也就越高。这样的褶皱裙,跟彝族裙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木雅男子的服饰称为“赘规”。上衣分外衫、内衫,藏语称“囊规”或“对搪”,以丝绸、缎为原料,有白色、浅黄色等,对襟高领,襟边和领口镶以金边或银边,内衫均为齐腕长袖。男子的外衫,藏语称“交规”或“崩冬”,选择印有圆寿纹、妙莲纹及其他花卉纹案的锦缎为原料,其样式与内衫相同,但没有袖子。

 

新贡嘎寺的玛哈嘎那大法会中,僧侣在跳金刚神舞的间歇, 向远处的贡嘎山祈福

 

在日常生活中,男子着青色或黑色衣裤,也有穿着青色长衫的,加羊皮褂或用牦牛毛手工编织的“咪呱”,头缠白色或黑色头帕,腰佩藏刀或“偏裤刀”。木雅男子喜欢用红头绳将长辫盘于头上,腰间横一把长刀,有的还穿宽大的褶裙和用牦牛毛织成的斗篷,领上用红羊毛线织成吉祥图案,披在身上,有英勇威武之感。因木雅藏族地区周围有羌族、彝族、白族等少数民族居住,所以在服饰方面显示出多元文化的特点。

 

八玛平鲁一家身着木雅传统服饰和康巴藏装,在传统民居三层的客厅里合影

 

著名人类学者费孝通先生把横断山称为“藏彝走廊”。这条走廊呈南北走向,早期北方的氐羌沿着走廊南下,百越和苗瑶沿着走廊北上,在横断山区演化出了多个少数民族族群。横断山区域内沟壑纵横,两山夹一江或两江夹一山,是这片区域基本的地理格局。其中的大雪山山脉,不仅是藏汉文明的重要分界线,也是大渡河流域与雅砻江流域的分水岭。而正是这两江流域,创造了藏彝走廊中最精彩的部分。这里是横断山区域中地形特征最复杂的地区之一,也是民族文化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之一。东面的大渡河流域,生活着嘉绒、贵琼、尔苏、多绪等族群;西边的雅砻江流域,生活着扎巴、木雅、里汝、史兴等族群。大雪山的位置又恰好位于两河流域之间,所以才会形成如今东西两侧文化差异巨大的特点。

 

东部木涅女性的传统服饰(李星星供图)

 

在 7000 米级的雪山中,贡嘎山是最偏东面的一座。其东北方向,直线距离不过200 千米的地方,就是人口超过千万的国家中心城市;而其西侧,2000 千米的范围内,依旧人烟稀少,是雪域高原的世界。贡嘎山,就在这条分界线附近。

 

在贡嘎山数百万年的漫长地质发育过程中,在与之共生的各种生命形式中,人类或许是渺小又最为年轻的,却是最具有主观能动性的。除了适应贡嘎赋予的生存条件,先民们在此地亦留下了可供追溯的历史痕迹。自然的力量塑造了今日贡嘎山东与西的差别,也塑造了今日木雅地区民族文化的模样。

 

山就在那里,等待着人们继续探索。

 

 

文、图/ 樊觅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