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化 记忆深处的家乡
文章出自: 《四川画报》2019年8期 文/刘加一
乡愁是什么呢?沉静悠然的古朴民居,田间地头的农忙耕作,树石山水的幼年记忆,这些乡土文化的符号,就是乡愁的体现吧。新的房子建起来了,院子也修葺一新,文化的延续让乡村始终是记忆深处的家乡。

 

历史悠久的乐山市罗城镇菜佳村(省文旅厅供图 )

 

         2015 年1 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农村建设要“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乡愁是什么呢?沉静悠然的古朴民居,田间地头的农忙耕作,树石山水的幼年记忆,这些乡土文化的符号,就是乡愁的体现吧。新的房子建起来了,院子也修葺一新,文化的延续让乡村始终是记忆深处的家乡。

 

从历史中走来的古村落

 

         村庄的记忆藏着我们来时的路。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古村落越来越多走入人们的视线。

 

         曾被康熙封为“天下第一圃”的茶园,就在现在成都邛崃市平乐镇花楸村——村子环境优美、民风淳朴,是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保护村落。依托千年老茶树,开发了花楸茶叶品牌,并使之成为四川省级龙头茶叶品牌之一,“花楸茶树园”被列入成都市文保单位。

 

         除了经年不变的花楸茶,花楸村还有多处以古代宅院为主的旧景观,显示着浓厚底蕴。光绪亲赐“皇恩宠锡”御匾的李家大院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2007 年被列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每年春节或清明节,李氏后人会齐聚李家大院祭祖,共同缅怀先人。而游客从这些留存下来的建筑体悟到感恩祭祖的文化传承,传统家族聚居、和睦邻里的氛围让远来的游客有如归家。

 

         古场镇、古桥、古塔、古牌坊……是雅安上里镇五家村的历史印记。上里古镇主景区位于五家村。镇子最初叫“罗绳”,因历史上曾有韩、杨、陈、许、张五大家族居住在此,俗称“五家口”。

 

雅安上里镇五家村充满江南水乡韵味的二仙桥(袁博 摄)

 

         这些大家族在村子里留下了乡土文化的地标,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民居韩家大院。韩家大院始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仿造当时北京城官宦府邸建造,以当地建筑精妙手法为辅助,历经三代人的精雕细刻方才完工,具有很深的艺术价值。清朝廷曾赐挂“卫守所”的火焰边金匾,见证着韩家的往昔辉煌。充满江南水乡韵味的二仙桥,据说是杨家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4)所筑。杨家在显赫之后,为家乡铺路筑桥,以报“三春晖”。流水倒映着圆弧形的桥身,历史与山水相得益彰。

 

         乐山市犍为县罗城镇东南部的菜佳村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村落,其古村落形成于清康熙三十年间(1691)。村内名胜古迹较多,船形街、古戏楼、南华宫、清真寺、灵官庙闻名遐迩。船形街造型奇巧别致——两头尖、中间宽,灵官庙在船尾位置,古戏楼在中部船舱位置,梭形的街面是船底,两边的建筑是船舷。

 

         古老的船形街将村子分为两个特色分明的区域。船形街里,赶集的人在这尽情地品茶、喝酒、吃夜宵、看川剧……重大节日时,古戏楼上川剧、打花杆传统艺术节目精彩纷呈。而船形街外,人们以山水田园为生命依托,四时耕种,筑堰开渠灌溉,营构为农耕时代最具特色的优美宁静的田园牧歌风情。

寻找农耕文化的记忆

 

         渐行渐远的农耕文化,产生于乡土乡村,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

 

         在南充市蓬安县相如街道油房沟社区,留存着典型的川东北农耕文化的记忆。

 

         油房沟社区位于嘉陵江中游。这里良田万亩,梯田层叠,村落散布于竹林之间,是壮美的江上田园。环绕着油房沟社区的一段嘉陵江,被誉为“最有诗情画意的江段”。江面宽阔,太阳、月亮两大岛屿嵌于其间。百牛渡江被赞为“嘉陵江一景”——每年四月到十月,每日清晨,水牛眼馋太阳岛、月亮岛上的肥草,上百头牛涌动着渡江觅食,等到夕阳西下时又结伴而归,形成“百牛渡江”的生态奇观,被誉为“中国的非洲动物大迁徙”。放牛节也是当地的重大节日,村民借此祈求风调雨顺、来年丰收。

 

油房沟社区位于嘉陵江中游  百牛渡江被赞为“嘉陵江一景”(省文旅厅供图 )

 

         围绕百牛渡江的生态景观和典型的川东北农耕文化,油房沟社区打造了江上舞者、牛村院坝等景点和书墨田园馆、田园生活馆等项目。慕名而来的游客一年多于一年。

 

         在与南充相邻的广安,武胜县飞龙镇的高洞村则通过打造高家院子、下坝记忆等农耕文化院落,留住农耕文化的记忆。周末时,院落里会开展一些展演。下坝记忆的“房屋年代秀”展现了民国至今武胜农村不同的建筑形态,同时展示对应的生活场景和石器、陶器及川东传统农耕工具。高家院子则深度挖掘生养、成人、婚嫁和孝道礼俗,集中体现川东北礼俗文化特色,颇受游客欢迎。

 

高桥村里竹林藏酒(省文旅厅供图 )

 

         位于“宜长兴”百里翠竹示范带上的宜宾市翠屏区李庄镇高桥村,背山临水,植被丰茂,自古村民就有从事竹编竹艺等习俗,是川南地区较为典型的传统农耕村落。

 

         清康熙年间,高桥村童生胡雨霖在乡试中高中举人,村民把他每天读书途经的胡家沟桥称为“高中桥”,简称为“高桥”,后来就以此为村名。抗战时期,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来到李庄,曾多次到高桥村游赏,并写下诗歌《十一月的小村》。

以传统竹编竹艺文化为历史文脉修建的雨霖亭等竹特色建筑成为高桥竹村的风景线(省文旅厅供图 )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因地制宜发展竹产业,让竹林成为四川美丽乡村的一道风景线。2019 年初,乡村振兴示范项目“高桥竹村”应运而生。项目依照诗歌《十一月的小村》描绘的意境打造。竹基地、竹庭院、竹游道、竹建筑、竹工艺、竹加工、竹博览、竹文化、竹民宿、竹餐饮等元素,让朴素的村庄平添了几分雅致。以高桥村古称“高中桥”所承载的士绅文化和传统竹编竹艺文化为历史文脉修建的雨霖亭、祝愿亭、一帆风顺等竹特色建筑,成为高桥竹村的风景线。“十一月的小村外是怎样个去处?”高桥村的回答:竹中正来。

  

文化让乡村更多元

 

         文化的符号是多样的,每一个乡村都有自己的表达。

 

         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的中所镇龙泉村是文昌文化的“溯源圣地”。据说文昌帝君张亚子出生于此,龙泉村水观音河的源头观音碧潭就是他被观音点化之处。

 

         文昌文化独一无二、水观音河蜿蜒灵动,当地据此打造全国保护传承和发展利用文昌文化的中心,发展文昌文化旅游。文化旅游也成为中所镇龙泉村的支柱产业。

 

凉山州越西县龙泉村水观音河的源头观音碧潭,传说是文昌帝君张亚子被观音点化之处(省文旅厅供图 孙建生 摄)

 

         以旅游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模式,进一步催生出龙泉村“东产业、西景区”的发展思路。村子东区玫瑰种植园、无公害苹果生产基地、文昌窖酒构筑起旅游名村的产业支柱;西区则以围绕文昌故里国家AAAA 级景区升级打造为主线,突出生态农庄休闲度假、旅游观光服务、旅游产品经营等产业发展模式。

 

         代代相传的非遗文化激发着乡村的创造力。

 

         源于北宋的绵竹年画,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德阳市绵竹市孝德镇年画村是其发源地。

 

德阳市绵竹市孝德镇年画村,以绵竹年画为特色,呈现出五彩斑斓的“画景”(赵世源 摄)

 

         在2008 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年画村在灾后重建中努力挖掘年画文化和当地的德孝文化资源,并转化为产业优势,建立起年画产、供、销的全产业链模式,并逐渐形成为以绵竹年画为特色的民俗文化村落,呈现出五彩斑斓的“画景”。传统风格的川西民居间,分布有年画街坊、年画广场、年画湖、民间年画艺术馆、二十四孝雕塑群等旅游景点。村子还把廉洁文化、传统文化和年画创作结合起来,用创意年画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风家训和村规民约。在“乡遇画里”文创社区里,年画艺人们在农忙时耕作、农闲时创作,德孝文化、农耕文化、年画文化交融共生。

 

         怎样从“贫困村”跃变为“网红村”?成都蒲江明月村的支点是传统的陶瓷文化。

 

         明月村里,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的明月窑,在2008 年汶川特大地震将窑屋震垮前,三百余年不曾断烧。2012 年,制陶人李敏偶然发现这口老窑,并向蒲江县政府建议修复明月窑,保存蒲江文脉。蒲江县从她的报告中发现了明月村的机遇,编制《明月国际陶艺村发展规划》,确定以传统陶艺手工艺为核心,将明月村打造为陶艺文创特色村。

 

成都蒲江明月村以传统的陶瓷文化为支点,从贫困村跃变为“网红村”(何异 摄)

 

         现在,数千亩雷竹、茶园、松林形成了明月村优美的生态环境,四十余个文创项目散落茶谷松林,一百余位陶艺家、艺术家、设计师栖居田园。整个村子如同一个活起来的乡村博物馆。明月村还成立了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村民自愿加入,合作社负责带领村民参与文旅项目开发和运营。新村民和老村民融合在一起。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如今明月村真实的生活美学,也是四川很多美丽乡村给人们带来的新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