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王皮影戏 鼓声灯影里的世界非遗
文章出自: 《四川画报》2019年10期 文/ 王鑫 图/ 杨麾
7 月16 日,由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举办的“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皮影戏授牌仪式在成都金河宾馆举行,南充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南部马王皮影戏、 阆中王皮影双双入选。南部皮影戏起源于南部县马王乡,又叫马王皮影戏,在此前的2008 年已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作为一门传承了三百多年的古老艺术,马王皮影戏如今正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焕发出勃勃生机。
灯光戏影,舞弄光影的艺术
 
        方寸白布一盏舞台,尺把小人演绎华彩。在老一辈四川人的记忆里,皮影戏就是他们的“坝坝电影”。透过白色的幕布,一个个栩栩如生、色彩斑斓的皮影人物你来我往、嬉笑怒骂,在方寸舞台间,上演着王侯将相、才子佳人的故事。
        由于流传地域广阔,在不同区域的长期演化过程中,中国皮影戏形成了不同流派,各大流派将地方戏曲、曲艺、民歌小调、音乐体系的精华,都吸收入了自身的音乐唱腔风格与表演风格之中。而在这皮影戏地图上,四川皮影,无疑是浓墨重彩的存在。
        四川皮影又有川北皮影、成都皮影和纸灯影三大艺术流派,而马王皮影则是川北皮影的代表之一。马王皮影,根植于川北的乡野,其无论从外形上、表演上、音乐上,都有很强的川北地方特色。多少年来,它一直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
 

马王皮影从制皮、雕刻、染色到连缀成型有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有其特殊要求

 
 小小屏幕,撑起大大一片天
 
        经过数百年的传承发展,马王皮影也从乡村走向了世界。1989 年,马王皮影第七代“掌门人”何正同,应四川大学博物馆的邀请,为英国、丹麦、俄罗斯、法国等国家的专家演出皮影戏,他一人操纵几十个皮影,又演又唱,表演的人物生动细腻、栩栩如生,连影人喘息的动作都表演得逼真动人。 
        德国汉学家、皮影专家奈·西门博士曾高度评价南充马王皮影戏。1995 年6 月,德国皮影专家、汉堡皮影剧团团长托梅·露易斯女士曾专程来到南部县马王乡观看并同台表演皮影戏,并高兴地说:“回国后,我可以骄傲地向世人宣告,皮影在中国确实还存在,而且南部马王皮影的表演技艺精湛。”
 

诞生于三百多年前的马王皮影戏,创造了“一口说唱千古事,两手摆弄百万兵”的奇迹

 
        马王皮影戏表演的出神入化,离不开马王皮影制作的精益求精。马王皮影人物造型吸收了脸谱、剪纸艺术和渭南灯影等特点,人物个性鲜明。其皮影雕刻十分精细,工序繁多,流程严谨,从制皮、雕刻、染色到连缀成型有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有其特殊要求,形成了一整套严密而完整的工艺流程。
 
 传承创新,让皮影艺术生命延续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传播手段的提升,堪称电影鼻祖、动画先辈的皮影戏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马王皮影戏同样走到了十字路口。
        2008 年,在马王皮影戏成功入围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久,一生酷爱皮影艺术、钻研皮影艺术的马王皮影戏第七代传人何正同去世了。马王皮影戏还能够再续辉煌吗?经过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的南部县文化馆的倡议,在县文化馆与马王皮影戏第八代传人何华平、何天奎的合作下,一种新的传承方式出现了:县文化馆专业干部何中平,与何华平、何天奎一道,担负起传承马王皮影戏的重任。
        在马王皮影何家班的基础上,县文化馆创办马王皮影剧团,马王皮影何家班与马王皮影剧团联手,共同对传统皮影进行继承弘扬。目前,以何华平为传人的马王皮影何家班,长期驻扎在重庆等地,为观众演出;而县文化馆的马王皮影剧团,则经常参加县上的大型活动,为推介本土文化贡献力量。二者的结合,让马王皮影的根扎得更深,枝叶更加茂盛。
 

马王皮影戏既有传统戏,也有现代戏,是中国皮影戏发展的一个缩影(张枥 摄)

 
        “一张牛皮刻出人物山水,半边脸谱表尽喜怒哀乐。”我们相信,根植于川北沃土、传唱了三百多年的马王皮影戏,在社会各界的关心与帮助下,也必将在新的时代里继续传唱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