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会现场
2025年4月29日,省政府新闻办在四川新闻发布厅举行2025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四川)新闻发布会,经济和信息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罗文全介绍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省经济合作局二级巡视员纪云文,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新经济发展委员会党组书记,局长、主任赵春淦答记者问。
发布会由四川省新闻中心副主任王敏主持
主体发布>>
当前,全球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产业转移呈现出新动向,产业链供应链本土化、区域化、多元化趋势更加凸显。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川视察期间明确指出“四川要建设新时代战略大后方,积极服务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积极服务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高质量对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新布局”。
四川
高质量承接东部产业转移
建设新时代战略大后方
▲经济和信息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罗文全: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产业在国内梯度有序转移的协作机制,推动转出地和承接地利益共享”“建设国家战略腹地和关键产业备份”。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是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转移示范平台。
2025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四川)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将于5月8日至10日在四川成都举行,是我省继去年首次举办后的第二次举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目前各项筹备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活动背景
四川是我国发展的战略腹地。早在“一五”时期,国家就把156个重点项目中的11个摆在了四川。三线建设时期,全国上千家企业和科研院所内迁四川,打下了我省产业发展的坚实根基。经过改革开放、西部大开发,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快速发展,四川已经成为我国为数不多的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31个制造业大类的省份,在全国产业发展版图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
这几年,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产业转移的决策部署,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大力支持下,聚焦国家所需和四川所能,精准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有力促进了重点产业建圈强链和四川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从产业转移效果看,去年的产业转移对接活动现场签约项目157个、总投资超2300亿元,其中超过85%的签约项目来自上海、广东、浙江、福建等东部地区,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电子信息等3个优势产业的签约项目数量分别占36%、23%、20%。
我们对签约项目实施全生命周期管理,分类纳入省市县各级重点项目库,强化协调服务和要素保障,推动转移项目加快建设,今年一季度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工业投资分别增长7.2%、18.1%,比全国增速高0.7、6.1个百分点。一季度工业的发展,离不开产业转移项目作出的积极贡献。
活动主题和主要安排
本次活动以“共享战略新机遇,同筑圈链新生态”为主题,旨在依托“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机遇,发挥四川作为国家战略腹地的独特优势,持续深化与东部地区的产业合作,吸引更多企业和项目选择四川、落地四川,进一步建强产业链、优化产业生态圈,积极服务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和发展。
围绕活动主题,我们策划了“综合活动+专题活动”的系列活动安排。综合活动,包含重点企业座谈、重要嘉宾会见、开幕式等,其中开幕式设置了部省领导致辞、专家主旨演讲、产业转移推介、企业代表发言、项目签约仪式等议程,工业和信息化部、四川省委省政府等部省领导将出席有关活动。
专题活动,主要围绕我省“15+N”重点产业链展开,由产业链主承载地或协同发展地人民政府与牵头省直部门联合承办,相关协同发展市(州)政府共同协办,专题活动分别围绕人工智能、新型显示和软件产业,航空航天及低空经济产业,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产业,新能源产业,化工新材料及绿色建材产业,高端能源装备产业,医药健康产业,食品轻纺产业等重点产业链细分领域组织8场专题对接活动。
同时,我们将根据参会代表意愿和需求,组织企业赴相关市(州)实地考察、对接交流,延伸活动成果,增强活动效果。
活动筹备情况和主要特点
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本次对接活动,省市两级强化纵向联动,省直部门加强横向协同,齐心协力推进各项筹备工作。目前,参会嘉宾报名积极踊跃,已收到1000余家企业的参会报名信息,省外有转移意向的产业项目超过300个、投资总额超过3000亿元。为了使本次活动办得更有特色、更富成效,筹备工作主要把握3个方面重点:
(一)更加突出项目牵引。坚持把项目工作作为对接活动成功的关键,今年一开年,省政府就研究制定了重点企业对接机制,省直部门会同市(州)、区县共同抓企业的引进培育,在承接转移的区域上,我们重点锚定长三角、珠三角、大湾区、京津冀等地区,采取小分队拜访、收集信息、邀请考察、宣传推介、对接洽谈等多种形式,掌握了解产业转移信息,及时跟踪推进,全力促成一批优质项目达成意向和签约落地;在承接转移的领域上,我们重点锚定人工智能、集成电路、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引进落地一批能级高、规模大、辐射带动强的优质产业项目和产业链核心企业。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全省各市(州)累计开展小分队拜访等活动超过700余次,组织省外产业推介活动超过40场。
(二)更加突出圈链思维。各专题活动均以产业链为纽带,一链一清单、一链一图谱,明确承接转移的关键领域、目标企业和重点项目,全省上下树立“一盘棋”思想,由主承载市(州)“领头”,协同市州、参与市州和省直相关部门协同合作,坚持项目共引、客商共邀、产业共建、生态共育,结合本地区实际和比较优势,各尽所能、各扬所长,精准对接转移的重点领域和链主企业,打造互利共赢的产业链生态圈。
(三)更加突出简约实效。我们切实落实“简约、安全、务实、有效”的办会原则,坚决做到对接活动议题实、会风实、项目实。开幕式、专题对接等活动从策划设计阶段,就秉持从实际出发,精简非必要环节、活动和人员数量,把对活动的关注度、关注点聚焦到项目的合作、项目的谈判、项目的推动上,真正把活动的“流量”转化为产业的“增量”。
记者提问>>
举办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
四川有什么成效?今年有何新举措?
▼经济和信息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罗文全:
从项目情况看。目前,今年的对接活动已经征集项目超300个、总投资超3000亿元,较去年活动的项目数量增加1倍以上、投资额增长超7成。
从对四川工业发展的助力看。在去年以来新招引项目落地建设和已在川投资企业技术改造的拉动下,我省工业投资保持了较快增长,今年一季度全省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8.1%、较去年全年加快了1.6个百分点。
从发展后劲看。去年以来,各地各部门加大力度承接产业转移,推动了京东方8.6代柔性显示生产线、诚信化工新材料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建设,今年一季度全省新建企业拉动规上工业增长近2个百分点。这三个方面数据充分说明,对接活动对四川工业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助推效应。
今年,我们总结去年活动举办的经验做法,秉承“把功夫下在日常、把工作做在前面”的理念,更加突出务实、精准、有效,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深化产业链协同。充分发挥重点产业链协同机制作用,聚焦“15+N”重点产业链,在项目承接招引过程中,由省领导作为“链长”高位推动,主承载市州和协同市州因地制宜、密切配合,齐心协力锻长补短,共同发力扩规模和增强韧性与安全性。今年以来特别是3、4月份,全省以重点产业链为牵引,多市州多部门联合协同,在长三角、珠三角等组织了一系列上门对接、洽谈交流、产业推介活动。
二是强化重大项目牵引。充分发挥大企业、大项目、大投资对稳链、固链、扩链的带动作用,在省重点企业对接机制之下,通过省直部门联动市州,围绕央企、500强公司、“15+N”重点产业链主企业“招大引强”,瞄准科技高、潜力大、前景好的项目“引小”,精准对接洽谈,一体推进招大引强和引小培优。
三是创新为企服务模式。活动举办前,我们会同各地全面梳理、摸排近期在谈、达成合作意向和拟签约的产业项目,实行清单化管理和专班专人服务,提前介入、加强指导、全程调度,特别是依托全省已经建成的“企业之家”服务体系,及时协调解决招引项目推进过程中的困难诉求,促进了一批项目又好又快的建成。
承接产业转移、重点产业、重大项目
四川投资促进有哪些成效?
▲省经济合作局二级巡视员纪云文:
我们认识到高质量对接东部地区产业新布局,积极做好承接工作,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服务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关键战略举措,也是履行投资促进职责、打造关键产业备份的工作主线。近年来,全省经济合作系统持续打好招商引资主动仗,跑出项目招引加速度,推动一大批东部地区重大项目转移落户四川。主要体现为“三聚焦、三重点”:
聚焦打造关键产业备份,锚定重点产业建圈强链高质量承接转移
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一链一策加快重点产业链上下游、左右岸企业在川集聚。
持续深耕优势产业,突出15条重点产业链编制全景图、路径图和招商指导目录,按图索骥、精准促进。去年,六大优势产业新增实际投资5399.5亿元,占总额的62.9%,为助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重要支撑。
前瞻布局新兴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靶向招引“专精特新”“独角兽”“瞪羚”企业,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去年,高技术制造业新增实际投资1390.8亿元,占总额的16.2%,助力新质生产力提速发展、厚积成势。
聚力招引重大项目,针对性促进一批旗舰型、链主型、基地型产业项目,落地项目的份量更重、韧性更强、成色更足。去年以来,促成京东方8.6代AMOLED生产线和高端模组、中科曙光GPU芯片、沃尔沃汽车、浙江万洋集团智造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转移落户四川。
聚焦融入新发展格局,突出重点区域对接合作高质量承接转移
围绕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格局,积极助力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有序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入川。
加强产业协作,发挥四川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比较优势,与东部地区在产业链供应链、科技创新、人才交流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去年,仅来自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新增实际投资达5309亿元,占总额的61.8%。
积极搭建平台,借助新一轮东西部协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机制,利用党政代表团互访考察等契机,搭建了一批高能级开放平台。去年,省级层面分地区、分产业举办重大和专项投资促进活动38场,搭建桥梁、涵养客源、催生项目,展现了“投资四川”靓丽名片。
精确靶向招引,瞄准有投资意向的东部地区重点企业,组建招商小分队,常态化开展登门促进,促成一批投资成果。近三年省级平台活动中,投资来源地为东部地区的项目1838个,协议金额超2.2万亿元,项目个数和金额分别占签约总数的63.1%和70.8%,为四川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注入了强劲动能。
聚焦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完善重点项目服务体系高质量承接转移
突出招引侧、落地侧、服务侧“三侧协同”,坚持把规范招商“一抓到底”、政策兑现“一督到底”,企业诉求“一捋到底”、让“新川商”放心、安心、舒心在川发展。
优化政策措施,出台《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加大吸引和利用外资力度的实施意见》,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会同财政厅出台《省级财政重大项目招商引资激励奖补资金管理办法》,安排省级财政4.5亿元兑现激励奖补,给予真金白银支持。
健全招引机制,制定出台省经济合作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规则,建立招商引资重大在谈项目省、市(州)、区(县)三级联动调度机制,及时打通在谈项目痛点、难点、堵点,推动项目落地。
强化服务保障,持续开展“进企业、问需求、解难题、促发展”活动、外商投资服务专项行动、助企服务升级行动,建立“投资四川”首席服务官制度,对重点项目“一对一”配备服务专员,帮助企业纾困解难,让企业“如沐春风”。去年,纳入督办项目的履约率、开工率、投产率,分别达91.7%、78.2%、55.8%。
此次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期间,我们将会同经济和信息化厅发布《四川省招商引资政策和承接产业转移重点项目机会清单》。目前,已收集机会清单重点项目100余个,总投资额超5千亿元。
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
成都如何发挥核心枢纽作用?
▲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主任赵春淦:
作为本次活动的承办地,成都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将立足自身资源禀赋,抢抓机遇、积极对接、主动作为,主要从五个方面发挥核心枢纽作用。
持续增强产业承载力
立足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核心功能定位,发挥成都产业门类齐全、产业基础夯实、产业集群成链等优势,坚持增存并举、立新优旧,加快构建“特色优势+战略新兴+未来产业”的“9+9+10”现代化产业体系,建立健全全市16条重点产业链“十有”推进机制,持续提升产业承接水平。深入开展“立园满园”行动,持续提升园区空间承载,精准引育一批“镇园之宝”,高质量实现“企业满园”。
持续增强创新驱动力
围绕西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增强成都创新资源链接能力,吸引更多创新主体来蓉兴业,促进更多科技成果在蓉转化,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支持企业内设研发机构,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出更多“小快轻准”解决方案,加速企业“智改数转”;加大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建设,做大做强绿色低碳产业。
持续增强开放引领力
着力打造西部对外交往中心,加快建设立体全面开放通道,深化“两场两港”交通枢纽功能,全面增强产业转移中人员往来、通讯交流、物流运转的枢纽通达能力。依托国别合作园区外资外企资源,积极对接东部地区外资高端产业转移,靶向招引一批标志性外资项目。
持续增强市场牵引力
聚焦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发挥成都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辐射欧亚广阔市场优势,抢抓国家战略备份、“两重”“两新”政策机遇,发展壮大首发经济、冰雪经济、夜间经济、银发经济,持续释放消费场景,为转移企业提供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更丰富的投资机会、更宏大的发展舞台。
持续增强区域协同力
深入贯彻省委“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战略部署,加强与省内市州产业联动,深化“研发+生产”“总部+基地”产业协同发展模式,通过专班共组、利益共享、园区共建等方式吸引东部沿海大项目、大平台来川布局。深入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吸引更多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领域高能级企业落地,共同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同时,我们将围绕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强化平台策源赋能、用好人才引育政策等推动转移企业与本地创新资源深度协同,重点做好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在行政审批上,提供“一站式”服务。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健全涉企审批事项“主动服务+绿色通道”机制,持续推进证照联办融合审批试点、水电气网联合报装。优化惠企政策申报流程、兑付机制,分类推动免申即享、易申快享。
二是在要素保障上,打造“蓉易+”特色品牌。拓展“蓉易贷”平台服务,推动信用体系建设和融资服务有机结合。加快建设社会资本“蓉易投”,定期发布民间投资机会清单。深入推进人才用工“蓉易聘”,为用人单位和人才搭建供需对接平台。
三是在企业服务上,常态长效开展“进解优促”。推进企业纾困解难,完善问题收集、解决、反馈工作闭环。建立健全12345企业诉求提速提级处置机制,实现牵头部门“吹哨”、保障部门“报到”。
四是在涉企监管上,全面推行“一码检查”。依托涉企行政检查计划管理规定等“一码检查”核心制度,围绕市场监管、安全生产等重点领域,推广“综合查一次”联合执法,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一次到位”。
摄影/四川画报记者 陈俊汐
编辑/陈学军
审核/李春林
终审/陈佳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