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随着一枚盐雕作品从微波炉中取出,来自美国亚利桑那州的郑欣颖忍不住发出轻呼,“盐也可以做手工艺品,真是一件稀奇的事,很有趣!”。7月12日,跟随“第二期美国华裔青少年巴蜀文化品悟之旅”活动,200余名美国华裔青少年走进了四川自贡,开启了一场“沉浸式”非遗文化体验之旅。他们不仅近距离感受“千年盐都”的文化脉搏,更用双手在盐雕与彩灯的创作中,将中华文化的温度刻进了记忆里。
燊海井:深钻千米的“盐”故事,指尖揉出的“盐”趣味
燊海井景区,深达1001.42米的燊海井瞬间抓住了大家的目光在讲解员的引导下,青少年们观摩着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的演示,盐卤从千米井底汩汩而出,传统冲击式凿井法的精妙,让青少年们直呼“太震撼了!”
更让他们惊喜的,是随后的盐雕手工体验。盐、面粉、食用色素,在老师的指导下,青少年们将盐、面粉、食用色素混合制成的各色原料填充进模具,再压紧、脱模、加热,便成了五彩斑斓的盐雕作品。“原来盐还能变成艺术品!”郑欣颖一边揉搓着盐泥,一边分享道,亲自上手体验盐雕制作,让她对自贡盐文化更加了解。“这种记忆很生动,感觉‘盐’的故事从指尖流进了心里。”她笑着说。
中国彩灯博物馆:千年灯会的“时间胶囊”,组装一盏“流动的年味”
如果说燊海井让青少年们“钻”进了盐的历史,那么中国彩灯博物馆则让他们“点亮”了灯的文化。步入馆内,仿佛穿越时空:从唐宋年间的新年赏灯习俗,到如今的现代灯会,一盏盏彩灯串联起千年的民俗记忆。彩灯博物馆里,高达数米的“灯王”让青少年们连连惊叹。“在美国我看过灯会,但是规模比较小,原来中国灯文化这么丰富!”来自华盛顿州的李小明举着手机拍个不停,镜头里是流光溢彩的灯组,每一张照片都藏着她的兴奋。
最让她难忘的,是亲手组装彩灯的环节。彩灯部件在案几上铺开,老师示范着“粘接部件、固定骨架、点缀细节”等步骤,青少年们立刻投入创作。当李小明把最后一片绸布贴上灯架,她捧着自己的“作品”笑得灿烂:“这盏灯会是我带回家的‘文化信使’,我要送给妹妹,让她也看看自贡宫灯!”
从“看”到“做”,文化记忆“活”起来
两场体验下来,盐雕的细腻与彩灯的灵动,在青少年们心中埋下了“文化种子”。在触摸中读懂了“千年盐都”的匠心传承——每一口井、每一盏灯,都是先辈用智慧与热爱写下的文化密码。这趟“上手”的旅程,不仅让他们找到了“根”,更让中华文化在他们手中,继续“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