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美国华裔青少年巴蜀文化品悟之旅 | 走进荣县,“陶”出心欢喜
文章出自: 四川画报记者 肖蓉 摄影报道 2025-07-12
 
       跟随“第二期美国华裔青少年巴蜀文化品悟之旅”,7月12日,200余名来自美国的华裔少年走进四川自贡荣县,开启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他们参观吴玉章故居,去理解“一辈子做好事”;在荣县土陶创意园里,手捧陶泥、执起毛笔,用色彩与刻痕让土陶焕发独特魅力,更在互动中发现“血脉里的文化基因”。

吴玉章故居,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吴玉章,这位被邓小平题词“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历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的文化巨匠,其故居如同一本“立体的历史书”。少年们站在泛黄的老照片前,看着吴玉章从勤学少年到学界泰斗的轨迹,感受他“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的教育家精神。
 
 
荣县土陶创意园,熊猫陶片上的“独家记忆”
 
       如果说吴玉章故居是“文化的根”,那么荣县土陶创意园就是“文化的魂”。作为“中国(西部)陶都”,荣县的制陶历史可追溯至2000年前,陶泥资源更是探明存量超12亿吨。
 
 
     在创意园内,琳琅满目的土陶作品令青少年们目不暇接——既有两米高的巨型酒坛,也有精致的茶具。它们大小不一、形态各异,上面画着苏东坡诗词、熊猫、荷花、山水、花鸟鱼虫等题材,在灯光的映照下,栩栩如生,散发着温润的光泽。“荣县是国内目前发现色彩最丰富的陶泥产地之一,这也是荣县土陶区别于中国四大陶都的最大亮点。”讲解员介绍道。
 
 
       手作体验在荣县土陶创意园进行着,“手稳一点,不然颜料会‘跑偏’!”在非遗体验区,少年们化身“小陶艺师”。他们面前摆着素坯的大熊猫彩陶片——圆滚滚的熊猫、可爱的神态,已是一幅未完成的“艺术品”。来自加利福尼亚州的刘安笛握着毛笔,却因颜料流动性强而手忙脚乱。“和我学书法时蘸墨写毛笔字很像,但更灵活!”他笑着说,“颜料渗透进陶片,上色时要像在和陶泥‘对话’。”
 
 
       当陶片逐渐被点缀得生动鲜活,少年们在陶片背面刻下自己的名字。这不仅是一次手作,更是一段“专属记忆”——陶片上的熊猫因他们的想象而独一无二,背面的刻痕则将“我来过荣县”的故事永远封存。陶片上的色彩与少年们的笑容交相辉映,仿佛在诉说:文化的传承,从不是“遥远的传说”,而是手把手的温度,是血脉里共鸣的基因。
 
四川画报记者 肖蓉 摄影报道
审核/李春林
终审/陈佳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