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8日,由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办,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成都芯谷发展服务局、未来智能科技研究院承办,重庆市青少年作家协会、成都威爱数矩科技有限公司协办的“筑梦未来·AI赋能——‘科技赋能未来出版工程’签约仪式”在天府书展上成功举办。
中国科协原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中国老科协科学报告团成员沈爱民,中宣部原副秘书长、中国出版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郭义强,四川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原主任、四川省科协常委、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吴显奎,中国科学院地理•冰川与环境科学研究员、作家,科学探险家、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纪念奖章等荣誉获得者张文敬,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长、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太空探针》作者吴季,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中国航天科普大使刘勇,四川省委宣传部印刷发行处处长余志军,中共成都市双流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成都芯谷发展服务局党组书记许敬,双流区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成都芯谷发展服务局党组副书记、局长谢爽,成都芯谷发展服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白钧华,成都芯谷发展服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赵浦,成都芯谷产业园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潘琪,未来智能科技研究院副院长和莉莉,重庆市青少年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创作部主任、签约作家汪鑫,成都威爱数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于滢等领导嘉宾,四川新华出版发行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柯继铭,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李强,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编辑雷华等集团、公司领导出席了本次活动。
此外,双流区成都芯谷产业园 赛迪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集团)四川有限公司、四川博创未来技术转移有限公司、雨前顾问公司、四川双银创促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四川省江苏商会 成都瑞德利科技有限公司、成都鹰皇科技有限公司等30家企业的负责人,以及科技领域、文化领域的嘉宾也出席了本次活动。
本次活动由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副社长林佳馥主持。
活动伊始,郭义强会长首先致辞,他谈到,科技是连接出版社、企业及读者的桥梁和纽带。出版工作意义重大,我们“需要做、长期做、各方共同做”,通过长期深耕与多方协同,凝聚发展合力,持续推动国民素养的系统性提升。他强调,在当前的知识传播中,科技思想、科学思维、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的传递存在相对不足,科技出版作为科技学术传播、科普知识普及以及科幻文学创作的重要载体,需以更系统的内容架构与创新表达,将科技内核转化为可感知的知识形态。
此外,郭义强会长对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围绕科学家、科技学术以及科普科幻创作所打造的“科技赋能未来出版工程”表示祝贺与肯定,并希望大家能一如既往地关心、爱护和扶持科技出版,一起携手迈向更好的未来!
吴显奎理事长在致辞中谈到,科幻是面向未来的艺术,科幻是人类想象力的载体和呈现方式,并提出“科幻想象力就是生产力”。本次“科技赋能未来出版工程”的成功签约使打造科普科幻产业园区的前景越来越清晰,他表示十分激动与感慨。他认为,此次合作必将实现“三赢”格局,一赢于科普科幻作家群体,为他们的科普科幻作品搭建了专业的发表渠道与转化平台,让科研智慧与科幻创意得以传播;二赢于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此次与成都芯谷产业园等单位的合作,将充分发挥孵化功能,搭建科普科幻原创作品与文化企业合作平台,营造出版机构与文化企业合作共生的优质生态;三赢于成都芯谷产业园,通过支持原创科普科幻作品的专业化孵化与高成长转化,助力园区发展想象力经济,抢占第四次工业革命新赛道。
许敬常委在致辞中表示,回望过去,双流长期聚焦于“产业、工业与城市发展”方面,“生物医药、航空、电子信息”三大主导产业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成都芯谷则是作为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承载地之一,一直以来关注着企业的孵化、成长以及推广,此次我们将目光投向科普科幻领域,与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携手,充分发挥双方资源优势,以科幻内容高质量创作与转化激活科幻产业发展内生动力,共建成都芯谷科幻产业重点承载园区,期待在科技出版、科幻创作领域发挥出更加亮眼的作用。
雷华副总编辑在致辞中提到,本次筑梦未来· AI 赋能——“科技赋能未来出版工程”签约仪式是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落实推进省委宣传部立项项目“科技赋能未来出版工程”的具体举措,也是川科社打造“科研成果通俗化转化、IP价值多元化延伸、产业生态协同化构建”融合创新模式的重要实践。这一系列的签约合作,不仅仅是各方优势资源的有机整合,更是对出版业跨界融合发展的大胆探索,相信通过各方的精诚合作,一定能打造出科技出版的标杆项目,并以此为契机,持续深耕科普科幻出版,吸引更多科研人员与创作人才加入科幻科普创作队伍,创作一批反映科技进步、弘扬科学精神的科幻佳作;推动更多优秀的作品从“纸上”走向“屏幕”,让前沿科技通过文学艺术与影像语言等形式的融合表达走进大众视野。
随后进入《太空探针》AIGC影像看片会。作为“科技 + 出版 + 影视”融合的初探成果,直观呈现了“科技赋能未来出版工程”的实践方向。该片改编自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我国著名的空间科学研究领域专家吴季老师亲笔撰写的科幻小说——《太空探针》,影片以青藏高原搭建的15千米超级巨塔的科学构想与科学家精神震撼呈现,让现场观众沉浸式感受空间探索的壮阔与科研工作者的执着,画面中巨塔刺破云层的瞬间、科研人员在极端环境下坚守的细节,引发阵阵赞叹,嘉宾们专注屏幕,难掩被硬核科技与人文情怀融合所带来的触动。
在分享交流环节,吴季老师分享《太空探针》的创作契机源于他对空间科学的深度研究和对人类未来命运的深刻思考,谈及该书影视转化,他观看过短片后表示很震撼,从文字描述到具象的画面,尤其是AI技术将科学构想与艺术美感完美融合,让他真切感受到科技赋能的魅力,这种跨越维度的呈现,比想象中更不可思议,也让他对科普科幻内容的传播有了全新期待。他还谈到,科普工作的底线在于将科学名词进行清晰阐释——而精准解释名词恰恰是科普最基础的实践形态,若想真正把科学名词讲透,本质上需要借助“故事化表达”,尤其是对青少年群体而言,这种具象化的叙事形式更符合认知特点,能让他们在沉浸式阅读中自然吸收科学知识。
沈爱民书记谈到,当前,优质的科普科幻影视作品在市场中的占比仍然偏低,这类作品首先必须坚守科学的底线,最好由具备丰富科学知识与深厚科学素养的科学家、科技工作者主导创作——科学不是枯燥的,天地间最精彩的故事大多是科学讲出来的。AI技术与科普科幻影视创作的融合,正是解决这一痛点的关键突破口,它不仅能降低内容的制作门槛、提升传播效率,更能激发无限创意与活力,具备深厚的发展空间与广阔前景,为市场视频内容增添了高品质的“营养供给”。
此次签约仪式的成功举行,标志着“科技赋能未来出版工程”正式迈入实践阶段。四方合作将整合内容创作、产业园区、文创开发等多方资源,探索科技与出版跨界融合的新范式,为公众提供更丰富的科普科幻产品,推动我国科技出版业高质量发展,为文化强国、科技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太空探针》
“大咖写巨作”打造硬核科幻
《太空探针》这部作品由太空领域权威专家执笔,以“大咖写巨作”的模式打造硬核科幻,再由专业出版社提供资源与平台,联合优质AI创作团队共同发力。这种“硬科幻文学作品+AI影视化创作”的理想合作模式,在全国具有开拓和影响的作用,希望能不断完善、发展、探索这种模式,真正成为该领域的“开拓者”“先行者”“领头羊”。
这种科技与科幻文学的深度融合,不仅突破了传统创作的局限,更向我们展现了科技出版领域的无限可能。相信在各方的携手努力下,未来一定能产出更多兼具科学性、艺术性与传播力的精品力作,为我们展现科技出版的无限可能。
签约仪式
达成四项重要科普合作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与成都芯谷发展服务局签约,共建成都芯谷科幻产业重点承载园区,未来将充分发挥各自资源优势,打造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科普科幻创新基地,擦亮四川科普科幻文化品牌。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与未来智能科技研究院签署科学家创作科普科幻作品的创作协议,将携手打造优质科普科幻内容。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与重庆市青少年作家协会进行“未来城•科幻+科普漫画系列”出版签约,旨在共同培育青年创作力量,以生动有趣的漫画形式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与想象力。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与成都威爱数矩科技有限公司就《太空探针》AR/VR数字沉浸转化项目合作签约,助力出版IP价值延伸。
沈爱民书记、郭义强会长、吴显奎理事长、张文敬研究员、吴季研究员、刘勇研究员、余志军处长、柯继铭总经理、李强总经理9位领导当场见证此次签约。
编辑/陈学军
审核/李春林
终审/陈佳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