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军抗战馆 付出与荣光的见证
文章出自: 四川画报
标签: 抗战 川军
  历史不会说话,文物来为它说话。
  成都市大邑县建川博物馆的川军抗战馆(以下简称川军馆),大量的文物和图片,记录下了抗战时,川人川军在危难时刻为民族作出的巨大贡献。
其中有一幅画令人印象很深,记录的是川军抗战的一个特殊时刻。
  那是1937 年9 月1 日,成都少城公园(即今天的人民公园),人声喧哗,旗帜飘扬。这里正举行“四川省各界民众欢送出川抗敌将士大会”。川军驻守成都的高级将领刘湘、邓锡侯、孙震、唐式遵、潘文华等,戎装笔挺,悉数到场。广场上整齐站立的,是即将出征的川军官兵。
  这是出征仪式,也是壮行会。四川大学、成都商会、四川抗敌后援会、成都妇女会等各界代表也来了,他们向即将出征的川军赠送“抗敌先锋”、“为国干城”等锦旗。在川军队伍“为民族危亡而战,不负家乡父老”的呼喊声中,川军将士慷慨奔赴抗日战场!

建川博物馆中国壮士群雕广场

 
 草鞋兵,用鲜血赢得荣誉
  从成都出发的川军,分为两路:一路由邓锡侯率领向北,先徒步再坐火车经西安到山西前线;一路经重庆出川,走水路到达南京前线。此外,杨森的20 军从贵州出发,徒步到湖南后乘船到达淞沪会战前线。
  那时候的川军,刚从地方军阀部队改编而来。装备很差、生活也极苦。北上的部队穿着草鞋背着斗笠、大刀和川造或汉阳造步枪,穿越自古“蜀道难”的秦岭,才能够坐上火车。不少士兵有抽烟的习惯,随身携带着烟杆,因此川军被蔑称为“双枪部队”、“草鞋兵”。但是千辛万苦走到宝鸡,又乘火车到西安的川军,却没有得到最先允诺的补给。川军的主要装备川造步枪已经是落后时代的武器,而且还达不到人手一支,机枪少得可怜,有些部队一个师才一二十挺,大炮更是压根儿没有,只有几门迫击炮。时间已到10 月,北方已是初秋的寒意,而川军还穿着单衣!就是这样,川军还是第一时间开赴前线,参加晋东作战。川军立足未稳,太原即告失守,与敌周旋30 多天,且战且退,部队残破不堪,装备皆无,衣食无着。看到晋军撤退后留下无人看守的仓库,川军遂自行补充。却被阎锡山告到军委会,声称第二战区不要川军。出川抗战,军备不整,初战失利,还面临被赶回去的羞辱,川军并不服气!辗转之下,这支部队被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收留。李宗仁不仅没有歧视川军,还尽力补充装备和军需。这让川军第一次感受到尊重,发誓打好仗回报李长官的知遇之恩,也为四川父老争口气。
 

装备简陋的川军以独轮车作为运输工具,开赴山西抗日前线

 
  1938 年1 月徐州会战打响,川军夜袭两下店日军,击溃400 多日军,并生俘四五十人,立下参战第一功。为打通津浦铁路,日军打算会师台儿庄,打开通往徐州的大门,而驻守滕县的川军,则被要求阻止日军南下,为国军调集军队守卫台儿庄的战略部署赢得时间。
  3 月14 日,万余日军直攻县城,战况惨烈。3月16 日开始,日军用重炮进攻滕县县城东关,同时飞机狂轰滥炸。川军以落后的武器与日军激烈巷战。当时王铭章师长在十字路口指挥作战。虽弹尽援绝,王铭章抱定必死之心与城共存亡,激战中中弹牺牲。王铭章牺牲后,守城官兵继续与日军搏斗,直到18 日午前,滕县才彻底沦入敌手。守城的川军将士全部壮烈牺牲。
  滕县保卫战阻滞了南犯徐州的大量日军,奠定台儿庄一战的胜利基础。后来李宗仁在回忆录中写道:“若无滕县之固守,焉有台儿庄之大捷!”并赞扬川军“滕县一战,写出了川军抗战史上最光荣的一页!”在建川博物馆的川军馆里,就陈列着这样一尊雕塑,战死的士兵被战友抬下战场,而剩下的战友端着机枪,咬开手榴弹,正继续战斗!
  在川军22 集团军的部队血战台儿庄的时候,川军的其他部队也先后在各地打响。李家钰的47军参加长治战役,立下战功,后来布防河南,1944 年李家钰战死河南陕县秦家坡。杨森率20 军、郭汝栋率43 军(仅辖26 师一个师)已经提前参加了淞沪会战,20 军与日军血战七昼夜,全军只剩下5000 人;43 军4 个团长阵亡两个,14 个营长伤亡13 个,部队仅剩600 多人。川军23 集团军布防安徽广德一带,参加对日作战,145 师饶国华师长在拼光部队后,自杀殉国……
  从最初被鄙视的草鞋兵到抗日劲旅,川军用巨大的牺牲,赢得了荣誉!
 
为胜利,四川献出最多的子弟
  在建川博物馆,一道巨大的玻璃门上,有几排黑色的大字:川军出川300000;壮丁出川3000000。四川为抗战,献出了自己最优秀的儿女!在1937 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时任四川省主席的刘湘在南京参加国防会议时,就慷慨表示,全力支持抗战,四川可出兵三十万,供给壮丁五百万和粮食若干万石以支持抗战。
 

抗战期间,四川出川部队达30 万以上,出川壮丁达300 万

 
  因为战事紧张,在川军先期派出22、23 集团军和杨森的20 军等部队后,川军又陆续组织29集团军、30 集团军、88 军、139 师等部队出川。
  与后来我们印象中的“抓壮丁”不同的是,那时候的川人,主动请缨杀敌的太多。在川军馆的馆尾,有一面偌大的旗帜,白底的旗帜上是一个大大的“死”字。旁边还有小字:“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分上尽忠。”
  做这面旗帜的人是四川安县的一个老者,名叫王者成。那是1937 年的冬天,教书先生王建堂和100 多名青年向县政府请求赴前线上阵杀敌,并被编入补充队伍。出征的时候,年迈的王者成无法步行数十里到县城给儿子送别,托人送来了这样一面旗帜。那时候,由于国力贫弱、武器装备落后,战场上中国军人的伤亡巨大,上战场就意味着死亡。而王者成给儿子送来这面旗帜,就是要儿子不怕牺牲,尽一个中国人的力量,挽救处于危难的民族。这份大义,现在想来,也令人动容!
  王建堂出发后,被编入29 集团军,后奉命调往湖北参战。王建堂没有让父亲失望,他先后参加了武汉会战、常德会战、长沙会战等大小战役数十次,两次获得战区长官部授予的甲级勋章。抗战胜利后,王建堂活着回到了家乡和父亲团聚。
  那时候,川人争先上战场的太多。新津县的高尚奇,将4 个儿子中的3 个送去参军,只留一个儿子做小生意维持一家生活;德阳的小学老师萧尤军联络同乡37 人,组成抗日志愿军,联名上书参军;地处四川偏远地区的小县西充,居然组成800 人的义勇壮丁。
  1942 年,日军占领东南亚后,滇缅公路被切断,中国的后方补给遇到严重困难。在兵员枯竭的情况下,中国被迫动员属于免征对象的“大专学生、公教人员”参军,并发出“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号召。从三台的东北大学、重庆国立政治大学到四川大学、石室中学……四川献出了最后的精英子弟。
  八年抗战,四川到底为抗战出了多少兵?属于川军的集团军就有22、23、27、29、30、36 等六个。另外还不包括43 军、88 军和独立35 旅等部队。而抗战爆发后,战事惨烈,四川更是以每年10 万-30 万的人员补充进部队。曾任军政部长的何应钦著有《八年抗日之经过》,书中详列了四川8 年的壮丁总数,25788810,加上特种部队和西康的三万多人,总数达三百万之巨。也就是说,每十五六个四川人就有一个上了前线,抗敌前线每五六个就有一个四川人。
  他们操着四川话,以落后的装备,转战在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豫中会战等各大战场,以多达64 万人的伤亡,为抗战的胜利,贡献了巨大的力量,也赢得了“无川不成军”的赞誉。
 
大后方,包容和牺牲
  盛夏8 月的川军馆入口的空地上,是黄澄澄的快成熟的水稻,这个小小的细节,提示着天府之国的丰饶。而四川这片土地,曾经正是以天府的丰饶,在抗战中给了这个民族最后的底气。
  日军侵华之后,东北、华北、华中大批民众纷纷涌入内地,数量高达千万。四川以自己的博大宽厚,接纳了这些失去故园的同胞,专门成立难民赈济委员会,将他们安置在集体农场,又成立收容所,收留孤独老弱。在川军馆,就陈列着为东北来的学生给予粮食救济的文件。
 
  山河破碎,内迁的不仅有各重要机关单位、工厂,还有不少高校。在四川的土地上,这些流离的学子,没有放弃学习。在李庄,当地士绅们发出“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应”的电报,不仅迎来了同济大学,还迎来了中央研究院史语所、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中国营造学社等多家教育科研机构。在成都的华西坝,则迎来了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齐鲁大学、燕京大学等高校,人们将这四所大学和华西协合大学誉为“BigFive”( 五强)。在绵阳三台县,东北大学在这里安下宁静的书桌。艰难时刻,四川接纳了外来的同胞,更接纳了无数学子和大师,让中华文化得以保存和发展。
  而这时候,富饶的天府也日渐艰难。一方面派出大量的士兵、壮丁上抗日前线,一方面又要应对大量的军粮征购。然而,四川人深明大义。每年粮食征收的季节,四川各处都可以见到面带菜色的农民,把粮食交到征粮处。他们慨然说道,自己吃差点不算什么,就是要让前方将士吃饱饭,才好打日本。
  1941 年—1945 年,四川征收稻谷达到8443万市石,占全国征收稻谷总量的38.75%,稻麦总量的31.63%。学者周开庆说,四川民众在抗战时期对于粮食之输捐,计达全国总额三分之一!在川军馆,我注意到一张模糊的照片,上面布满密密麻麻的桐油桶。抗战前夕四川省桐油产量占全国三分之一,成为全国首屈一指的桐油产销大省。抗战初期,中国需要购买大批军火武器,这就需要大量的外汇。这时候,桐油和锡、钨矿砂成为出口创汇、换取武器的战略物资!民众以极低的价格把桐油卖给国家,承担了巨大的经济牺牲。
  人力、物力,还有财力。从广汉到邛崃到新津,百万民众投入机场建设中,让盟军的飞机从成都起飞,轰炸日本的钢铁基地。从重庆到成都,到自贡、泸州、江津、夹江……商人、职员、教师、农民、小学生,纷纷投入献金运动中。那时候的四川,甚至结婚时的帕子、吃饭的桌子、喝水的瓷壶,都打上了抗战的烙印,显示着作为中华民族一分子的决心。
  川军馆的尾部,竖立着一张抗战结束后《新华日报》的社评照片,标题是《感谢四川人民》。这,无疑是对抗战八年以来,数千万以各种方式支持抗战的四川民众的肯定;这是对三百万在中国各个抗日战场上流血牺牲的将士的褒奖。抗战胜利,四川值得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