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里县俄亚大村 大香格里拉深处的秘境
文章出自: 《四川画报》2018年11期 文/ 冷文浩
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的西南边缘的深山峡谷里,有一个遗世独立的纳西族村落,至今仍保存着最原汁原味的纳西古风神韵。
   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的西南边缘的深山峡谷里,有一个遗世独立的纳西族村落,至今仍保存着最原汁原味的纳西古风神韵。这里有世界罕见的蜂窝状建筑群——全村两百多户人家的房屋连为一体,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有历史悠久的东巴文化,象形文字至今仍在这里被传承和使用。这里便是木里县俄亚纳西族乡的大村,通常又被习惯性地称为“俄亚大村”。
 

俄亚大村,全村两百多户人家的房屋依山而建,远远看去,整个村庄浑然一体(胡小平 摄)

 
 一个村庄是一个整体
 
        远远看去,整个村庄就像一座浑然一体的大碉楼房,在夕阳下闪着金光,形状就像一只欲飞的雄鹰,村头的山岩古堡就像是鹰头,两旁的房屋就是鹰的翅膀。每一户人家每一堵墙都是用石料、泥土堆积起来的,高高的,形成了一条条纵横的小巷。看到一间高大的房屋,我们拾阶而上, 这是一幢三层房屋,下面一层是畜圈,第二层是主屋,第三层是屋顶。房顶平平整整,用来晾晒粮食。从这家的屋顶经过一根独木梯可到另一家的屋顶。家与家之间、户与户之间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只需进入一户人家就可走遍整个古村。
        建碉楼所需的建材很简单,只有圆木、白土、石块。石块用来垒墙,白土(当地一种玄武岩风化土)用于盖顶,圆木则用于搭建主房架——架顶排放直径约十厘米的圆木,顶边沿用石板压紧,再在圆木上夯白土,夯实压平即可。 
 

建碉楼所需建材很简单,石块垒墙,白土盖顶,圆木搭建主房架(胡小平 摄)

        在俄亚大村,还有一个别具特色的建筑群——庄房。庄房一般都是三层建筑,底层为畜圈,主要用于喂养大牲畜,如骡马、猪、耕牛等;二层住家,同样有正房、火塘和住房;顶层是粮仓,用来储粮;房顶为晒坝,秋天收获季节,庄房顶上金黄一片,随处可见丰收的景象。春天住在庄房播种、秋天又到庄房收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勤劳淳朴的俄亚纳西族人祖祖辈辈在此生产生活,演绎着纳西人的农耕文化。
 
历史悠久的东巴文化
 
        在俄亚大村四百多年的历史中,东巴文化具有十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是纳西民族文化的精髓。人们的生产、生活、婚丧嫁娶、生老病死等都离不开东巴祭司。东巴文化同其他民族的古文化一样,也是一种宗教文化,是由东巴世代单传传承下来的纳西族古文化。其主要传承者“东巴”,纳西话为“智者”,是纳西族最高级的知识分子。他们多数集歌、舞、经、书、史、画、医为一身。

在俄亚大村,东巴文化具有十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图为当地祭祀活动(钟源 摄)

        东巴甲若介绍,东巴象形文字共有1300 多个,是一种十分原始的图画象形文字,从文字形态发展的角度来看,它比甲骨文还要原始,属于文字起源的早期形态。它集书画于一体,线条流畅、笔法简练,而且目前很多东巴祭司仍然在使用这些文字。千百年来,东巴祭司们著书立说,在用东巴文传承教义的同时,兼收并融合了历代文化成果,写成了一千多种、总计上千万字的东巴经。
        随着旅游业的飞速发展,东巴文化成为促进宣传的旅游品牌,而在俄亚,东巴文化仍然影响着纳西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东巴文,是一种十分原始的图画象形文字(冷文浩 摄)

大香格里拉环线上的未来明珠
 
        过去,马帮是俄亚大村与外界沟通的唯一渠道。通车前,大村拥有五六十支马帮,从业人员数百人,是远近闻名的马帮队伍。他们从交通条件好的地方驮小商品到偏僻的地方,然后从偏僻的地方驮土特产到交通条件好的地方。
        2011 年,俄亚大村正式通车,车辆运输取代了马帮。公路的通车,也为俄亚大村带来旅游的新气象。来村里旅游的游客多起来,民俗接待站和小旅馆也建了起来。随着交通条件的持续改善,俄亚大村这颗镶嵌在大香格里拉环线上的明珠,将会为更多的人展示她的奇特与美丽……
 

俄亚纳西族人祖祖辈辈在这里生产生活,演绎着纳西人的农耕文化(胡小平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