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库塔见证文字信仰的时代
文章出自: 《四川画报》2019年8期 文/ 于小哩
谈到文字,我们并不陌生。但字库塔为何物,为何而建,或许我们非常陌生。如今,就让我们透过这个年代久远的名字“字库”,以及四川这些保留下来的字库塔,来认识古人的文字崇拜载体吧!
由文字崇拜到文化习俗
 
        字库塔,在四川被称作“字库”或“惜字宫”,其他地区也叫做“敬字亭”“惜字塔”“焚字炉”“文笔塔”“圣迹亭”等,是过去人们专门用来焚烧字纸的塔形建筑。
        敬惜字纸的信仰,是伴随着文字出现而产生的。古人用“先贤创造,不可亵慢”来形容文字,可见古人对文字的尊重已经升华到了很高的尺度。因此,写有文字的纸张,当然不应随意丢弃,更不能有秽用的举动。民间甚至认为,糟蹋字纸会受到惩罚并祸及子孙等。因此,所有用过的字纸或废书,都要统一收集起来,放到一个地方集中焚化。经历各代发展,到清代,敬惜字纸的信仰发展到巅峰,字库塔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在少数民族地区亦是屡见不鲜。
 

在许多旅游区,字库塔成为标志性建筑。图为街子古镇的字库塔(万春林 摄 )

 
        清代字库塔的兴盛,也与竹纸制作的繁盛密不可分。成都武侯祠博物馆陈芳女士在《字库塔小议》一文中提出,只有造纸术有了极大的发展且相对成熟,字库塔才可能大量出现并长期存在。清代是中国竹纸制作的鼎盛期,竹纸的生产达到空前程度。竹纸产区主要集中于南方的四川、江西、湖南、福建、贵州等省,与字库塔的分布范围吻合。
         字库塔的兴起除了古人的文字崇拜外,还与科举考试的盛行分不开。古代百姓要想升迁致仕,只能通过科举考试,才能进入“公务员”行列。“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深入人心,崇拜文化,尊重读书人,进而演变为对文字的崇拜就顺理成章了,而字库塔就是这种崇拜的载体。
         久而久之,这样的文字崇拜甚至成为带有迷信色彩的习俗。人们以为,通过敬惜字纸,不仅可以积福还可以治病。
 
 字库塔四川分布广泛
 
        研究四川字库塔的萧易先生曾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字库塔的分布有着极强的地域性——北少南多……南北数目如此悬殊,似乎无法以战争被毁、保存不佳来解释,唯一的原因可能是字库塔流行于中国南方。”
        字库塔现存实例最多的当属四川区域,一个原因是四川地处相对偏远的西南,易于存留;另一原因是敬惜字纸的传统在巴蜀地区源远流长,已经充分融入民间日常生活。
        四川的字库塔分布相当广泛,近者,从成都大慈寺门前到成都近郊龙泉、崇州、都江堰、蒲江、邛崃等地;远者,从雅安、南充到宜宾、广安、绵阳、凉山……大大小小, 170 余座字库塔,遍布四川各地:蒲江西来古镇文宫塔、邛崃兴贤塔、泸州福宝字库、广汉房湖字库、江油读书台字库、遂宁乃文半壁塔、内江威远静宁寺字库、雅安上里文峰塔……
 

德昌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读书重教之风尤盛。图为巴洞字库塔(余洋 摄)

 
        大慈寺前的字库塔,据传始建于明代。塔身并不高大,仅有7.6 米左右,为双层六角砖式结构,采用青砖砌成。这座字库塔虽然形制普通、装饰简单,但地处成都市中心,因此知名度很高。穿过成都最繁华的太古里,来到字库塔前时,那种历史的穿越感非常强烈。这也是这座字库塔独特的魅力之所在。
        在街子古镇的入口处,也有一座字库塔。该字库塔建于清咸丰二年(1852)。塔为六角五级攒尖楼阁式,通高20 米,砖石中空结构。外壁雕刻《白蛇传》片断和山水花卉,为川西地区少有的精美字库塔。
        这些字库塔,几经辉煌几经沧桑,依然高耸矗立,有的更矗立成了当地的地标性建筑,促进着当地的旅游发展。
 
 四川字库塔最多数盐亭与德昌
 
        四川留存字库塔较多的有两个地方:绵阳市盐亭县和凉山彝族自治州德昌县。
        盐亭县的字库塔数量之多为全国罕见,仅图文记载的字库塔就达29 座,至今依然有21 座屹立在荒野田畴。位于榉溪乡华严村寇家坝的榉溪笔塔名气最大。笔塔又名文峰宝塔、花字库,建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笔塔石基砖身,六角形制,共五层,高11 米。笔塔题有“文库”“敬重斯文”等字样,并有“火候文章光万丈,风流人物炳千秋”等对联。塔体彩绘精雕,图文并茂,故又称花字库。
 

位于成都繁华市区太古里的字库塔,古今对比,穿越感相当强烈(肖蓉 摄)

 
       另外一座天台村字库塔,位于金孔镇天台村,也是当地有名的字库塔。天台村字库塔坐东向西,修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建筑面积6 平方米,高6 米,为楼阁式四柱字库。塔身四层,每层四面,由下而上,渐次内收。塔顶呈四方形,不是一般字库的尖顶状。该字库塔整体造型大气,线条轮廓硬朗。
       盐亭人不仅修建了许多字库塔表达敬惜字纸的热情,还在麻秧乡建造了一座牌坊——惜墨如金坊,这也是中国迄今发现的唯一字库牌坊。惜墨如金坊位于麻秧乡檬子村敬老院门口,高6.2 米、宽7.4 米,四柱三开间,左右次间各有一字库,坊身开龛,供奉仓颉、孔子、关羽造像,正面和背面正中分别刻有“惜墨如金”“学海文宗”四个大字。奇怪的是,牌坊正楼之上还耸立着一座六角楼阁式塔,这种坊上有塔的造型,极为少见。
 

盐亭县的字库塔数量之多全国罕见。图为该县莲池寺字库塔(邓崇刚 摄)

 
        德昌地处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德昌气候条件优越、土地肥沃,元、明、清三代迁入移民甚众。他们在迁入德昌的同时,也带来了文化的繁荣和多样化。为了鼓励乡间学子,德昌读书重教之风尤盛。德昌在清代中后期修建了仓圣宫、魁星阁,以及字库塔群。
        德昌县如今还有六座字库塔,分别是麻栗字库塔(1852)、仓圣宫字库塔(1836)、小高字库塔(1862)、六所字库塔(1829)、鱼洞寺字库塔(1885)、茨达字库塔(1870)。这些塔形字库均为砖石砌成的仿楼阁六角攒尖式建筑,多为三重檐,而茨达字库塔则为五重檐。茨达字库塔,也是德昌最有气势的字库塔,建造于同治九年(1870),位于茨达乡新胜村。该塔坐北向南,仿楼阁五重檐,六角攒尖式,通高21.8 米,砖石结构。塔身上有烧陶人物浮雕,还有“龙吟虎啸”“唯有读书高”等字样。

        随着时代的变迁,字库塔早已没了昔日的鼎盛,我们也再难见到那烟火袅袅的场景,字库塔更多是作为一件精美绝伦的建筑艺术而存在。然而,字库塔作为中国人敬惜字纸信仰的历史见证者,蕴藏着当地浓厚丰富的人文地理信息,依然有着不可低估的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