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文明的世界回响,中法携手的生态科研 | 《万物同舟》推介会暨版权输出文化交流活动在蓉举行
2025-10-18

10月17日,由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办,四川教育出版社承办的“见证与共鸣:中国生态文明的世界回响——《万物同舟:一位法国生态学家的30年中国科研行纪》推介会暨版权输出文化交流活动”在成都天府书展现场举行。

 

本书作者、法国著名生态学家帕特里克·季洛杜(Patrick Giraudoux),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邬书林,中国出版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郭义强,中国编辑学会会长郝振省,中国出版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利明,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孟华,新华社四川分社、中国日报四川记者站、乐山市政协、成都理工大学相关负责人,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执行董事、总经理李强,法国驻成都总领事馆科教文卫专员李森明(Samuel-Liegeois),法国生态学者Frédéric Gimbert、Eve Afonso、Hugo Sentenac、法国国家外科学院外籍院士,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部共建中亚高发病成因与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温浩,TNC首席科学家、中国灵长类专家组组长、中国兽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动物生态学会理事龙勇诚,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研究员、自然保护区与生物多样性学科首席专家李迪强等专家学者及相关部门领导及出版机构负责人出席活动,以该书为纽带,共话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深化中法科学文化交流互鉴。

 

一部纪实佳作

《万物同舟》并非单纯的科研记录,而是一部充满温度与细节的非虚构作品。书中以季洛杜的第一视角,记录了中法科研团队在野外考察中珍贵的记忆与历程,用大量一手数据与真实案例,展现了生态科研工作者跨越数十年、行走千万里的履迹,记录了日常的、生动的生态学材料,也展现了这些年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程和成就。

 

季洛杜是法国兽医科学院终身院士,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玛丽-路易·巴斯德大学最高级别教授、生态学、景观生态学、保护生物学与疾病生态学领域权威专家,他自1994年起,便扎根中国西部山区,开展长达30年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生态修复与气候变化应对研究。

 

来到四川多年,季洛杜早就把这里当作科研生涯的“第二故乡”。推介会上,被大家亲切称为“老巴”“巴教授”的他向现场观众讲述《万物同舟》背后的故事,分享了在中国从事生态科研过程中的难忘故事。他说:“中国给了我很大的惊喜”,在这里,他的研究课题在变化,但是不变的是“认识了越来越多的人,结交了越来越多的朋友,分布在宁夏。分布在甘肃、青海、新疆、四川。还有云南。”希望未来能继续在中国开展研究工作。

 

本书译者、中法野生动物管理与生态系统健康国际联合实验室负责人李丽从学生和同事的角度,讲述了她与“巴教授”共同跋涉西部山水间的往事。她说,季洛杜教授始终坚持以实地证据为基础,尊重数据,严谨求证,几十年如一日地投身于田野工作,这让她深刻认识到,科学必须扎根于现实,直面人与自然关系中所产生的具体而复杂的问题。《万物同舟》一书展现了人类、动物与环境不可分割,记录了科学成果与合作历程,承载着科学家对生态健康领域持之以恒的信念与承诺,也见证了中法两国长期科学合作所蕴含的深远价值。

 

一场多维对话

活动邀请作者团队成员、中国版协领导、法国领事馆专员、专家学者、出版单位、媒体单位、科研院校等代表共同上台推介《万物同舟》一书。

 

邬书林在致辞中指出,《万物同舟》既是一座连接中法两国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的桥梁,也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与世界在生态治理领域的共同追求,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第三方视角的宝贵参考,也成为中法科学文化交流的重要实证之一。本书也为中国科技出版事业高质量发展展现了一条“以跨文化科研实践为核心”的可行性路径。科技出版事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中国实践,既要做好学术成果的记录者,更要做好文明对话的推动者,让更多优秀的中国科技成果、文化理念通过出版载体走向世界。

 

郭义强在致辞中指出,《万物同舟》通过科学道理讲生态故事,是一次成功的实践,也是一个新的起点。希望出版单位能以此为契机,继续聚焦“中国实践、未来关切”,推出更多优秀作品,做好出版发行与版权输出工作,行业内外加强协作,共同推动中国出版事业高质量发展,让更多优秀的中国故事、中国理念通过出版载体走向世界。

 

孟华在致辞中指出,《万物同舟》也是四川出版立足巴蜀特色、服务国家战略的生动实践,体现了四川出版的责任与担当,以生态科研为重要内容,将四川实践与国家战略和国际视野紧密结合。未来,四川将进一步推动科技出版与科学研究的融合发展,鼓励出版单位深挖本土资源、拓宽国际视野,推出更多像《万物同舟》这样的优秀作品,让四川的生态故事、科教故事、发展故事通过出版载体得以呈现,更好地传播科技知识、服务产业发展,期待通过天府书展这个国际化平台,让更多中国故事、四川故事走向世界。

 

李森明在致辞中指出,《万物同舟》诠释了基于尊重与信任的真挚合作,它提醒我们,当下面临的生物多样性、污染与气候等重大议题,早在三十年前就已成为我们交流的核心。科学既是认知工具,更是沟通文化的桥梁。愿这部著作激励新一代接过使命火炬。让我们继续携手,编织信任与创新的纽带,共同迈向更可持续、共享发展的辽阔前景。

 

温浩在致辞中回忆了与季洛杜教授在学术研究上结缘的往事,从1995年至中国包虫病高发区域,开启中欧包虫病生态流行病学合作,到他所在的省部共建中亚高发病成因与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季洛杜教授领导的生态流行病学PI团队,和谐相处,互通有无,见证了季洛杜为中国西部培养了一批博士、博士后、生态流行病学者和科学家,以及临床医师科学家。

 

一份世界回响

《万物同舟》中文版由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以科学为语言,以合作为纽带,记录了生态治理的真实进程,体现了科学共同体跨越文化与地域的理解与共识,是一部以跨文化视角讲述生态故事的纪实之作,为世界认识中国的生态研究与合作提供了生动而可信的参考。全书收录数百张作者及其团队在西部山区拍摄的生态照片,其中包括大熊猫、雪豹、滇金丝猴等珍贵影像。

 

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编辑、四川教育出版社社长雷华就该书英语、德语版权输出与美国学术出版社、德国赫茨普隆出版社版权代表方,北京慧澜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旭签约,英文版、德文版将在英国、德国等国家发行,让中法生态科研成果惠及更多地区,让中国生态文明故事传播到更多国家。

 

出版方四川教育出版社相关负责人表示,季洛杜30年的中国科研故事,是中法文化“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新故事。《万物同舟》不仅记录了生态科研的艰辛过程,也记录了两国科学家的友谊,这种跨越国界的协作,正是应对全球生态挑战的关键。

《万物同舟》也让更多人看到,中国不仅在经济发展上创造了奇迹,在生态文明建设上也走出了一条可行之路。未来,中法科学文化交流、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将为更多国家提供借鉴,为深化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注入新的智慧与力量。

 

 

 

编辑/黄方力

审核/鲁琴

终审/陈佳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