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藏凝文脉 新刊流墨香 ——《李一氓旧藏词集丛刊》第三编新书发布会在天府书展隆重举行
2025-10-18

20251017日上午1030,由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办,四川巴蜀书社有限公司与四川省图书馆(四川省古籍保护中心)承办的“旧藏凝文脉 新刊流墨香——《李一氓旧藏词集丛刊》第三编新书发布会”在天府书展主会场成功举办。来自出版界、文化界、学术界的多位领导、专家学者及媒体代表齐聚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共同见证这一传承文脉、致敬经典的文化盛事。

 

发布会由中国出版协会副理事长郭义强、中国出版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利明、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党委书记顾青、中国出版发行协会古籍发行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林建、四川新华出版发行集团纪委书记王瑜等嘉宾共同揭幕。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编辑雷华四川省图书馆馆长王龙、四川省社科院杰出研究员谭继和、西南民族大学教授祁和晖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党委书记顾青等先后致辞,从文献价值、出版意义与文化使命不同角度《李一氓旧藏词集丛刊》第三编的出版给予了高度认可

 

李一氓先生是我国著名的革命家、学者与藏书家,其旧藏词集被誉为“近代体系最完备、版本最珍稀的词学文献宝库”。全书共1114种、2313册,以清词为主,涵盖明词300余种,不仅数量庞大,更以版本精良、系统完整著称。其中清词别集达600余家,几乎囊括清代所有重要词人,稿抄本、孤本、珍稀刻本占比近半,具有极高的文献与艺术价值。

 

《李一氓旧藏词集丛刊》作为20212035年国家古籍工作规划重点出版项目”,自启动以来便受到学界与出版界的高度关注。此次发布的第三编(第五、六、七辑)共收录429位清代词家的441种词集,其中孤本7种、稿抄本47种、清刻本342种,近半为珍稀版本。如包世臣《手书词》、谭祖任《聊园词》等稿本,以及王庭《秋闲词》、董俞《玉凫词稿》等清初刻本加补抄本,均为难得一见的文献瑰宝。

 

在此次《丛刊》的新书发布会上,到场的领导、嘉宾和受邀的专家、学者都对它给予了极高的评价,高度肯定了它的出版价值。

 

一、出版匠心,从“馆藏珍本”到“传世丛刊”

《丛刊》的整理出版,不仅是古籍保护的重要实践,更是出版机构与收藏单位协同合作的典范。四川省图书馆作为这批词集的收藏地与整理单位,与巴蜀书社通力合作,以原色扫描、原大印刷的方式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古籍原貌,并为每一种词集撰写详实提要,著录版本、钤印、序跋、尺寸等信息,极大便利了学界研究。

 

新华文轩副总编辑雷华在致辞中表示,新华文轩作为国内唯一A+H”双上市出版传媒企业,始终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积极响应省委“推动四川出版高质量发展、努力争创全国一流”的工作要求。《丛刊》的出版,正是公司践行文化使命、推动古籍活化利用的生动体现。他特别感谢四川省图书馆的鼎力支持,并强调将继续推进后续各辑的整理出版工作,推出更多兼具学术价值与文化影响力的精品力作。

 

二、学者视角,解读文献背后的文化精神

发布会上,专家学者从不同维度阐释了《丛刊》的学术意义。四川省社科院杰出研究员谭继和先生则从李一氓的题跋与批注入手,指出这些墨迹不仅是学术资料,更是“一部活的词学史”,展现了李一氓作为学者与藏书家的独特眼光。

祁和晖教授从巴蜀文脉的角度,指出李一氓藏词中蕴含的地域文化与民族精神,认为《丛刊》的出版是对“文宗在蜀”传统的当代延续。

 

四川省图书馆馆长王龙不仅分享了从“馆藏”到“出版”的转化过程,而且他强调沉睡数十年的古籍起来走出库房,化身千百成为滋养当代学术研究和文化创新的活头源水,这是当代图书馆人的责任”。最后,商务印书馆党委书记、执行董事顾青先生更是对李一氓先生敬佩不已,他深情地说:“李一氓先生把握了中国古籍出版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通过出版来联络收藏,联络编纂,这是极具眼光的创举!”顾书记还从出版发行的角度,高度肯定了《丛刊》在古籍整理与传播方面的示范意义,呼吁更多的古籍出版机构积极努力参与古籍保护与推广工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文化使命,让古籍走出深闺、服务时代

《李一氓旧藏词集丛刊》的面世,是对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精神贯彻落实,四川省委、省政府关于文化强省建设的部署工作的具体体现不仅是一项意义显著的出版工程,更是一项利在千秋的文化工程。

 

本次新书发布会的成功举办,不仅向社会展示了巴蜀书社的重大出版成果,也使得珍贵的古籍从“藏之于馆”走向“传之于世”,从“学者之专”拓展为“公众之享”,实现了旧藏凝文脉新刊流墨香”,更为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脉贡献了实实在在的力量。

 

结语

“旧藏凝文脉,新刊流墨香。”《李一氓旧藏词集丛刊》第三编的发布,不仅是对李一氓先生文化守护精神的致敬,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的当代印证。《李一氓旧藏词集丛刊》后续项目已在规划中,巴蜀书社将陆续推出;我们相信些古籍项目的出版,必将为词学研究、古籍保护与文化传承注入更加深厚的动力。

 

编辑/黄方力

审核/鲁琴

终审/陈佳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