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2025“一带一路”出版合作研讨会在成都召开。来自海内外近70位出版发行领域协会领导、专家学者、一线编辑、版贸人员围绕“出版业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发展与挑战”展开研讨,旨在深入践行“一带一路”倡议,推进出版互鉴合作交流,讲好共建“一带一路”出版故事。
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邬书林在主旨发言中指出,百年变局之下,文明间的交流与互鉴已成为维系和平与发展的基石。出版作为知识与文化的重要载体,可跨越山海、联结人心,站在“十五五”的新起点,愿全球同仁并肩携手,汇聚智慧,深化合作,共同谱写文明互鉴的崭新篇章,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持久的出版力量。
中国外文局副局长谢刚在主旨报告中介绍了中国外文局所属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公司依托渠道建设、中国期刊本土化出版、国际数字平台协同建设和文化交流活动创新的经验办法,该公司将持续助力中国主题出版物在“一带一路”国家的出版发行提质增效。
中国出版协会副理事长李朋义表示,“中外经典著作互译计划”形成了覆盖哲学、社会科学、文学等领域的经典著作互译体系,最近又扩展到了智利等拉美国家,正以一个蓬蓬勃勃发展的势头配合“一带一路”伟大倡议的发展进程。做好“经典互译”,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是我们这一代出版人必须肩负的历史使命。
山东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文强从精品内容生产、渠道平台运营和机制保障方面分享了“一带一路”出版合作的“山东办法”。其中,2024年实施的“育名编、聚名家、出名作、创名社”“四名工程”,进一步完善了激励体系,引导山东出版集团“走出去”精品项目持续涌现。
海南出版发行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吴斌介绍了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背景下“一带一路”出版合作的探索路径。倡议业界广大同仁以自贸港封关运作的重大历史机遇为契机,积极拓展合作新领域新模式,共享海南自贸港发展新机遇,共谋“一带一路”出版合作新篇章。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永强介绍了“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人大出版社国际出版的独特实践路径与未来坚持展望。他表示,人大出版社以学术为桥、以本土为根、以创新为翼,构建了覆盖60余国、惠及千万读者的国际出版网络,未来将继续以高端学术传播中国理念,以本土化深耕连接民心,以数智化转型引领行业,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文化力量。
施普林格·自然大中华区总裁安诺杰通过数据分享,为大家介绍了中国在国际科研合作中特别是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合作情况。他表示,“一带一路”国家间的科研合作对于推动世界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深化合作有效提升了中国及其合作国家的科研影响力。在中国的支持下,“一带一路”国家的全球科研影响力显著提升。未来,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将一如既往地践行使命,持续助力中国与全球的研究人员、科研机构与企业开展更高效的合作,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
云南大学南亚系主任、尼泊尔研究中心主任王宗介绍了中国与尼泊尔文明互鉴的历史底蕴和当代经验。他通过讲述中尼两国千年文脉的交融和考古发现的重要史料,详细论证了中尼出版合作的重要意义,表示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中尼经典著作互译项目图书让两国读者在历史传承、文化精髓、自然风貌的相互借鉴中深化理解、增进友谊。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艾森·杜思特穆罕默迪分享了他学习中医与中华文化、翻译典籍的亲身经历。从一名计算机工程专业的学士到中医与中国语言文化的学习者,再到中伊文化交流领域专家,他通过研读两国文化、历史、政治领域文献发现了两大文明之间的思想共通之处。他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讲话中引经据典、借古喻今,彰显的正是中华传统智慧在当代的继承与发扬,这种古今贯通的思想魅力通过翻译也让海外读者感受到当代中国话语的深厚底蕴。借此机会,他呼吁海内外文化工作者增进彼此理解,同心协力应对共同的挑战,持续推动文明互鉴。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出版协会、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有限公司指导,四川新华出版发行集团有限公司主办,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承办。
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李强主持会议。
编辑/陈学军
审核/李春林
终审/陈佳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