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新作《极限聊斋》在天府书展首发
2025-10-19
三十年酝酿,九旬文学大师重释古典文学的生命温度
 
10月17日,九十一岁高龄的著名作家、原文化部部长王蒙先生携新作《极限聊斋:王蒙神侃〈聊斋〉》亮相2025年天府书展,与各界学者、作家展开了一场关于古典文学现代价值的深度对话。
 
 
经典新解:九旬大师的“极限”诠释

《极限聊斋》这部作品,王蒙酝酿了三十年,他选取《考城隍》《叶生》《聂小倩》《王六郎》《娇娜》等五十四篇《聊斋志异》中的经典故事,以其九十载的人生阅历和深厚的文学功力,进行了深入解读。

在新书发布会上,王蒙分享了书名“极限”的由来。在他看来,《聊斋志异》是一部独一无二的作品,没有任何其他作品能与之相比。“它的想象力达到极限,创造性达到极限,文学逻辑达到极限,对人性的深刻书写和对爱恨情仇的描摹都达到了极限。”
 
 
正如体育生活中有惊人的极限运动,我们的文学作品中,也有《聊斋志异》式的极限小说,它给我们提出了多多益善的课题、命题、论题、思考题。王蒙称《聊斋》为他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课题,就是文学逻辑:“文学的逻辑与理论思维的逻辑不一样,有的是语言文字本身的逻辑,有的是感情的逻辑,有的是比喻的逻辑,有的像诗歌那样‘前言不搭后语’。但《聊斋》的逻辑又是另一种逻辑,它有情节,却不是侦探小说、推理小说的逻辑,它怎么写都合理,你怎么读都得接受。这种逻辑在世界文学中都极为罕见,代表了文学想象力的极致。”

分享中,王蒙即兴以一段相声贯口完成词语接龙,妙语连珠,引得满堂喝彩。
 
文化传承:古典情义的当代价值

原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会长陈  晋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解读《极限聊斋》:“像《聊斋》这样的作品,其生命力能够在今天如此活跃,与中国的文化传统有关。我们中国人从创世纪的文化、神话传说,就习惯于把神人化、把人神化,比如王蒙老师在《极限聊斋》前言中举的例子,包括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刑天舞干戚。《聊斋》打通了人的经验和神鬼的世界,王蒙老师则打通了古今,让读者与文学经典进行一次跨越三百年的心灵对话。”
 
 
王蒙还特别关注《聊斋》中展现的情义和小人物的命运。在最令他感动的《叶生》篇中,他深刻剖析了命途多舛的悲剧人物叶生。

主持人李潘现场为大家深情朗诵了其中的一段:“这是一种对命运的不解不甘不服不停之控诉之大悲,同时歌颂着悲剧人物逆境中的知音知友恩师最伟大坚定的友谊恩典,更使得悲者更悲,感恩更感,刻骨铭心,百死不忘。”观众深受感染,掌声连连。
 
王式“神侃”:突破文体的局限,传统经典的现代转化

关于书名中的“神侃”之意,王蒙坦言,研究《聊斋》的专家众多,他的意图不在对《聊斋》文字的解释和版本的考订,而是“借《聊斋》的阔大内容,谈天说地,论人议事,品鉴人生,研讨文艺,弘扬传统,努力追求有所创造,有所转化,有所创新,有点新意”,无论是书中的白话重述还是点评,都带有小说人身份与特点,如北方口语、语言个性化小说化等;同时边述边评点边发挥、推敲,追求极致,上纲上线,追求与新时代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对接。
 
 
《人民文学》主编、作家徐则臣高度评价《极限聊斋》:“《聊斋》是一部短篇小说集,王蒙老师这部《极限聊斋》则突破了具体的文体的局限,可以说它是评论,可以说它是随笔集,也可以说它是借《聊斋》来展开自己的回忆录,还可以说是小说家、作家对《聊斋》的技术分析,某些部分甚至有诗的旋律韵味和思考。这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作品。”除了“高寿”“高产”外,徐则臣认为王蒙先生更称得上“高格”“高远”,“高格”体现在图书的思想高度与文化格调,“高远”体现在将中国传统文学的叙事资源做现代化转化的前瞻视野。

与时俱进:进入文学新境界的“文坛常青树”

四川大学教授、学者李怡在台上分享说,王蒙是中国当代作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位,他的文学道路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王蒙自1950年代步入文坛,始终保持着锐利与开放的文学视野,尤其关注世界先锋的文学思潮,如通过《春之声》引入“意识流”手法,影响了一代读者,推动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
 
 
如今91岁高寿的王蒙先生,仍然像年轻人一样充满青春的激情,与时俱进,思想活跃,重新回到中国自身的传统文化来谈《聊斋》。李怡盛赞:“王蒙先生这个时候来谈《聊斋》,从《聊斋》的极限幻想来讲人生、讲世界,到达了一个新的文学境界。”
《极限聊斋》的出版,展现了九旬文学大师在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方面的探索与突破。王蒙先生在书中不仅重述故事,更以其独特的人生智慧,深入挖掘古典文本中的情感深度和人性温度。

本次新书发布会作为2025年天府书展的重点活动,展现了四川出版在推动文化创新发展方面的积极努力。整场活动气氛热烈,现场读者纷纷表示,这场高水平的对谈让他们对古典文学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永恒情感价值。
 
 

编辑/陈学军

审核/李春林

终审/陈佳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