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青春与文化“撞个满怀” | 四川有多巴适?200余名美国华裔青少年告诉你!
文章出自: 四川画报记者 肖蓉 摄影报道 2025-07-15

       7月15日,由中国驻美国大使馆与四川海外联谊会共同主办的“第二期美国华裔青少年巴蜀文化品悟之旅”在成都闭幕。

 

 

       此次活动历时10天,200余名美国华裔青少年和教师来到四川,先后前往成都、德阳、自贡、乐山、眉山等城市品悟巴蜀文化。通过参观都江堰、武侯祠、乐山大佛等著名历史人文景点,亲身体验中医、川菜、彩灯、武术等传统技艺,华裔青少年对中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通过活动收获了深厚友谊。

 

 

       四川海外联谊会副秘书长杨凡在闭幕仪式上致辞。他表示,这一路,华裔青少年们领略了中华文明的厚重,收获了真挚深厚的友谊,在亲手制作、亲自品尝、亲身体验中感悟独具特色的“锦绣天府·安逸四川”。希望大家能把这次所见所闻分享给自己的朋友和家人,做中美两国友好的新一代使者,为增进两国人民友谊作出更大贡献。

 

 

“遗”见“青”心,领略多彩巴蜀文化

 

       感受地道四川文化的最佳方式,便是做一回四川人。书法的韵味、剪纸的灵巧、糖画的甜蜜、皮影戏的奇幻、川剧脸谱的斑斓,吹糖人的趣味以及新津内画、成都面人、木板水印等技艺的精妙……品悟之旅由趣味的非遗文化体验拉开。

 

 

       在非遗展演舞台上,长嘴壶茶艺表演赢得了华裔青少年的阵阵喝彩。一位身着红黑色功夫服的非遗传承人灵活舞动着一柄沉甸甸的铜茶壶,茶壶的细嘴长达一米左右,无论从哪个方向倾倒,热茶总能一滴不洒地倒入碗中。演出结束后,不少青少年排队上台体验。

 

 

       有的非遗体验具有不小的难度。比如说吹糖人,吹制时需通过均匀送气使糖体缓慢膨胀成形,稍有不慎便可能因气压不稳导致糖膜破裂。“我最喜欢的是吹糖人,很有趣,看它在我手中一步一步变为糖塑作品,感觉太酷了。这让我对中国传统艺术有了更多的了解。”华裔青少年王芷涵说。

 

       作为“中国(西部)陶都”,荣县的制陶历史可追溯至2000年前,陶泥资源更是探明存量超12亿吨。在荣县土陶创意园里,青少年们手捧陶泥、执起毛笔,用色彩与刻痕让土陶焕发独特魅力。

 

 

       手作体验中,青少年们手持毛笔为熊猫陶片上色。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刘安笛握着毛笔,却因颜料流动性强而手忙脚乱。“和我学书法时蘸墨写毛笔字很像,但更灵活!”他笑着说,“颜料渗透进陶片,上色时像在和陶泥‘对话’。”

 

 

       当陶片逐渐被点缀得生动鲜活,少年们在陶片背面刻下自己的名字。这不仅是一次手作,更是一段“专属记忆”——陶片上的熊猫背面的刻痕将“我来过荣县”的故事永远封存。

 

 
       德阳市旌阳区东湖街道高槐村的染云山房里,靛蓝染液在布料上绽放出千变纹样。华裔青少年纷纷高举自己染制的围巾喊道:“我要把这片‘蓝’带家回去!”

 

       在自贡彩灯博物馆中,青少年们踮脚仰望数米高的“灯王”。“在美国我看过灯会,但是规模比较小,原来中国灯文化这么丰富!”来自美国华盛顿州的李小明举着手机拍个不停,镜头里是流光溢彩的灯组,每一张照片都藏着她的兴奋。在老师指导下,青少年们粘接部件、固定骨架、点缀细节,当把最后一片绸布贴上灯架时,李小明突然读懂了中国年味——那抹暖黄光晕里,藏着跨越千年的团圆密码。

 

 

     “在美国我看过灯会,但是规模比较小,原来中国灯文化这么丰富!”来自美国华盛顿州的李小明举着手机拍个不停,镜头里是流光溢彩的灯组,每一张照片都藏着她的兴奋。在老师指导下,青少年们粘接部件、固定骨架、点缀细节,当把最后一片绸布贴上灯架时,李小明突然读懂了中国年味——那抹暖黄光晕里,藏着跨越千年的团圆密码。

       

 

     这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最动人的是少年们发现: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可以捧在掌心跳动的文化心跳。

 
 

全球“圈粉",四川的文化名片

 

 

       都江堰中华大熊猫苑里此起彼伏的"哇"声,揭开了四川顶流偶像的见面会。当圆滚滚的身影从竹影间晃出,少年们的手机瞬间化身追星镜头。“快看!那只熊猫在爬树!”“它翻了个身,太可爱了!”青少年们兴奋地与同伴分享照片中的“主角”。但让少年们惊叹的是讲解员揭秘熊猫保育背后的科技力量——饲养、繁育、疾病防控等领域中,现代科技为生态保护保驾护航。

 

 

       走进三星堆博物馆,青铜立人像、通天神树、青铜面具…… 200余名美国华裔青少年穿行在跨越千年的文物中化身考古侦探:“它的眼睛为什么像望远镜?”“青铜神树是不是通天神树?”随着专家解密三星堆与中原文明的交流史,那些天马行空的猜想渐渐落地成文化认同,让他们对璀璨的古蜀文明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峨眉山大佛禅院的国学馆内,一场别开生面的“武术课”热闹开场。“左手为掌,掌为文,右手为拳,拳为武,文武兼备,参拜祖师!”在峨眉武术传人的带领下,少年们整齐划一地喊出抱拳礼的口诀。

 

 

       峨眉武术与少林、武当并称“中国三大武术流派”,以“动静结合、刚柔并济”著称。老师演示招式时,少年们叫好声此起彼伏,轮到自己练习,他们又化身“小武术家”,体验学习峨眉拳、峨眉刺、峨眉剑的基础招式。

 

 

       “练武不仅能强身健体,也让我感觉和中国文化的连接更加深刻。”14岁的美国华裔青少年程昇从5岁起学习少林武术,早对峨眉武术心生向往。练习时,除大家都学的基本招式外,老师还教给他一个“进阶”招式。“大家都可以尝试学习武术,武术是一件值得终身坚持的事。”程昇说。

 

       今年5月刚晋升跆拳道黑带的16岁美国少女石兴楠频繁与峨眉武术弟子沟通:“峨眉武术根据不同的招式调整身体重心、发力位置,和跆拳道有相通之处。”从招式细节到文化背景,沉浸式学习让她更深刻地理解了武术的“刚柔之道”。

 

 

       体验制作川菜,是做一回四川人的重要环节。中华饮食文化跟随中国人的脚步走向世界每个角落,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当川菜博物馆的灶火燃起,少年们系上围裙化身小厨神,宫保鸡丁在铁锅里翻飞出香辣旋风。

 

 

       当少年们踏入温江中学的校门时,首先迎接他们的是该校学生精心准备的“文化见面礼”。作为活动的重要环节,双方的互动交流与礼物互赠,如同一串串文化密码的传递——美国华裔青少年带来的礼物承载着大洋彼岸的生活印记,而温江中学学生回赠的文创作品,则浸润着川西平原的烟火气息。互动场景中,美国华裔青少年与温江中学的学生围坐一处,共同参与包饺子、编中国结、打太极等活动。包饺子的案板前,温江中学学生手把手教美国华裔青少年揉面、擀皮、调馅,从“皮要中间厚四周薄”的技巧到“饺子边可以捏出花纹”,每一个细节都藏着中国家庭的烟火日常。
 

 

       四川的文化名片,从来不是冷冰冰的符号,而是能摸得到的竹笋、能闻得见的麻辣、能练得会的招式、能聊得透的故事。留在少年们记忆里的,或许会是这样一句话:“原来中国文化的‘顶流’,不只是可爱,更是能让人玩到停不下来的魅力!”

 

漫游巴蜀,探寻沉淀千年的川味韵致

 

 

       四川山河秀丽、文化璀璨,是中国拥有世界遗产和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较多的省份。华裔青少年尽情徜徉在四川优美的风光和厚重的历史文化里,他们走进杜甫草堂踏着杜甫传世佳作《蜀相》中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的深邃韵律,踏上了一段穿越历史长河的旅程,武侯祠的古柏荫下,少年们仰望着诸葛亮塑像,指尖拂过《出师表》石刻的沟壑。

 

 

       波光粼粼的岷江上,渡轮载着200余名美国华裔青少年缓缓前行。当乐山大佛的雄伟身影出现在青少年们的视野中时,游船上骤然炸开声浪——“太雄伟了!”“太震撼了!”“我一定要带家人来乐山看看!”惊叹声此起彼伏,少年们的目光被大佛的慈悲与宏大深深吸引。大佛背靠凌云山西壁,与乐山城区隔江相望,眉眼低垂,似在与每个人对话。
 

 

       三苏祠的古木苍翠间,少年们驻足于“一门三学士”的匾额下。祠堂正殿内,苏洵、苏轼、苏辙三人的彩绘塑像端坐其间,眉眼间似有千年文脉流转。竹林深处传来清越的琵琶声,少年们循声而至,歌舞团的演员们已列队于曲廊下,舞姿时而舒展如“大江东去”的奔涌,时而低回似“浪淘尽”的沉思,少年们望着舞者翻飞的水袖,恍然道:“原来舞蹈里藏着苏东坡的诗!”

 

 

       巴山蜀水的每一寸土地、每一首诗词,都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生动注脚。少年们在与历史的对话中,读懂了“天府之国”的丰饶不仅是自然馈赠,更是先人智慧与精神的积淀;在舞蹈与诗文的碰撞里,看见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创造性转化。

 

川蜀寻迹 ,让自然讲中国故事

 

       在自贡燊海井景区,千米深井中汩汩而出的盐卤,传统冲击式凿井法的精妙让少年们惊叹连连。

 

 

       盐雕手工体验时,来自美国亚利桑那州的郑欣颖忍不住发出轻呼:“盐也可以做手工艺品,真是一件稀奇的事,很有趣!”

 

 

       当他们在乐山市沙湾区为“寻根树”翻土浇水,铁锹翻动泥土的触感,与燊海井盐泥的湿润形成奇妙呼应——原来文化传承就像植树,既需要向下扎根的耐心,也离不开向上生长的勇气。


 

       乐山乌木博览馆里,少年们的手掌轻抚乌木表面,感受岁月沉淀的温润,驻足展柜前,看乌木雕刻的飞禽走兽、亭台楼阁,感受每一处细节的匠心巧思。“原来乌木是这么形成的!”他们围在一根盘龙状乌木前,听讲解员讲述千年古木在特定环境下碳化的神奇过程。

 

 

       寿安镇盆景园里,少年们发现东方美学的终极秘密:铁丝引导枝条勾勒汉字的过程,恰似文化传承的隐喻——既有顺势而为的智慧,又有静待花开的从容。手中的小苗在框架引导下,枝条逐渐勾勒出汉字的笔画。“没想到植物也能像毛笔字一样‘活’起来!”青少年们举着自己的盆景作品拍照道。

 

 

       踏入成都中医药大学博物馆,青少年们瞬间被琳琅满目的中药材吸引。从性温的当归到味辛的川芎,这些原本只存在于长辈口中或书本上的“神奇植物”,此刻以真实的形态展现在眼前。

“以前以为中药只能煎成苦涩的汤剂,没想到还能做成这么好看的手链!”18岁的刘佳钰举着刚完成的合香珠手链,闻着药材清香,与朋友自拍留影,眼中满是惊喜。

 

       巴山蜀水的肌理里,藏着自然与人文交织的密码。少年们以青春之眼重新解读“自然讲中国故事”的深刻实践——所谓文化传承,不过是让古老的智慧在当代的指尖重新“活”起来,让自然的馈赠在人类的创造中持续“说话”。

 

寻根铸魂:在历史长河中打捞文化基因

 

       建川博物馆的抗战文物前,在战火留下的印记中“触摸”中国抗战记忆,感受祖辈的英勇与坚韧。

 

 

       “小时候父母带我看过一些关于抗日战争的电影。今天,我更直观地感受到这场战争的残酷,有很多中国军人英勇牺牲。”15岁的美国华裔青少年李昊阳站在博物馆展厅内,凝视着一件件抗战文物,语气中带着对历史的敬畏。对他而言,父母讲述的电影故事与眼前的实物形成了强烈对比——文物中褪色的军装、锈迹斑斑的武器、泛黄的家书,将战争的硝烟与牺牲具象化,让他真正理解了“祖辈的来时路”。李昊阳说,“了解这段历史意义重大,因为反法西斯是全人类共同的事,我们学习历史,是为了更好地珍视和平。”

 

       走近吴玉章故居,这位被邓小平称为“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历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的文化巨匠,其故居如同一本“立体的历史书”。少年们走进故居,看着吴玉章从勤学少年到学界泰斗的轨迹,感受他“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的教育家精神。

 

 

       铭记是为了守护和平,传承是为了汲取力量。青少年们用脚步丈量先烈的足迹,用镜头记录历史的温度,镜头里不仅有文物的细节,更有同行者们的讨论与共鸣——华裔青少年在交流中不断碰撞出对历史的新理解。

 

       当旅程在宽窄巷子画上句号,少年们的手机相册已存满文化密码:三星堆的神秘纹样、川剧脸谱的浓墨重彩、大熊猫的慵懒萌态……这些瞬间终将汇成文化认同的河流。正如他们在日记里写的:“原来我的‘根’不是地理坐标,而是这些触得到、闻得着、做得来的文化体验。”这场跨越太平洋的对话证明:当Z世代用年轻语态解构古老文明,文化传承便不再是沉重的使命,而是自然而然的青春选择。

 

 

四川画报记者 肖蓉 摄影报道

审核/鲁琴

终审/陈佳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