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之后,陆畅《蜀道易》引发唐宋元明清五朝诗人竞相站队
文章出自: 敬城 2023-02-17
作者:敬城,曹操大数据研究院秘书长、《四川画报》首席规划师、四川大学美丽中国研究所副秘书长、新华文轩出版传媒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研究员。
 
        李白是中国人最喜爱的大诗人之一。在他之前的南北朝、隋末唐初时,写“蜀道难”的诗篇已经不断上场。如梁简文帝萧纲的《蜀道难》组诗,如梁陈之间阴铿的“蜀道难如此,功名讵可要”,如初唐四杰卢照邻的“金碧禹山远,关梁蜀道难”,等等。
 
        当然,论笔墨之雄奇、星光之灿烂,还得是“太白星”李白。他的《蜀道难》自唐玄宗天宝年间问世至今1300多年,引发了无数的吟咏、唱和、竞鸣。尤其是中唐诗人陆畅作《蜀道易》开难易论辩之先河以来,唐宋元明清五朝诗人,包括帝王将相、公侯冢子、文人仕进之辈、引车贩浆之流……甚至许多当代大家都纷纷入场争鸣站队。
 
李白像(轩视界/华小峰)
 
一、唐代陆畅首开第一波“蜀道易”
 
        蜀道难不难呢?这几乎是不必讨论的问题。
 
        蜀道,包括全国各地通往古代蜀地的道路以及蜀地范围内的道路。以成都为原点看:向北,由陕入蜀的,有翻越秦岭到汉中的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有汉中翻越大巴山入蜀的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有由甘肃入蜀的阴平道;向西,有连接西藏通往西域的茶马古道;向南,有云南入蜀的五尺道,及在此基础上绵延到南亚的西南丝绸之路;向东,有自三峡溯江而上的长江水道①。
 
        其间,无论是翻越秦岭、大巴山的川北蜀道,还是西边的茶马古道,东边的三峡水道,或者是通往南亚的丝绸之路……无一不是山高谷深,危岩壁立,猿啼虎啸,崎岖难行。
 
        因为真的难,所以晚唐诗人、前蜀(王建蜀国)宰相韦庄才在《焦崖阁(川北蜀道中的阁道名)》中说:“李白曾歌蜀道难,长闻白日上青天。今朝夜过焦崖阁,始信星河在马前。”作为“官终吏部侍郎兼平章事”的蜀相,韦庄这首诗翻译成白话就是:李太白曾经说过蜀道难,我也常常听说哪怕白天走都难于上青天。现在从这里走夜路,才相信蜀道确实难,满天星河就在我的马蹄之前。
 
 
剑门关(轩视界/杨安文
 
        那么,“蜀道易”又是怎么来的呢?
 
        先说陆畅——大约于唐宪宗元和年间在世的陆畅,相比盛名之下的李白,是后生小辈、后起之秀。李白写《蜀道难》“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陆畅针锋相对写《蜀道易》“蜀道易,易于履平地。”戏说起来,陆畅第一个站出来说蜀道易也是冥冥之中的定数,因为其名与字确有道路畅达之意:陆畅,字达夫,其名也畅顺,其字也达顺。当然,对于这段蜀道难与易的争鸣,《新唐书》认为原因是李白写《蜀道难》以刺严武,陆畅作《蜀道易》以美韦皋。
 
        《新唐书》的这个点评很有意思,点明了诗人创作是带有明显的主观意旨的:李白写《蜀道难》目的是讥刺严武(曾任蜀地父母官“剑南节度使”),陆畅作《蜀道易》是为点赞韦皋(也曾“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总镇川蜀”)。
 
        换言之,蜀道是难还是易,已经不止是关山难不难越的问题,而是关乎写作者本身的个人遭际、家国变迁这两个一小一大的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情境问题。正如刘勰的《文心雕龙》所言:何以明其然?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诸子之徒,心非郁陶,苟驰夸饰,鬻声钓世,此为文而造情也。
 
        简而言之,诗人们喜欢“为情而造文”或“为文而造情”。
 
        也因为此,蜀道这一客体,蜀道难这一客观实际,在诗人——各个不同时代、不同遭际、不同身份的诗人主体的笔下,正随心情、随世情、随人情变得或难或易、忽难忽易。难与易之间,要么以蜀道难比喻行路难、宦海浮沉难、人生难、家国变迁难。要么以易克难,不畏艰难,踏平坎坷又出发,自信人生两百年。
 
        比如诗圣杜甫,他心头、眼下的蜀道就很难。他在《送梓州李使君之任》中说,“火云挥汗日,山驿醒心泉。遇害陈公殒,于今蜀道怜。”不仅难,还难到很可怜的地步。为什么呢?我们可以在他的《黄草》中找到更多答案:“黄草峡西船不归,赤甲山下行人稀。秦中驿使无消息,蜀道兵戈有是非。万里秋风吹锦水,谁家别泪湿罗衣。莫愁剑阁终堪据,闻道松州已被围。”是啊,兵戈之祸、兵燹之乱延宕在本就步步难行的蜀道上,泪湿罗衣,难上加难。
 
        与杜甫笔下的蜀道难不一样,几乎同一时期的岑参的《早上五盘岭(也称七盘岭,位于川北蜀道中梁州利州交界之咽喉处)》就是一幅美景,“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栈道谿雨滑,畬田原草干。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岑参不觉蜀道难,得益于他这一路都有好人情、好心情:比之杜甫,岑参的路平坦了许多。不仅早年进士及第,而且还在安史之乱后的唐代宗时,被朝廷任命为嘉州(四川乐山)刺史,世称“岑嘉州”。
 
        所以,即使是同一时期同一代人、同样的一段艰难蜀道,在不同的哈姆雷特眼里,视觉、味觉、触觉都是截然不同的。
 
二、两宋文士掀起第二波“蜀道易”
 
剑门关元阳石(轩视界/杨安文
 
        到了宋代,“政通人和,百废俱兴”,诗人们考进士的中奖率高,入仕后待遇好、福利好,皇帝不杀文人士大夫,所以两宋文士整体呈现出一副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要致君尧舜上的奋发之姿。虽然偶尔也还讲讲蜀道难,心态、文态却要积极乐观得多。
 
        比如范仲淹《送蔡挺代父之蜀》虽然开头就说“朔风岂不寒,蜀道岂不难”,笔下却是“之子代亲行,万里心自安”的宽慰,于是描绘了一幅“剑阁雪犹明,锦江春未阑”的美景,并且鼓励友人到了成都要好好写诗,多写好诗,“到日必诗战,重登李杜坛”,与李杜争一争辉。又如梅尧臣《送杨浩秘丞入蜀》,既有勉励“志愿且未遂,而趋蜀道难”,也有苦口婆心地要杨秘丞才有所试,志有所干,“行思叱驭者,勿复苦长叹”。再比如欧阳修《送左殿丞入蜀》,也讲“传闻蜀道难,行客若登天”,同时又寄寓满满的关切之意与抚慰之情,来一番“欲识京都远,惟应望日边”——想家的时候也不要悲伤,可以望长安于日下,聊寄相思。
 
        即便是陆游,入蜀时,在剑门道中遇到微雨,有“衣上征尘杂酒痕,细雨骑驴入剑门”的潦倒,有“羁客垂垂老,凭高一怆神”的寂寥;出蜀时,也有“万里崎岖蜀道归,荆州非复壮游时”的自嘲,但这些丝毫都没有影响到他蜀中八年,宦游成都、蜀州、嘉州、荣州等地的快乐。所以才有后来“长记残春入蜀时,悔作东吴万里归”“弃官若遂飘然计,不死扬州死剑南”的终老四川之想。
 
        这一时期,这些偶尔还讲一讲“蜀道难”的宋人已算是凤毛麟角了。如果说陆畅的“蜀道易”是蜀道难易之辩的第一座丰碑,那么宋人在“蜀道易”上就构建起了第二座马鞍形的高峰。
 
        比如声名赫赫的“铁面御史”赵抃,江湖人称赵铁面,他在《乙巳岁渡关》发问李太白:“谁云蜀道上天难,险栈排云彻万山。我愧于时无所补,十年三出剑门关。”在《过青泥岭》一诗中又喊话诗圣杜甫:“老杜休夸蜀道难,我闻天险不同山。青泥岭上看云客,二十年来七往还。”这里面,无论“十年三出剑门关”,还是“二十年来七往还”,频繁往来蜀道的背后,我们可以见到以龙图阁直学士、知成都知府的赵铁面一双铁脚敢于排除万难的文化自信。
 
        又比如北宋经济学家薛田——大家都知道,交子“是世界最早使用的纸币,最早出现于四川地区,发行于1023年的成都”②。而曾担任权三司度支判官、益州路转运使等职的薛田,“为交子的成功使用、顺利发行,作出过贡献”,据《山西通志·薛田传》记载:“薛田请置交子务,以权出入。蜀人便之。”正是这个经世致用的薛田,他在《成都书事百韵》中说“易觉锦城销白日,难歌蜀道上青天”,一难一易两相比较的抑扬,“物象熙熙被一川”的盛景,“敕书频奖竝生莲”的欢喜,让薛田在扶危劝善之间,忙得志得意满。
 
        再如被苏东坡称为“自得之学”的晁说之,比之上面二位他再次旗帜鲜明地提出“蜀道易”——《题杨如晦二画蜀道图》:“山钩树白何年岁,流瀑可听下无地。行人愁绝却无愁,始信宜歌蜀道易。”尤其是“行人愁绝却无愁,始信宜歌蜀道易”一句,“始信”是什么意思?前伏后启:大家都在说,我今才相信。说明“蜀道易”在当时不是几家之言,而是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的。
 
        这个广泛的群众基础里,还包括有大宋宗室、宋太宗八世孙的赵汝回,他在《翠阆行饯宋廷材分教大宁》中开篇即明义:“蜀道不难兮,君无听李白之狂歌。”然后款款展开,娓娓道来,给我们讲清楚为什么不难?——“石栈梯云入翠阆,峡船溯水通银河,栈平峡稳行人多。滟预堆前落锦帆,诸生郊谒冠峨峨。秋堂晨鼓讲义出,亭夫樵竖知丘轲。官冷莫思归去来,且可淡饭闲吟哦。君不见江西峤南贼未灭,仕者蚤夜防弓戈。”
 
        与赵汝回“君无听李白之狂歌”相一致的,是南宋学者、理学家赵蕃的“谪仙纵多才,蜀道无险巇”——任李谪仙有天纵之才华,蜀道而今已无艰难险阻矣。潜台词则是,谪仙人无用文之地也。与其同时期,“少从其祖游宦入蜀”的苏泂也在《猛虎行》中说:“何如千山尽勦绝,眼见蜀道都平夷”。
 
        说到这里,我们重点来看看比较纠结的范成大——范大先生也曾担任过四川的父母官:敷文阁待制、四川制置使。说他很纠结,是因为他慨叹过“兹事未渠央,万里蜀道难”。对于别人讲蜀道易,他认为是“游人贪胜践,姑吟蜀道易”③。直到他走了一趟瞿唐行,两边仔细对比一番:“人间险路此奇绝,客裹惊心吾饱更。剑阁翻成蜀道易,请歌范子瞿唐行”,看来川北蜀道比三峡水道容易得多啊。或许也因为此,他在《清湘驿送祝贺州南归》中就不再纠结:“万里书来蜀道易,四愁诗成湘水深”。
 
        对于范大先生难与易的纠结,南宋中期任参知政事、又授资政殿大学士的楼钥在《送王仲矜倅兴元》中的评说就颇有宰相器宇:“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蜀道易,易于履平地。蜀山天险固自若,视难为易在人尔。”大意是说:有人讲蜀道难于上青天,也有人讲蜀道易于履平地。其实,蜀道天险从来都是曾经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能不能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全在于人——在于我们这些人能不能攻坚克难,做大自然的主人。
 
        与楼相爷的这个器宇何其相似乃尔!豪放派大将辛弃疾《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中明知“蜀道登天”,也要“一杯送、绣衣行客”。与之同时,喻良能《送侍御帅夔府》明知“猿声云背落,山势马头盘”,也要劝“天险须人守,毋辞蜀道难”……可以说,终宋两朝,“蜀道易”的观点、意趣、词说,都是占上风的。
 
三、明清帝王将相传续第三波“蜀道易”
 
剑门关古镇(轩视界/杨安文)
 
        到了元朝,山河寥落,民族矛盾尖锐,“蜀道难”又成了文人士大夫们借以吟咏哀叹身事、时事的第二个高峰。比如宋末元初,以晓音律、善鼓琴供奉宋廷,入狱中探望过文天祥,后来出家作了道士的汪元量,就大叹蜀道难:“蜀道难行高接天,秦关勒马望西川。峨眉崒嵂知何处,剑阁崔巍若箇边。”又如元朝翰林学士卢挚的《双调·蟾宫曲·碧波中范蠡》中“痛杀明皇,蜀道艰辛,唐室荒凉。”再如元曲名家马致远《四块玉·马嵬坡》中“不因这玉环,引起那禄山,怎知蜀道难!”还如画家王冕的《饭牛图》:“三峡之险彼自险,蜀道之难彼自难。富贵无所惑,贫贱得自安。但愿岁年丰,草满牛可餐。青山绿水足行乐,吟风啸月无机关,不问世上骑马官。”这些诗文词曲中的“蜀道难”,要么感时伤世、要么借古喻今、要么任其自险自难我都不相问之……留给我们的,是一个不知其可、莫可是从的时代之难的巨大阴影。
 
        倒是身为统治阶级知识分子的耶律铸雄心万丈。耶律铸,耶律楚材的儿子。这父子二人成就双高:耶律楚材先后辅弼成吉思汗父子三十余年,长期担任中书令,死后追封广宁王,并获得封建王朝最高谥号“文正”。耶律铸则随蒙哥伐过蜀,后来站队元世祖忽必烈,又担任过大元朝的中书省左丞相。所以他笔下的《蜀道有难易》就显得气势汹汹、杀气腾腾:“有言蜀道难,有说蜀道易。难于上青天,易于践平地。说易有所媚,说难有所激。君曾不见与前修,折衷谁秉江山笔。……上青天,践平地,始可与之言其道难与易。行路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之难,若比行路是平地。出处虽然全在人,世路不能无险易。畏途岂可比青天,誓铲漫天作平地。”
 
        与耶律铸这种“畏途岂可比青天,誓铲漫天作平地”的胜利者姿态与铲平者逻辑相一致,明清时,“蜀道易”迎来第三个高峰。
 
        比如明初大臣、建文帝师方孝孺的长诗《蜀道易》就极言蜀道之易:“美矣哉,西蜀之道,何今易而昔难”。“易”到什么程度呢?“大圣建皇极,王道坦坦如弦直”“胡为乎今人操舟抺马夕往而朝还”“蜀道之易谅在此,咄尔四方来者不惮山高江水深”……这还不算,方孝孺还在《蜀道易》诗前自序:“臣才虽不敢望白,而所遇之时,白不敢望臣也。”显然,这是方在强调自己所处的当时之世强于李白所处的大唐盛世的。颂圣之情、赞时之意,淋漓于字里行间。
 
        这不是孤例,明宪宗朝状元公、书法家吴宽在其《送王合州》中说:“巫峡流泉晓,峨嵋片月秋。缘知蜀道易,随处有诗留。”明孝宗朝文渊阁大学士丘浚(亦作丘濬)也在其《行路难》中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蜀道易,易于履平地。行路难,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间。”④明朝第七任秦王朱诚泳则在《杂诗十首》中说:“长江险可逾,蜀道难可陟。”这句诗也好译:长江再险,也可越过;蜀道再难,也可陟过。
 
        到了清代,“蜀道易”仍然唱主角。比如,清初渔洋山人王士祯的《蜀道集》便多是美画卷:“十月云阳县,千崖石气青”“扁舟天上落,回首望滩高”“千峰围邸阁,一线望中原”……而在乾隆年间出任过阆中知县的陈奉兹,其《夔州府》诗中则直抒胸臆:“无心计象马,且喜蜀道易”。同是乾隆年间的刘天谊,在其《送王茂甫之官四川》诗中亦曰:“锦江资善政,剑阁待鸿题。月落随人影,云生趁马蹄。清时蜀道易,安稳步天梯。”
 
        对于蜀道之难易,作为帝王的乾隆皇帝也有一番拂开浮云遮望眼评论:“埙篪兰茝自人伦,衅梗交尤叹葛巾。蜀道易难若反掌,达夫太白总痴人。”在一代雄主的视野里,拉开了蜀道难易之辩的李太白与陆达夫二人,既令自己痴迷其中,也让无数后来人痴迷其中,我(乾隆皇帝)视之易若反掌耳。
 
结语:
 
        立足唐宋元明清三波“蜀道易”观之,有两个特点:一是心态之易胜于路态之易,二是粉饰之易强于治平之易。虽然经过各朝修缮代接代的不懈努力,蜀道之难度的确在逐渐降低,但如履平地、坦如弦直、稳步天梯、易若反掌等“造文造情”之辞,还是丹青失实、华而不实、言过其实。
 
        当历史的时针走到今天,伴随着各种高速、高铁、高飞神鹰的到来,各种天路、穿山铁路、云雾间高速公路,以及江港、陆港、航港的到来,各种蜀道通、蜀道畅、蜀道快才真正走到了我们的眼前与足边⑤。一代一代的诗祖词宗,和他们那些华丽丽的“蜀道易”的辞藻与文心雕龙的词汇只有用到今天,才是文实相符,言由心生,一揽四通八达与川流不息而得实用之也。
 
注释:
 
[1]王少卿.蜀道干线及其核心区域和交通枢纽.方志四川.2018-04-08.
 
[2]古币知识.世界最早使用的纸币交子.中国货币金融历史博物馆.2014-05-30.
 
[3]高桥良行 李寅生.论李白《蜀道难》的演变过程——兼论《蜀道易》系列诗的政治意义.万方数据.2003年1期.
 
[4]丘浚.行路难.文学网.2022-11-11.
 
[5]董雅洁.“蜀道难”变“蜀道通”迈向“蜀道畅”,这家企业在发力.交通发布.2021-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