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文化之源
文章出自: 《四川画报》2014年 南充专辑
标签: 南充 三国文化
南充,是《三国志》的故乡,三国文化之源。西山万卷楼是陈寿读书和治学的地方。陈寿因《三国志》而成名,万卷楼亦因陈寿而“万古留芳”,一本书,一个人,一座楼,在风景秀美、林木葱郁的西山上,成为南充不朽的文化地标。
 
 
 陈寿与《三国志》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字承祚,蜀汉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人,生于蜀汉(233 年),卒于西晋(297 年)。陈寿从小好学,曾拜蜀中大儒、著名史学家、西充人谯周为师,研读《尚书》《春秋》《史记》《汉书》等经史著作,这为他后来撰写《三国志》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陈寿历仕蜀汉、曹魏、西晋三朝,但一生仕途坎坷,官位不显。公元280 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其后,陈寿历经十余载,撰成千古流传的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全书共六十五卷,包括《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记载了自魏文帝黄初元年(220 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 年)六十年间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将同一时期并存的三国各自修史,然后合为一书,既显示了史家的巧妙,也使《三国志》成为二十四史中别具一格的史书。
 

陈寿铜像

 
 
万卷楼
  万卷楼位于南充西山风景区,是陈寿读书和治学的地方。据古书记载,万卷楼始建于三国蜀汉建兴年间(222 - 237 年),为三重檐式木石结构楼阁,至唐代又在楼前建甘露寺,形成建筑群。四周古木葱郁、翠竹蔽天、甘泉流淙,构成一幅优美动人的山水画卷。上世纪60 年代,万卷楼遭到毁坏。
  1990 年,南充市重建了万卷楼。它由陈寿读书楼、陈寿纪念馆、藏书楼组成,倚山而立,气势恢宏。耸立在万卷楼庭院中央的陈寿青铜塑像形态逼真,手抱竹筒,神韵飞扬。纪念堂中陈列的各种版本《三国志》以及大量的文字、图画、实物等资料,详细地介绍了陈寿的坎坷经历、著各种版本的《三国志》史实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景区内的浮雕、壁画以三国的历史和故事为背景,栩栩如生,引领游客畅游在三国的金戈铁马之中。
  万卷楼所在的西山风景区面积8 平方公里,由舞凤山、人头山、官宝山、栖乐山、火凤山、马鞍山、插旗山等山体构成,宛如一道绿色屏障,环抱市区西面。西河从山脚缓缓流过,形成山水相接、林木葱郁的良好自然景观,素有“西山秀色”之美誉。西山风景区集自然生态、三国文化、川北风情于一体,是锦绣南充风物揽胜的宝地、休闲健身的乐园和“三国文化探源游”的目的地。
 

南充万卷楼

 
 
 阆中汉桓侯祠
  说到三国历史,在南充还有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这就是猛将张飞。刘备平定益州后,派张飞为巴西( 今阆中)太守,领军驻守阆中达七年之久,保境安民,大败入侵的魏将张郃,为巩固蜀汉政权、保护一方平安立下了汗马功劳。
  蜀汉章武元年(221 年),刘备举兵伐吴,张飞“率兵万人自阆中会江州”。出发前,部将范彊、张达趁张飞酒醉将他杀死,取其首级,连夜逃往东吴请功。途经云阳闻吴蜀议和,范、张二人进退两难,将张飞头颅抛入江中逃遁。刘备闻讯,哀痛不已,下令把张飞的身躯就地安葬在阆中城,追谥张飞为桓侯,墓前建桓侯祠。张飞头颅后被渔翁捞获,埋在云阳江边,故民间有“身在阆中,头在云阳”之说。
  历经多次战火和修缮,现在的桓侯祠为明清时重建的一组四合院式古建筑群,由山门、敌万楼、左右牌坊、东西厢房、大殿、后殿、墓亭、墓冢组成,为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明代所建的敌万楼,楼高10 余米,重檐歇山式屋顶,翘角连云,气势不凡。檐下匾额上楷书“万夫莫敌”、“虎臣良牧”等,正映照了《三国志》中对张飞“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的评价。
 

桓侯祠内景

 
 
三国古战场瓦口关 
  三国古战场瓦口关,又名“瓦口隘”,在今阆中城东北双山垭。东汉献帝建安二十年(215 年),魏将张郃自汉中入侵,张飞率精兵万人,大破张郃于瓦口(流江河至渠江入口处),巴郡遂安。《三国演义》第七十回对此作
了生动描述,名为“猛张飞智取瓦口隘”。瓦口关附近的棋盘山,相传是张飞下棋之处。关下有个营盘湾,据说是张飞饮酒装醉、大骂守关魏将张郃、诱其出战之地。
  沿阆中去汉中古官道前行,可见石梯、石板路上有许多马蹄形的小坑印,据当地老农说,那是张飞的战马踩成。至双山垭,但见山峰重叠,沟壑纵横,断崖绝壁。山上原有一道顺山势起伏而成的石砌城墙,高约2 米,宽约10 米,长约1000 米。城墙中段,有拱形石门,上刻“瓦口隘”大字,并有清代咸丰年间培修隘墙的碑记。十几年前,由于兴修水利工程,城墙和石拱门均被拆除,现仅能见隘墙痕迹和砌墙的石灰印痕。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滔滔嘉陵江水见证了多少沧桑变幻,三国风云金戈铁马,万卷楼上抚今追昔,南充这座城市在三国文化的浸润中,显出古朴和厚重的文化韵味。
 
阅读完整内容,请订阅《四川画报》南充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