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里柔韧的纱
文章出自: 《四川画报》2014年 南充专辑
滔滔嘉陵江水不仅塑造出南充秀美旖旎的山形地貌,也孕育了千年的丝绸文化。因地处四川盆地东北、嘉陵江中游,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南充在3000 多年前就有了栽桑养蚕的历史,素有“巴蜀人文胜地,秦汉丝锦名邦”的美称。丝绸为这个城市赢来了无数的声名和赞誉,这个城市也处处留下了丝绸文化的印记。
 
 
 跨越3000 年的柔韧之纱
 
  蚕桑丝织业在南充已有3000 多年的历史。
  据《华阳国志》记载,周初,今南充、西充、南部、阆中等地所产蚕丝织物已经成为周王朝贡品。
  秦汉时期,各县令皆劝课农桑,丝绸业一跃成为南充社会经济的一大支柱。 “巴蜀人文胜地,秦汉丝锦名邦”之誉,真实地反映了这一时期南充的社会现状。
  唐宋650 年间,南充更是“天上取样人间织,满城皆闻机杼声”,有绸、绫、锦、绢、丝等10 多种产品被定为朝廷常贡。果州花红绫由长安输往日本,名扬中外。
  清入主中原后,官府也注重丝绸发展。“田中清水盈盈,陌上新桑扶疏;农夫挥鞭叱牛,村姑攀枝采桑。”在南充这块广袤的土地上,到处呈现出一派栽桑养蚕的繁忙景象。
 

栽桑养蚕在南充已有3000 多年的历史

 
  1912 年,西充县占山乡人傅骏山投资白银万两,在南充都京坝开办兴隆丝厂,后改名为六合丝厂。1915 年,南充吉庆丝厂生产的醒狮牌扬返丝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膺头奖。用这种扬返丝织成的华贵衣料和舞袜,曾轰动巴黎,畅销欧美。时隔10 年,六合丝厂的金鹿鹤牌生丝荣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又一次将南充丝绸推向了世界丝绸业的巅峰。
  1931 年,日本生丝打入国际市场,在上海廉价抛售,致使国内生丝大量积压,损失惨重。六合、同德两厂为渡过难关,合并为同六丝厂,联手抗日。同六丝厂时为世界最大缫丝厂,拥有千余台缫丝机、1600 余名工人。
  新中国成立后,南充丝绸业获得了长足发展。20 世纪80 年代至90 年代的10 多年间,南充丝绸业从业人员有10 多万人,栽桑养蚕的农户达到了100 万户。鼎盛时期,南充丝绸业总产值超过10 亿元,上交利税超过8000 万元,出口创汇超过5000 万美元,撑起了南充工农业的半壁江山,产品远销五大洲30 多个国家和地区。
  如今,南充已形成了原料供应、织造、染整、服装及家纺用品、出口贸易、科教等完整的产业链。以南充六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南充依格尔丝绸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丝绸企业成为南充丝绸业的龙头企业。跨越3000 年的柔韧之纱,在新的时光里重放光芒。
 

嘉水绸韵演出

 

灿烂的丝绸文化
 
  南充人民在几千年来从事栽桑养蚕缫丝织绸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孕育了具有南充地方特色的丝绸文化,主要反映在与蚕桑丝绸相关的历史记载、文物遗迹、诗歌文章、人物传记、丝绸雕塑、蚕丝地名和习俗、丝绸文物和文献等领域。
  古代诗人吟咏南充的诗歌很多,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曾写下“桑麻深雨露,燕雀伴生成”等咏赞南充丝绸的优美诗篇。南宋大诗人陆游应邀赴汉中,路过岳池农家时,对当地缫丝盛况和淳朴的习俗作了如下描绘:“谁言农家不入时,小姑画得城中眉。一双素手无人识,空村相唤看缫丝。”
  在南充的历史上,以蚕桑丝绸命名乡村、山谷、街道的现象非常普遍。今天,从茧丝街、丝绸村、丝绸路、丝绸大厦、丝绸大世界、丝绸一条街、丝绸文化公园、蓬安县龙蚕乡、锦屏镇、锦屏山这些名称里,仍能看到丝绸文化在这座城市留下的痕迹。
 

绣娘在绣制

 
  嘉陵区文峰镇有着上千年的栽桑养蚕历史,拥有上万亩桑园,比邻秀美的嘉陵江,风光旖旎。由于受洪水侵袭,这里的“千年绸都第一坊”景区人文景观破坏严重,但自然景观依然美丽。绿油油的桑林连结成片,青瓦白墙的农舍点缀其间,青翠桑海、柳林草坪、碧水蓝天,吸引着人们前往休闲观光。
  2014 年1 月,由南充依格尔公司打造的中国绸都丝绸博物馆一期正式对外免费开放。该馆是集丝绸历史、文化、展销为一体的丝绸体验馆,在这里可以看到现代织绸工在仿古丝绸织机上织造壮锦、蜀锦、宋锦、云锦等丝绸的过程,对丝绸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新的了解。
 

存放于丝绸博物馆中的老式纺织机

 
  神奇美丽的丝绸从历史的深处走来,它和南充这座城市千年相依。丝绸装点着城市的历史,也装点着人们幸福的生活,让散发着幽古沉香的南充丝绸重放异彩,是南充人心中永远不变的梦想。
 
阅读完整内容,请订阅《四川画报》南充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