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云廊是古蜀道金牛道上的古柏苍翠大道,由北、南、西三线呈“人”字形的行道古柏群组成,北达昭化古城,东南至简中古城,西到梓潼七曲山大庙,总长 300 余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作为蜀道的重要路段,翠云廊历经沧桑,时有兴衰,而今依然郁郁葱葱,似浩瀚的绿海,又如绿色的长龙,而历代政客商贾、文人兵卒行进在这条古道上,留下了大量诗文歌赋和人文景观,让蜀道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成为内涵丰富的自然和文化遗产。其以独特的生命力影显着耀眼的魅力和深远的影响,营造出了一个经过数千年历史变迁仍然生机勃发的古蜀道,书写出一部“活”的中国生态文明史。
郁郁青青的古树小路
翠云廊古柏群,延续蜀道生态文明
翠云廊所在的蜀道沿线地区,处于秦岭 - 准河一线以南.也是多种不同等级自然区域、自然界线、自然单元等的重叠交错、过渡地带,因此生物物种呈现出极其丰富的多样性。但正如唐代杜牧《阿房宫赋》所追述的那样,“蜀山死,阿房出”在历史上这一带的植被还是曾遭到过破坏。也正因如此,才有了官府倡植柏树的行为。翠云廊古柏树群的形成缘于人工种植和保护传承,是沿袭了古已有之的保护生态平衡和“植树以表道”的传统。
道路的建设、管理和维护是一项重要的事业,历来为国家所重视。《周礼·秋官司寇,野庐氏》说:“野户氏堂达国道路至于四畿、比国郊及野之道路、宿息、井、树。”可见西周时已有植行道树的制度。春秋战国时期,士大夫交在频繁,各国皆遵周制,植行道树而成荫。秦统一六国后,从京师咸阳广开“驰道”,通连全国,形成的驰道网“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其中,翠云廊所在的金牛道是当时秦国通向西南的重要道路路政管理白然居于重要地位,包括种植行道树。文献所见翠云廊柏树的最早人工种植即从此时开始。随着秦代古蜀道的开拓和驰道的整修,沿途大量栽植人工行道树,三百里长的翠云廊雏形初现。
当然,翠云廊古柏树群并非一朝一代,更非一人所为,而是经多次大规模植树而形成。翠云廊的历史变迁,反映出历代人们在蜀道沿线地区传承种植行道树传统。人们在此因时因地地种植行道树并采用“自然林与人工林相结合”“大种小补植的方式,持之以恒地进行蜀道生态文明建设。其中,秦、蜀汉、宋、明时期都进行过大栽种,尤其是明代剑州知州李壁,在汉、宋大规模植树的基础上,带领人们进行了数十万补植,最终完成了“翠云廊的伟大创举。
清代承袭明代,不但有过多次的官植与官令民植树,还有民间“行善捐裁”之树,总数也达十万以上。民国时期,为保护剑门蜀道古柏,四川省政府、四川第十四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剑阁县政府多次发布政令、训令、指令,建立古柏保管委员会制定组织规程及保管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对“翠云廊”古柏的管理和保护。1950年3月 10日,剑图县人民政府向全县人民发出了《严禁放火烧山及砍伐川陕公路剑间路古柏》的通令:1992年,剑门关国家森林公园设立,部分翠云廊古柏纳人保护范围,同时全县驿道古柏得以全面普查:2002 年,四川省翠云廊古柏自然保护区设立,保护面积覆盖古驿道两侧各 400 米范围:2008 年汶川特大地震后,广元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将经过古蜀道保护区的公路铁路进行改道,并对景区划定区域,予以保护;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植树护树制度框架日益完善......
数千年来,正是由于人们不断地植柏、护柏,才有了翠云廊这条蔚为壮观的历史、文化和生态长廊
翠云古柏多又奇,当代价值挖掘
时至今日,翠云廊依然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数量最多、里程最长的古代人工栽植驿道古柏群西、北、南三线现存古柏(树)总数量达到 12082株。翠云廊上古柏绵延不断,纵横成林,大廊套小廊,廊廊有英姿,真正是古人形容的“十步一树十里一廊”。翠云古柏不但数量多,而且千姿百态,有的盘根错节,有的魁梧苍劲,更有一些古柏形态特别奇异,似乎在诉说着历史的风云,传递着丰富的情意。
尤其是古柏的命名,大多与名人贤士、历史事件、文化典故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丰富了翠云廊的文化艺术内涵。汉阳镇大柏树湾的一株古柏树高 29 米,粗壮挺拔,枝叶如松似柏,果似松球。当地人称“松柏长青树”。1982 年经国家林业学会复核并经国际林业专家认定,此树是一株世界罕见的珍稀树种,属于当时 154种柏树之外的全新品种,便定名为“剑图柏木”。全球仅此一株,被称为“国之珍宝”“四川十大树王”。
2023年7月25 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到四川省剑阁县翠云廊考察时强调:“抓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搭建好制度框架,抓好制度执行,同时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巩固发展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党的二十大报告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其中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可以说,翠云廊古蜀道是历史文化传承与生态文明建设共同发展的典范。蕴合着中国自古以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中国生态文明思想生根在这片土地上,从古延续至今古人在翠云廊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一棵棵参天古树更多的是以制度护航生态文明建设的智慧。当代的我们要读懂翠云廊千年绿色传承,践行生态文明思想,共绘中国美丽新画卷。
《四川画报》2023年12月刊
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