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蜀道 蜀道文化的价值
文章出自: 文/王小红
      
      蜀道,指的是进出四川的道路。它在历史时期是全国交通系统的一部分,其本身也是道路网络,而不是一条或几条道路。现代学者多将蜀道分为广、狭二义:广义的蜀道是指与四川毗邻的各地通往四川的主要道路,也包括蜀地范围内的道路。时间从古代延伸到当代;狭义的蜀道是指秦汉至明清时期连接关中与成都平原,穿越秦岭、大巴山的一系列川陕道路的统称,起点在陕西西安,终点止于四川成都。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且以汉中盆地为中间站,分为南北两段:北段以西安、宝鸡等城市为起点,越秦岭抵汉中,从西向东主要有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南段从汉中始向南翻越大巴山、米仓山,最终到达成都等地,其中西为金牛道,中为米仓道。东为荔枝道,构成“北四南三”的蜀道交通网络,并且连接着难以计数的分支

      《栈连云的蜀道,与万里长城、大运河一样,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又一伟大工程。同时,蜀道是巴蜀与关中乃至中原在漫长的历史时期联系与交往的通道.发挥着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交往、交流、交融作用。蜀道还体现出中华民族不畏艰险、勇于探索、善于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更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世界文明奇迹。虽然随着近现代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大部分蜀道陆续淡出了历史舞台,但是遗留至今的蜀道遗存丰厚,其以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多姿多彩的文化资源,在世界线性文化遗产中都独树一帜。蜀道上众多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遗存与文化景观,构成了规模大、范围广、时间长、类型多、影响深且特色鲜明的“蜀道文化”,是中国古代交通史的重要见证更是触摸我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脉搏,是西南地区尤其是巴蜀大地具有巨大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
 
云雾缭绕的剑门蜀道七十二峰
 
蜀道沿线地区是中华文明起源地之一

      《国语,晋语》云:“昔少典取于有蟠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姬水,即岐水,在今陕西省境内:姜水,即渭水支流在今陕西岐山东(亦有他说),可见华夏始祖炎、黄二帝兴起于蜀道沿线地区《史记·五帝本纪》谓黄帝的儿子玄露“降居江水”,而另一子昌意则“降居若水”,且“娶蜀山氏女日昌仆,生高阳”。可见黄帝的子孙首先开发了蜀地这块肥沃的土地。故我们可以说,蜀道南北的中国西部大地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文明发祥地。司马迁在《史记·六国年表》中还说:“禹兴于西羌汤起于毫,周之王也以丰镐伐股,秦之帝用雍州兴,汉之兴自蜀汉。”表明蜀道沿线地区在先秦时期文明发展的领先地位,并为大一统多民族国家在西部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中华民族自名的华、夏、汉,不仅得名于蜀道经过的山水一秦岭、汉水,而且生活在这一地区的人开凿了穿越秦岭、大巴山,沟通大西北与大西南的千里蜀道,形成了关中-汉中-蜀中这一西部开发最早、最繁荣的经济文化带,为中华统
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滔滔嘉陵江,悠悠古蜀道
 
蜀道地区是王业之基和军事要地

      中国古代交通要道尤其是官道与政治中心的地理位置息息相关,形成了以国都为中心的交通网络。

      这样既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各地的控制与统治,也便于加强中央与地方的交往与联系。11 世纪以前,中国的政治中心在黄河流域,关中长安是建都最久之地,道路也以关中为中心向外发散。其与四川的联系主要依赖蜀道,“栈道千里,无所不通”。从地缘政治角度看,四川虽处西南一隅,但山川险峻、经济富底,距离长安也不远,加之有西北连秦陇西南通滇黔、东南接荆楚的优势,使其在王朝地域结构和运作空间中具有特殊的意义。汉中与关中-山之隔,因此通过蜀道,巴蜀(包括汉中)在历史上常常成为统治者的“王业之基”一周武王伐约实得巴蜀之师;秦据巴蜀,终并六国;楚汉相争,刘邦任萧何留守巴蜀,东定三秦,大败项羽,三国鼎立,诸葛亮以汉中为基地,屯兵八年,有效地阻防了曹魏的多次进攻;隋末李渊起兵晋阳、夺取关中后,迅速派兵南下汉中,取巴蜀,收荆襄,奠定了唐开国的后方基地;北宋亦先取四川,后定江南而一旦关中政治核心区受到动乱影响,汉中和四川便成为皇室的避乱之地,唐玄宗、德宗、售宗都曾经蜀道出奔。唐抵御吐蕃、南诏以四川为前哨阵地,而宋抗击金、元则以四川为战略后方。在西南诸省中,四川最早被纳人统一王朝的行政区划中。自汉武帝开西南夷,到清朝实行改土归流,四川都是中央王朝经营西南边疆的重要据点。
 
米仓道上,古栈道与现代公路交相辉映
 
蜀道是古代陆上交通的活化石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四川境内陆上对外运输基本上完全依靠蜀道维持,其道路选线合理科学,配套设施齐备,路政管理完善,具有科学性、实用性。例如作为蜀道设施之一的行道树,现在还有规律地分布在 344 公里长的蜀道两旁,是古人植树护路的典范。蜀道沿途还设有众多铺、驿。据不完全统计,仅四川广元与陕西接界处至绵阳这一段古道上就有 56 铺、14驿站,形成古蜀道路政交通、军事治安、邮传等一套完整的体系。蜀道沿途还设有拦马墙、饮马槽、青石板路面等设施,保证了行人行路安全畅通。

      此外,栈道和石门也是蜀道上的重要设施。栈道诞生于中国西南及陕南秦岭大巴山山地,是人们为了在深山峡谷通行道路而在悬崖陡壁上凿石架木、下撑以柱、上覆以板所构成的通道栈道是中国古代交通史上的一大发明,被誉为“古蜀道高架桥”、古代山区的“高速公路”。而在斜道上,有一个开于东汉永平年间58-75)的人工交通隧道一石门被学术界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条人工山体岩石隧洞。
 
位于古蜀道上的昭化古城,拥有众多三国遗迹和丰富的三国文化内涵
 
蜀道是人口迁移的通道

      蜀道连接巴蜀与关中乃至中原地区,是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和融合的一条重要通道。经由蜀道的人口迁移在各个朝代均有发生,且都有一定的规模秦灭蜀后,其“以张若为蜀国守”,且认为“戎伯尚强,乃移秦民万家实之”。当秦汉王朝鼎革之际,社会经济凋蔽,兵革不断,政局动荡,关中大饥,汉高祖二年(前205)“令民就食蜀汉”。三国时,韩遂、马超之乱,“关西民从子谷奔之者数万家”唐朝建立后,非常重视对西南地区的开发,西南少数民族纷纷遣使人朝,率部内附,促使西南各民族与中原人民的交流和融合迅速发展,而蜀道在这一工作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信息传播和交通作用。唐玄宗、德宗、售宗三次经蜀道出奔,首都长安的大批文化精英也相继人蜀。北宋初年,全国性北民南迁,陕、甘移民人川。南宋初年,金人在军事上对宋取东南为守西北为攻,经汉中、四川沿江而下对南宋实行包围的战路,在由陕西向四川进兵的过程中,双方多次交战,也曾使关中一部分人口流亡到陕南和四川,成都府人口由此大增。
 
      元未明初和明末清初,因为频繁战乱,四川人口急剧减少,故发生了著名的“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其中也包括陕西、甘肃等北方人通过蜀道大量人川。总之,历史上通过蜀道由北向南的人口移动,次数多、规模大,蜀道成为中国历史上非常有代表性的人口迁移通道。可以说,无数的人通过蜀道由北向南或由南向北迁移,促进了中原和巴蜀地区民族的广泛交流以及经济文化的大发展。
 
位于嘉陵江古蜀道边的广元千佛崖摩崖造像
 
蜀道是南北经济交流的渠道

      众所周知,四川盆地与关中平原在中国历史上是两个开发最早、最为繁荣的经济区,在中国西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具有文化优势和经济强势。而这两大经济区,通过蜀道很好地联系了起来,在立国安邦中起到了巨大作用。

      另外,蜀道连接的巴蜀与关中,气候、物产等自然条件不同,南北经济交流的潜力极大,畅通的蜀道为南北经济交流提供了条件。例如蜀锦是蜀地的特产,汉魏时期成都蜀锦织造业已经十分发达(新唐书·食货志》云:“益州以罗、独、绫、绢供春彩。”玄宗奔蜀,至扶风时,“土卒潜怀去就往往流言不逊”“会成都贡春彩十余万匹,至扶风”玄宗便用由蜀道运来的“春彩”笼络士卒,缓和了政治危机。像这样品种较多、数量较大的成都丝织品,通过蜀道运到京城长安,有利于长安经济的繁荣和盛唐文化的传播到了宋代,蜀道沿线的外部环境与汉、唐时期迥然不同,无论北宋还是南宋,都非常重视蜀道经济的发展,带动了西部经济的繁荣,保证了王朝的安全。中国最早的纸币“交子”,便是宋代蜀道经济带茶马、茶盐贸易的结晶。可以说,在漫长的历史时期,蜀道促进了巴蜀与关中经济的互通与发展。
 
 
阆中,千年古蜀道上的千年古城
 
蜀道是多彩的文化走席

      蜀道在历史上沟通成都平原至关中平原,融会贯通着沿线不同地域的建筑、文学、宗教、民风民俗等文化形式,是中国西部最有影响和最为繁忙的文化交互传播线路,是多彩的文化走廊。长安-汉中- 成都的千里蜀道,是中国古代一条奇险、壮美的交通道路,引发了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长安是汉唐盛世的政治与经济文化中心成都平原是汉唐帝国的后花园,蜀道将二者连接起来,引发了无数精美华章。自古以来关于蜀道的颂赋、诗歌、游记、石刻连绵不断,蜀道仿佛一条诗文画的长廊,镜刻了从古至今许多名家大作。蜀道文学作品最普遍的形式是诗歌。唐宋川陕交通兴盛蜀道诗创作也趋向繁荣。而蜀道诗歌的代表作当然是李白那首咏叹千年的《蜀道难》,将蜀道艰险之状表达得淋漓尽致。

      蜀道作为出人四川尤其是西蜀与中原之间的黄金通道,千百年来,络绎不绝的各色人等来来往往川流不息。他们或从中原人蜀,或从蜀道出川,将自己的信仰镌刻在蜀道沿途的山崖上、古道边,从而留下了大量石窟造像、石刻雕塑、建筑壁画等珍贵的艺术品。
 
      另外,数千年历史风云还在蜀道上留下了众多古城、古镇、古村、古寨等历史文化遗存,具有多彩的形态、古朴的民风、独特的建筑和深厚的底蕴是映射中华民族文化之光的聚落。这其中,有山围四面、水绕三方、天造地设的间中古城,两千多年来,这里一直为蜀道南路的“咽喉之地”和川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是连接金牛道、嘉陵道、间汉道、米仓道的枢纽。至今,阎中境内的古蜀道及其遗存颇具规模,文物众多。再比如位于川北广元、古称“蒙萌关”的昭化古城。秦汉三国以来,昭化古城及其南北的古蜀道一直被视为战略要冲,由重兵统一驻守,因而其古城内及蜀道沿途三国文物古达甚多,堪称蜀道三国重镇。白龙江、嘉陵江、牛头山、古蜀驿道、天雄关、山水太极自然奇观,构成了昭化古城大山大水、气势磅酶的壮美画卷。 
 
      综上所述,蜀道虽是一种形式明朗的线性文化存在,却是联系了诸多的点(如关塞、城镇)才实现其文化功能的,同时又向更广阔的蜀道沿线区域发生文化辐射和文化拓展效应。因此,蜀道文化是由众多文化融合而成的综合体,内涵非常丰富,在中华文明的起源、政治、军事、交通、民族交往、经济交流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