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藏区腾飞在灿烂的文化星河中
文章出自: 《四川画报》2018年10期
藏族璀璨的民族文化,在新时代里不仅是丰富的文化资源,更是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民族文化在大放异彩的同时,为四川藏区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活力,让四川藏区腾飞在灿烂的文化星河之中。
        2013 年,我省启动实施“藏区六项民生工程计划”,其中包括文化发展繁荣,以丰富群众精神生活,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民族地区支柱性产业。
        从国道318 线走到国道317 线,我们在歌舞中领略了藏家儿女的浪漫风情,在民族手工艺中感悟手艺人的坚持,在传统民居中感受藏家人所营造的温暖……这些早已融入藏族人血脉的璀璨民族文化,在新时代里不仅是丰富的文化资源,更是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民族文化在大放异彩的同时,为四川藏区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活力,让四川藏区腾飞在灿烂的文化星河之中。
 

嘉绒锅庄已成为马尔康一张靓丽的名片(田文涛 摄)

 
 歌舞中的风情
 
         康定唱响“情歌故里”,马尔康则跳出“锅庄故乡”。如今,四川藏区文体活动呈现种类丰富、形式多样、覆盖广泛的特点。这些文体活动在极大地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展示着藏民族文化的魅力。
        藏民族文化风格独特、底蕴深厚,文化遗产量多类广、独具特色。为推进民族文化繁荣发展,我省在《关于贯彻落实“十三五”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的实施意见》提出“对我省世居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普查搜集、归类整理,建立民族文化资源库及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
        白玉手指锅庄的发现证明,藏族的锅庄舞不但有传承理论体系,更有基本动作和步伐名称,这一独特的舞蹈是白玉县独有,仅存于该县的盖玉乡和灯笼乡地区。目前,白玉县已经建立了歌舞数据库,收录了200 首锅庄曲目。巴塘县是孕育了巴塘藏戏与巴塘弦子这两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早在2014 年,巴塘就建成了“巴塘弦子数据库”,去年,巴塘县投入200 多万建成了“巴塘藏戏数据库”。
 

白玉手指锅庄是以右手食指、中指为主要舞蹈表现载体,辅以唱词的锅庄表演形式(范河川 摄)

 
 留住技艺 文化致富
 
        从白玉县出发,沿着金沙江边的公路前往德格,先后会经过两个民族民间手工艺之乡——白玉县河坡乡和德格县麦宿地区。
        白玉县河坡乡历史上曾是“格萨尔兵器库”,闻名遐迩的“白玉藏刀”便是这里出品,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河坡地区民间工艺的制作,已从单纯的传统兵器生产转型为日常生活品的制作。河坡生产的手工艺产品,不仅行销我国藏区各地,而且远销印度、尼泊尔等国。2008 年,河坡的藏族金属锻造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德格是藏区三大文化中心之一,其所辖的麦宿地区拥有历史悠久的宗萨寺以及宗萨康协五明佛学院,五明文化盛行,尤其是工巧明的手工艺术,如今拥有17 种传统工艺技术27 个培训班。1983 年,洛热彭措承担起了重建宗萨寺的重任,他派麦宿人到外地去学习手艺,仰仗这些手艺,麦宿人守着家门就能赚钱养家。
        根据《甘孜州民族工艺美术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甘孜州将打通德格县麦宿地区、白玉县河坡乡两地之间的瓦虎山隧道,打造“手艺吸客、手艺留客、手艺致富、手艺展示”的德格麦宿- 白玉河坡传统手工艺体验走廊。
 

甘孜州河坡乡以藏族金属锻造技艺为主生产的民间手工艺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和民俗性

 
        在阿坝州壤塘县茸木达乡则曲河畔有一座始建于元代的寺庙——棒托寺。这里散布着大小不等的32 座佛塔,主塔下堆砌着密密匝匝的玛尼石堆——这就是石刻大藏经。壤塘藏经石刻技艺继承和发展了石刻大藏经的艺术内涵和独特的镌刻风格,于2011 年入选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 年,班玛罗尔吾在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棒托石刻传习所,采取“传习所(基地)+ 公司+ 农户”模式,培养了一批石刻艺人,在传承技艺的同时,更带动群众增收。
        据了解,壤塘县共有26 个传习所,涵盖唐卡、藏香、藏式陶艺、藏纸、藏医等的传承。壤塘,如今找准了“财富”所在,依靠富集的文化资源,确定建设“川甘青结合部宗教文化旅游黄金地、川甘青结合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地、川甘青结合部多元民俗文化体验地”的发展目标,将真正成为“财神居住的地方”。
 

壤塘藏经石刻技艺传承人班玛罗尔吾在进行石刻创作

 
        炉霍县因“郎卡杰唐卡”数百年来传承不衰,2008 年被文化部授予“中国唐卡之乡”。在整合炉霍县民族手工艺技术培训基地的基础上,四川省藏文学校首届炉霍唐卡艺术班于2017年9 月5 日正式开班( 校址由成都市锦江区援建),如今,唐卡艺术班已经招收了两届学生。这样的模式解决了部分残疾人、特困农牧民、孤儿等的就业问题。
        如今,德格印经院二十二万余块木刻古印版,通过传统的雕版印刷技艺记录传承着博大精深的藏族文化。德格县将于3 年后对全院的古印版进行封存保护,并在今年启动了“德格印经院古印版最后的绝版印刷——把德格印经院请回家”项目。项目收入将主要用于支持康巴文化中心博览园、大阿须格萨尔文化演绎园、麦宿民族手工艺传承园和马尼干戈牧旅商结合产业园的建设发展。
 

德格印经院保存有二十二万余块木刻古印版(游建中 摄)

 
 大地凝固音符“演奏”出的美好生活
 
        青德镇的仲德村是一个由白藏房构筑起的国家级传统村落,2014 年,在泸州市的援助和乡城县的合力打造下,仲德村的建设着力突显本地特色和民族特色,激活了村庄的发展。当地提出“住乡城,游亚丁”的旅游口号,吸引游客体验大美藏宅、穿特色服饰、观参天古树、品鲜甜瓜果,然后通过亚亚路直达稻城亚丁。
        马尔康西索民居,依然保持了嘉绒藏族民居“垒石为室”的传统建筑风格,与赫赫有名的卓克基土司官寨隔河相望。2010 年,西索村抓住旅游资源,在保护和开发并重的理念下,充分发掘优势,在原有基础上大力发展,建设成为阿坝州特有的精品旅游村,并在去年被评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这些凝结着心血与智慧的民居不仅是藏家人遮风避雨的生活空间,更以别样的形式展现着藏族民族风格和艺术特色、文化内涵的底蕴之所在。
 

马尔康西索民居,依然保持了嘉绒藏族民居“垒石为室”的传统建筑风格,并于2017 年被评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周乐天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