擘画民生新蓝图:一份来自羌区的“幸福报告”
文章出自: 《四川画报》2018年10期
在四川羌族地区,我们看到基础设施得到根本性改变,民生事业取得突破性进步,产业发展已经结构性优化,城乡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各族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提升,一份民生发展“幸福报告”已经写就。
        羌族被誉为“云朵上的民族”,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是我国羌族同胞的主要聚集区。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以来,四川羌族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灾后重建之路,既是恢复之路,更是发展之路。在四川羌族地区,我们看到基础设施得到根本性改变,民生事业取得突破性进步,产业发展已经结构性优化,城乡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各族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提升,一份民生发展“幸福报告”已经写就。
 

地处岷江河谷的茂县(周乐天 摄)

 
免费教育:改革春风激扬教育风帆
 
        2013 年,《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教育条例》颁布实施,三年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被纳入义务教育范围。此后,还相继出台了《阿坝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2012—2020)》《阿坝州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校点布局规划方案(2012—2020 年)》《阿坝州十五年义务教育规划(2013—2017)》等教育相关规划,为阿坝州实现从九年义务教育到十五年义务教育的巨大跨越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并给予莘莘学子开启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心。
        2008 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因为拥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较强的办学条件,汶川县被确立为全州的“区域教育中心和高地”,并接收了大批少数民族学生来此就读。近年来,汶川中学不断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如今更是建起了“网络教学部”,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学校管理的信息化,与成都七中等名校实现了同步备课、同步考试、同步教研。
 

汶川中学新建的运动场,成为同学们课后尽情挥洒汗水的地方

 
 健康服务:构建民族地区医疗新格局
 
        “5·12”汶川特大地震以来,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以及各民族同胞的通力支持下,地震灾区发展突飞猛进,汶川县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民生各项事业,积极建设“幸福汶川”与“健康汶川”,围绕“发展健康经济、营造健康环境、培育健康文化、倡导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五大体系,探索走出了一条“大健康”引领“大发展”的实践之路,增进了全民的健康福祉。
        2018年2 月,汶川县人民医院成功晋升为“国家三级乙等综合医院”,成为阿坝州第二家三级医院、唯一的县级三级医院。与此同时,为了惠及更多偏远地区的百姓,医院还以移动诊疗车为载体,以县域卫生化信息平台为支撑,成立了汶川县移动诊疗中心,方便群众在家门口开展医疗服务。
 

汶川县人民医院正用新购置的先进医疗设备为患者做检查

 
通达交通:昔日天堑变通途 
 
        正在建设中的“超级工程”——汶(川)马(尔康)高速公路汶川克枯大桥,是国内唯一的钢管混凝土组合桁梁桥,汶川克枯大桥是汶马高速公路建设中的关键一环。汶马高速公路全长172 公里,是内地深入阿坝藏羌地区的经济走廊和战略要道,也是一条民族团结之路、藏区稳定之路、经济振兴之路,更是阿坝州全域旅游的交通大动脉。今年底,汶马高速公路马尔康段将建成通车,预计2020 年整条高速全线通车。
        除了公路,成兰铁路的建设也成为阿坝州各族儿女翘首以盼的事情。成兰铁路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速铁路规划网中“兰广”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线路起于成都,终点到达兰州,总长727 公里,是我国又一条在海拔3000 米以上高原修建的“天路”。成兰铁路四川段预计2020 年建成通车,届时川西北将告别没有铁路的历史。
        如今的四川羌区,交通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扁平式”的公路运输网正升级成为由公路、铁路组成的“立体交通网”。
 

震后新建的都汶高速(王飞 摄)

 
 幸福安居:美好生活,就像蜂蜜一样甜!
 
        作为一直生活在这座羌族传统村落里的村民,余琼芳见证了理县佳山村的巨变——曾经,这座位于半山腰上的羌族聚集村还比较贫困,许多村民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经过灾后恢复重建,如今的佳山村已经通过发展特色水果种植,变成了远近闻名的“花果山村”。余琼芳说,以前村里的居住环境、卫生条件差,山外的姑娘都不愿嫁进来。现在依靠村里的集体产业经济,家家户户都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过上了好日子。
        新村子、新面貌、新产业、新风尚,一幅崭新的生活画卷正在理县佳山村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