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看,我们正在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成都篇章!
2024-09-29
“万千气象看四川”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成都专场举行
新闻发布会现场
 
9月29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万千气象看四川”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成都专场,成都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凤朝围绕“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万千气象的成都篇章”作介绍,成都市发展改革委主任王锋君、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党组书记赵春淦、成都市科技局局长丁小斌出席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委外宣办(省政府新闻办)主任方小虎主持。
 
  主体发布 ▷  
 
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万千气象的成都篇章
 
 
成都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凤朝:
 
成都是国家中心城市和成渝极核城市,是中国最具活力和幸福感的城市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亲临四川及成都视察指导、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2018年2月在天府新区首次提出“公园城市”理念,明确支持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2023年7月在成都大运会开幕式欢迎宴会上指出,成都“自古就是中外交流的枢纽,是西南丝绸之路上的明珠”“欢迎大家到成都街头走走看看,体验并分享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
 
我们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战略牵引,全面落实省委“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万千气象的成都篇章。借此机会,向大家简要介绍下成都有关情况。
 
这里是“基础雄厚的产业之城”
 
2300多年来因海纳百川、兼容并蓄而始终保持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我们把工业立市、制造强市作为实体经济发展的“一号工程”,深入推进产业建圈强链,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了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汽车、大飞机制造等30条重点产业链,培育形成了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国家级产业集群达10个,这其中包括2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3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5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去年全市经济总量超过2.2万亿元。
 
今年,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超常规最大力度精准支持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绿色氢能等未来产业发展,6月“成都造”飞行汽车首飞成功,8月首批氢能洒水车投入使用,预计全年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规模将突破1000亿元。
 
这里是“活力迸发的创新之城”
 
全市科技资源丰富,聚集了66所高校和47家“中字头”科研机构,各类人才超过650万人。
 
把科技成果转化作为科技创新的“一号工程”,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落地了西部地区首个国家实验室,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达146家,构建“科创通+科创岛”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打造了69个中试平台和概念验证中心,形成“天使+科创+重产+S基金”全生命周期投资基金体系,帮助科研机构“沿途下蛋”、科技企业“拔节生长”,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3万家,全球创新指数排名提升至第23位,过去6年提升了33位。
 
这里是“开放包容的国际大都市”
 
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深化改革的“一号工程”,常态化开展“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工作,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全面拓展对外开放通道,成为国内第2个拥有双4F级国际机场的城市,航空旅客、货邮吞吐量排名全国第3位、第5位,国际班列通达境外113个城市,全国每9列中欧班列就有1列从成都发出,稳居中西部外贸“第一城”。
 
不断扩大“朋友圈”,国际友城和友好合作关系城市达113个,成都大运会、汤尤杯、世界科幻大会等重大国际赛会活动成功举办。明年8月7日到17日,我们将举办第12届世界运动会,这是非奥运会项目最高水平的国际综合性运动会,飞盘、轮滑、攀岩等254个竞赛项目多样有趣,诚邀大家体验成都“运动无限,气象万千”的城市激情。
 
这里是“雪山下的公园城市”
 
我们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贯穿高质量发展全过程,下大力气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市民在市区看到雪山的天数越来越多。
 
我们实施“五绿润城”“百花美城”“千园融城”行动,打造了1500多座公园、8800多公里绿道,为市民提供更多亲近自然的场所。每当风和日丽的时候,公园草坪上就“长满了”成都人。
 
我们全面发力推进乡村振兴,守护好千里沃野成都平原的良田好土,保护修复1000多个川西林盘,为市民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和乡愁记忆。
 
现在,我们正在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113个展园设计精妙、各具特色,会期将持续到10月28日,欢迎大家多来成都观赏“公园城市、美好人居”的生动图景。
 
这里是“烟火里的幸福成都”
 
2100多万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一以贯之的奋斗目标。我们深入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用心用情解决读书、看病、居住、养老、出行等老百姓的急难愁盼问题,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常年保持在三分之二以上,成为全国第4个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突破600公里的城市。我们全力提高市民生活品质,全市汇聚了约200家博物馆、4000家书店、8000家咖啡馆、1万家茶馆、2万家火锅店、30万家餐馆,平均每个月都有10场以上的大型演唱会。每逢中超联赛,凤凰山体育场上空都回荡着“成都雄起”的加油声,丰富的夜市、夜展、夜游活动精彩纷呈,高效有序的“快节奏”和巴适安逸的“慢生活”相得益彰,市民群众每天都能近距离感受“成都式幸福”的浓浓烟火气。
 
成都正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动能强劲的攻坚突破期、厚积薄发的进位提升期,我们将坚定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施高效能治理,奋力打造中国西部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服务国家和全省大局贡献更多成都力量。
 
  记者提问 ▷  
 
成都要构建“支柱+新兴+未来”梯次发展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在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培育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党组书记赵春淦:
 
习近平总书记去年来川视察时,对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作了重要指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也作了系统部署;省委十二届五次、六次全会也作了全面安排。成都坚定贯彻新部署新要求,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建圈强链、未来产业抢占赛道,全面开展“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工作,着力解决真问题、真解决问题,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在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培育上,主要在做四个方面工作。
 
下好先手棋,开辟新赛道
 
成立专班、印发意见、出台措施,重点布局数字智能、前沿生物、未来交通等6个领域,加快发展人形机器人、核医药、绿色氢能等24条新赛道,目前成都已培育2个国家级、12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人工智能、卫星互联网等重点产业链保持两位数增长。9月26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要求“有效落实存量政策,加力推出增量政策”,可以预见,在重大利好中,新赛道也将成为快车道。
 
打好创新牌,培育新动能
 
坚持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发力,加快建设超高清视频创新中心等重大平台,奋力打造西部中试中心,建成西部首个国家先进技术成果转化中心,高能级平台优势正逐步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位势。同时,我们将出台政策支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和首版次软件产品应用,加快构建创新策源、转化孵化、应用牵引、生态营造的新兴产业培育体系。
 
创好先导区,开拓新场景
 
统筹布局未来产业科技园、孵化园、先导区,加快打造成渝氢走廊、未来科学城、未来医学城等载体,未来轨道交通、未来科技园入选国家未来科技园,成都成为首批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首批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正加快从建城市场景向建场景城市转变。同时,我们积极发挥规模市场和丰富场景等优势促进新产品应用,例如世园会期间,机器人进世园会、无人机配送等活动点燃了市民热情,让新技术新产品进入了大众视野、走进了市民生活。
 
建好生态圈,实现新治理
 
对近期重点发展的人工智能、绿色氢能、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制定行动计划、出台年度要点、配套专项政策,加快链主企业、公共平台、中介机构、产业基金、领军人才等集聚,以做优生态圈做强产业链。同时,我们围绕新兴产业发展成立产业联盟、加快促进立法、设立风投基金,建立投入增长机制,保障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立足新格局、把握新趋势,全面落实省委“五个聚焦”“五个新篇章”要求,全力以赴抓住大企业、盯住大行业、做实大产业,系统构建“支柱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竞相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新“四梁八柱”,不断打造“成都造”工业爆款产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培育新动能、塑造新优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建设作出成都工业的新担当、新贡献!
 
成都为推动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发展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有哪些打算?
 
 
成都市发展改革委主任王锋君:
 
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把其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之一,民营经济发展相关指标也被纳入全市高质量发展调度体系,实现全市统一调度、一体推进。
 
在机构设置上
 
全市成立了民营经济发展领导机构和工作专班,本轮机构改革在市发展改革委专门成立了民营经济发展机构,各区(市)县也因地制宜成立了相应的服务机构加以保障。
 
在政策实施上
 
今年5月出台“民营经济55条”,拿出“真金白银”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特别是为政策兑现落地,我们又在全国同类城市中率先出台惠企政策全生命周期管理办法,全面清理存量政策、促进“免申即享”,把原来“企业找政策”变革为“政策找企业”,打通各方面数据,实现惠企政策线上精准推送,今年全市惠企政策累计兑现资金超45亿元。
 
在民间投资上
 
开展“促进民间投资”系列活动,常态化推介发布民间投资项目机会清单,开展工程建设招投标多维度系统治理,支持民营企业参与竞争性领域项目建设,1-8月民间投资同比增长7.8%。
 
在优化服务上
 
深入开展“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活动,通过“蓉易+”系列营商环境服务品牌打造“线上随时见”,同时也建立了“蓉易见·民企会客厅”等平台打造“线下定期见”,受到企业欢迎。截至目前,已走访企业近万户,收集各类问题诉求5000余个,已全部建立台账,分级分类推动解决。今年上半年,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5549.2亿元,民营经济贡献度、市场活跃度得到有效提升。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部署,突出稳定预期、提振信心,加快研究解决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一些突出问题,在培育壮大民营经济上优服务。全面清理各类显性和隐性壁垒,对民营经济给资源给市场给机会,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大力实施民营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和创新型企业集群梯度培育行动,不断壮大民营“四上”企业队伍。动态充实重点民间投资项目库,完善项目推介发布机制,搭建项目推介平台,着力扩大民间投资。

 
成都正全力促进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在优化成果转化服务生态上取得了哪些成效?
 
 
成都市科技局局长丁小斌:
 
成都发展新质生产力,成果转化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围绕这个问题,我们正下大力气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堵点、痛点,促进产学研用融合,努力让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为此,我们开展了几项工作。
 
坚持把科技成果转化作为科技创新的“一号工程”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制定出台“成果转化28条”,建立高校、院所、企业、政府、中介机构多方参与的成果转化联席会议制度,规划建设成都科创生态岛,打造“聚、服、展、孵”于一体的综合性科技成果转化聚集区,上线“科创通”服务云平台,提供科技政务、知识产权、科技金融、技术转移、科创综合、路演培训六大类服务,累计服务科技企业超过20万次。
 
着力强化高能级平台赋能
 
加快建设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国家超高清视频创新中心等产业创新平台,建成投用西部地区首个国家超算中心,大力推动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企业开放共享,不断提升电子设计自动化、检验检测中心、算力服务中心等公共平台服务效能。
 
持续加强校院地协同转化
 
科技成果大部分集聚在高校院所,打通校院地协同非常重要。按照“一校(院)一行动”原则与清华、北大等22家国内知名高校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支持“双一流系”“中科系”“中核系”“中物系”等高校院所联合科技领军企业组建新型研发机构34个、设置产业教授(导师)131人、孵化科技型企业248家,“校企双进·找矿挖宝”挖掘成果5000余项、促成合作项目1300余个。率先推动职务科技成果“先确权、后转化”改革,西南交通大学等36家在蓉高校院所累计完成确权2084项,孵化企业558家,带动社会投资近210亿元。
 
不断推进科技成果中试熟化
 
这是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关键环节。加快建设西部中试中心,采取“链主自建+共享开放” “企业主建+专业服务”“政府主建+机构运营”“政府搭台+院所主建”四种模式,备案建设中试平台、概念验证中心69家,成立中试服务联盟,搭建中试服务线上共享平台,制定161项中试服务能力清单,助推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加快发展。
 
打造高标准技术交易市场
 
加快建设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天府国际技术转移中心,联合核动力院、中科院微电子所等设立成果转化基金,成立技术转移学院和技术转移联盟,组建18支驻校(院)技术经纪人队伍,以专业化市场化方式推动一批原创成果“沿途下蛋”“沿途孵化”,2023年全市技术交易金额突破1600亿元,同比增长10.8%。
 
下一步,我们将依托云上科创通、地上科创岛等载体平台,搭建集科技成果收集、展示、路演、对接、撮合、转化为一体的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常态化实施“科创天府·智汇蓉城”科技成果对接活动,打造“买全球、卖全球”的科技交易大市场,定期开展“校企双进·找矿挖宝”活动,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在蓉落地转化。
 
成都在打造服务战略大后方建设的创新策源地、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方面是如何着力的?
 
记者现场提问
 
成都市科技局局长丁小斌:
 
打造服务战略大后方建设的创新策源地、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成都的使命,为此,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当前,成都正集聚“国家队”、做强“实验室”、当好“服务员”,布局落地高能级科技创新资源,聚焦“四个面向”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实现更多成都创新。我们主要在三个方面开展相关的工作。
 
在构建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方面
 
高水平打造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高标准建设西部(成都)科学城“一核四区”,协同打造成渝绵“创新金三角”、成德眉资创新联合体和天府大道科创走廊、成渝中线科创走廊,共建全国首个“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
 
在建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方面
 
全力保障国家实验室建设,落地建设国省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0个,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等4个国家创新中心,实体化运行光电与集成电路技术、电磁空间与泛在互联、生命健康、碳中和4个天府实验室,在蓉的7家国家重点实验室进入全国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
 
在全力攻坚“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方面
 
支持在蓉高校、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为“华龙一号”先进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技术等国之重器成功研制提供有力保障,“鲲鹏+昇腾”架构AI服务器、海光X86高端芯片实现大规模商用,高功率车用氢燃料电池单机系统、吨位级四发无人机等领域取得突破。
 
可以说,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们通过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成都市的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持续提升。在蓉科研团队牵头或参与的“悬链线光学”等24个科技项目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24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第23位、6年提升33位。
 
下一步,聚焦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创中心,我们主要是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推动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我们将聚力打造战略科技力量,持续强化国家实验室建设运行保障,推动在蓉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加快推进国家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这项工作,给大家带来了哪些变化,还要继续干些什么?
 
记者现场提问
 
成都市发展改革委主任王锋君:
 
2021年年初,成都市委市政府提出,在“十四五”期间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作为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的创新实践和民生工程。三年多来,随着十大工程的深入推进,市民的幸福指数持续提升。主要有这几个方面,大家都可感可及。
 
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完善
 
建设更多家门口的“好学校”“好医院”,240所幼儿园和中小学正式投用,新增22家三级甲等医疗机构;建成托育服务机构341家、养老服务机构45家,15分钟便民服务圈体系更加完善,让更多市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放心托育、安心养老。
 
文体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持续释放大运会场馆惠民开放效应,今年继续推动全市公共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不少于480万人次,推动市民健身设施从“有”到“优”,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再升级;“双年展”“汉字中国”特展等超10万场的文化惠民活动,为大家提供了优质的文化艺术体验。世界科幻大会花落成都、火爆的金牌球市、好戏连台的文艺演出、24小时不打烊的图书馆让广大市民朋友触手可及。
 
生活更加方便舒心
 
更多老小区实现“有机更新”,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突破600公里,建成各类公园超1500个、天府绿道超8800公里,公园露营、绿道骑行、龙泉山看日出成为成都市民的“新铁人三项”,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正在重新诠释这座城市的闲适与安逸。
 
下一步,我们将加快构建与人口发展相适配的高品质公共服务体系,精准推动更多更好便民惠民项目在市民群众“家门口”落地。我们将充分了解市民诉求,认真谋划,聚焦市民群众最关注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把新一轮“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细分为十大重点领域。主要是教育、医疗卫生、全龄友好社会营建、城市有机更新、智慧韧性安全城市建设、舒心安居、文化旅游、全民健身、城乡交通设施改造升级、生态惠民十大重点领域,以解决群众关切急难愁盼的民生难题为优先顺序,最大可能精准匹配、按需配置公服设施,策划包装一大批项目。
 
成都在人工智能、氢能、低空经济等重点产业上持续发力,具体情况如何?有何发展思路和举措?
 
记者现场提问
 
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党组书记赵春淦:
 
人工智能、氢能、低空经济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是蓬勃发展的产业新风口、全球竞逐的未来新蓝海。近年来,成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并积极推动三大产业发展,已经开始破题。
 
人工智能方面
 
去年产业规模达到780亿元,近3年复合增长率超40%。建成大型算力中心9个;5款行业大模型通过中央网信办备案,排名全国第6;获批建设国家数据标注试点基地;启英泰伦离线智能语音家居市占率全国第一。
 
氢能方面
 
去年产业规模130亿元,同比增长10%。已形成“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布局,聚集东方电气、厚普股份等100余户高能级企业,中材科技储氢瓶市占率全国第一。获批全国唯一国家级氢储运加注装备技术创新中心。推广氢燃料汽车500辆,建成加氢站5座。成功下线全球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
 
低空经济方面
 
去年产业规模240亿元,同比增长21%。已形成“研发+制造+运营+服务”全产业链体系。上周在蓉举办的2024中国(成都)国际低空经济合作伙伴大会吸引了来自法国、德国等10个国家的代表参会,大家对成都低空产业未来发展寄予厚望。
 
“成都造”低空飞行器产品覆盖10千克到吨位级,工业无人机竞争力国内前三,“翼龙”无人机市占率、出口量全国第一;沃飞长空AE200成为全国首个、全球第二个有人驾驶eVTOL设计保证系统。
 
下一步,成都将争当国家人工智能、氢能、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先锋队,积极推动三大产业从蓄势“起飞”迈向加速“腾飞”。
 
一是瞄准打造全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高地
 
坚持“创新引领、场景赋能、项目支撑、专班推进”的思路,实施“六大行动”,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算力支撑能力攻坚、数据供给质量提升、集群发展能级跃升、场景融合应用培育、高端产业要素倍增,今年再造一个千亿产业,到2026年产业规模达到1700亿元,算力规模达到30000P,产业综合竞争力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二是聚焦建设“绿氢之都”
 
坚持“绿氢带动、降本促用、安全强基、产业集聚”的思路,采取超常规举措,开展“六大工程”,即绿氢示范带动、关键技术突破、产业集链成群、场景应用拓展、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生态培育,持续提升全产业链竞争力,到2026年产业规模达到260亿元,进入全国前五。
 
三是锚定打造西部低空经济中心
 
坚持“空域端”“产业端”“应用端”同向发力,加快建设富有成都特色和优势的低空经济生态体系,强化空域保障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市场主体引育力度、积极拓展创新应用场景,培育发展低空领域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到2026年产业规模达到700亿元以上,创响“工业无人机第一城”产业地标。

 
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越来越热,成都在打造全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高地上有哪些优势?如何持续发力?
 
记者现场提问
 
成都市科技局局长丁小斌:
 
人工智能确实很热,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人工智能正成为催生新质生产力的头雁产业。总体来看,在人工智能这条赛道上成都拥有较好的发展优势。成都是全国8个可新建各类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的区域之一,国家超算成都中心、成都智算中心“双算中心”均为国家级平台,华为昇腾、海光两大自主可控算力生态布局相对完整,行业大模型发展活跃、公共数据开放运营走在全国前列,这些都有利于我们把握国家大举推动人工智能发展时机,抢先形成垂直领域领先优势,推进我市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我们主要开展了几方面的工作。
 
不断强化试点示范引领
 
以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为牵引,聚焦“一核一区多园”空间布局,打造“三大特色场景”和“四大重点场景”,累计实施技术攻关、场景应用示范、人工智能社会实验、创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超过150个。
 
扎实推进创新平台建设
 
已培育建成人工智能国家及省级创新平台37个,争取科技厅支持天府绛溪实验室等28个平台进入四川省人工智能领域重点创新平台名单。
 
加快培育企业创新主体
 
构建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型企业培育体系,全市人工智能领域高新技术企业634家、占人工智能企业总数66.7%,人工智能领域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2家、占比6.5%。
 
重点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围绕计算机视觉、数据分析与处理等方向,组织实施“智慧蓉城场景人工智能模型与应用工具链”等人工智能领域市级重点研发项目372个,累计支持资金总额达2.37亿元,形成智能芯片等200余个创新产品。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围绕人工智能创新平台建设、关键技术攻关、支持垂直大模型研发、培育企业创新主体等方向,全面推进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升级。
 
成都正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在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中采取了哪些举措,取得了哪些成效?
 
记者现场提问
 
成都市发展改革委主任王锋君:
 
成都自古就是中外交流的枢纽,是西南丝绸之路上的明珠,是“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西部陆海新通道三大国家战略的重要交汇点,也是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以及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国际门户枢纽,已成为西部人口最密集、市场空间最广阔、开放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在国家对外开放全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们致力于构建立体多元开放通道枢纽
 
推动成兰铁路建成投运,加快推进成渝中线铁路、川藏铁路引入成都枢纽天府至朝阳湖、成达万高铁等项目建设。成都国际班列累计开行近3万列,辐射境外113个城市、境内联通超30个城市,基本形成西进欧洲、北上蒙俄、东联日韩、南拓东盟的成都国际班列线路网络和陆海货运配送体系,最短10天货物可到达欧洲腹地、3天到达东南亚地区。
 
在航空方面,建成双流机场、天府机场两个等级最高、可以起降各种大型飞机的4F级国际机场,国际及地区定期直飞客货运航线72条,构建起辐射亚洲、连接欧美、通达大洋洲及非洲的国际(地区)航线网络。
 
我们致力于打造高能级开放平台和载体
 
全市已形成2个自贸试验片区、3个综合保税区、7个国别园区的“2+3+7”开放平台体系,国家级创新平台增至146家。高新综合保税区进出口总额保持全国前列,成都国际铁路港经开区是四川省唯一集“国家级经开区、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于一体的对外开放平台。规划建设了新川、中德、中法、中韩、中意、中日、中欧等国别合作园区,构建了AI创新中心(新川)、中德工业4.0产教融合中心等10余个开放创新合作平台。
 
成都还拥有国内功能最全的铁路货运型口岸、中西部地区海关指定监管场地功能最齐全的空运口岸,正全力推动航空口岸、铁路口岸和公路口岸构建多式联运体系。
 
我们致力于深化对外经贸人文交流
 
优化重点外资企业和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建立上下联动、部门协同的多层次外商投资项目协调服务机制。
 
截至目前,315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成都,平均每天有2家外资企业来蓉投资;16家外资银行、30家外资保险机构在成都设立分支机构。成都已与五大洲113个国外城市缔结为友好合作城市,近年来,我们基本每年都会举办重要的国际盛会,包括第三十一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成都2024汤尤杯,正在举办的2024年成都世界园艺博览会等一系列国际盛会。这些大会的举办将进一步加大成都与国际的人文交流。
 
今年上半年,随着我国免签“朋友圈”扩容以及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实施,自成都国际航空口岸入境外国人23万余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432%。下一步,我们将聚焦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更加注重统筹好“硬设施”和“软建设”,在推动“通道—枢纽—平台”一体规划布局、促进“物流—贸易—产业”协同联动发展上下功夫,不断增强内畅外联的枢纽通达能力、双向配置的枢纽运筹能力、接轨国际的枢纽服务能力,推动成都在国家对外开放全局中发挥更大作用。
 
 
 
摄影/四川画报记者 陈俊汐
编辑/陈学军
二审/肖蓉
审核/李春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