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年·文化味 人间喜乐皆年味
文章出自: 《四川画报》2019年1期 文/光尘
尽管现代文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但年俗中的“非遗”所承载的中国精神,仍然在中国人的血脉中流淌,并从久远的时光里奔涌而来,为新春年味注入了一份郑重的仪式感。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循着“年”的脚步声,人们开始为过年做着各种准备,熏腊肉、灌香肠、包汤圆,写春联、贴年画、剪窗花……记忆里的浓浓年味,也就在这万千“非遗”中渐渐鲜活起来。
 

在阆中市老观镇,“亮花鞋”是一项有着古老历史的传统民俗,女孩子们以花鞋为媒,吸引心上人的注意。图为在阆中古城正在表演的亮花鞋场景(张晓东 摄)

 
年俗贺岁迎新春
 
        如今,阆中仍保存着亮花鞋、舞草龙、游百病、春节老人赐福等众多春节民俗。2018 年,阆中春节习俗被列入第五批省级“非遗”名录。
        “春节老人赐福”是阆中春节习俗中的一个亮点。为纪念“春节老人”落下闳,大年初一到初七,在阆中古城的大街小巷上,会有几位健康慈祥的老人身穿红色的汉服、手执竹筒或者赐福的旗幌,装扮成“春节老人”。他们迎着鞭炮声和锣鼓声,频频作揖向人们拜年,沿途给小孩子发放压岁钱和赐福字,同时口中喊着“春又来、节又到,春节老人给大家赐福了”等各种节日祝福语。
 

因制定《太初历》,恒定了春节,落下闳因此被誉为“春节老人”。2017 年,落下闳入选首批十位四川历史文化名人名录(张晓东 摄)

 
        “亮花鞋”也是阆中春节习俗中的一张特色名片。亮花鞋是阆中老观镇固有的民间习俗,主要通过绣花鞋、亮花鞋、赛花鞋、追花鞋等情节,全面演绎女性的娇美风采,目前已入选阆中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走进春节期间的阆中古城,古朴的青砖墙被一排排火红的灯笼点亮。人们涌向古城中心的华光楼,喝一杯甘醇的香茶,看一出妙趣横生的皮影戏,是阆中古城居民必不可少的春节习俗。在阆中乃至四川,以“川北王皮影”最为有名。川北王皮影创于清康熙年间,历代相传,名声远播,不仅是全国唯一以姓氏命名的皮影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除了阆中,成都的“人日游草堂”也是春节期间的一项文化活动。每年农历正月初七“人日”这天,成都市民齐聚草堂大雅堂前,祭拜先贤,缅怀诗圣,吟唱杜诗,赏梅祈福。2011 年,“人日游草堂”入选四川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剪”出来的红火年俗
 

作为一种非遗项目,剪纸艺术已经被广泛运用在多个场景,为春节增添了喜庆的色彩(陈俊汐 摄)

 
        一张红纸、一把剪刀,翻折、旋转,栩栩如生的花鸟虫鱼、人物风景就在指尖神奇地慢慢显现了,过年时装裱在门楣窗棂之上,赏心悦目。在春节的诸多年俗里,剪纸无疑是老百姓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艺术了。
        四川拥有众多与剪纸有关的“非遗”项目,如武胜剪纸、绵阳涪城剪纸、广元唤马剪纸、南充仪陇剪纸、自贡手工剪纸,以及成都双流陈世云剪纸艺术等。这些充满喜庆色彩的剪纸,已成为巴蜀大地上中国年的典型符号。
        唐代诗人李远曾写道:“翦彩赠相亲,银钗缀凤真。双双衔绶鸟,两两度桥人。叶逐金刀出,花随玉指新。愿君千万岁,无岁不逢春。”在他的笔下,剪纸不仅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而且也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新的一年马上到了,不妨用一张张鲜艳精美的剪纸,迎接红红火火的新一年吧!
 
年画里的吉祥如意
 

绵竹素有“中国年画之乡”之美誉,色彩斑斓的绵竹年画已经成为这座川西小城一张靓丽的名片(赵世源 摄)

 
        老话说:“有钱没钱,买张年画过年!”春节之前,家家户户开始张罗着购年货、写春联、贴门神,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不经意间中国年的味道扑面而来。在浓浓的年味中,对于中国人来说,花花绿绿的年画不只是一幅画,更是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木板年画,南北皆有,其中四川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绵竹年画。诞生于德阳绵竹的绵竹年画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潍坊杨家埠等地的年画并称“中国四大年画”。其内容以吉祥喜庆、民间传说、乡土生活等为主,构图丰富夸张、色彩鲜艳明快,具有鲜明的农耕文化特色。
        除了绵竹年画,诞生于乐山市夹江县的夹江年画同样也是四川木板年画代表之一。夹江年画根植于民间,同人们的风俗习惯紧密相连,题材广泛,表现内容丰富多彩,承载着民众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2008 年6 月,夹江年画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